罗伯特?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与世界主义思想

2019-06-11 10:33姜艳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罗伯特成人诗歌

内容摘要:美国非裔诗人罗伯特·海登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儿童题材和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儿童书写成为其诗歌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在海登诗歌中,儿童作为主体来书写现实社会,从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表现成人世界;儿童还作为书写客体,成人关注并观察儿童,以诗歌记录了儿童生活和儿童形象。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呈现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之间强烈的反差,反映了他对儿童独特认知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体认,丰富了海登诗歌进行社会表达的艺术视角,表现了诗人宽广的世界主义视野,抒发了诗人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以及追求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义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罗伯特·海登;诗歌;儿童;成人;世界主义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8VI016 )

作者简介:姜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国非裔文学研究。

Title: Children Writing and Cosmopolitanism in Robert Haydens Poetry

Abstract: Robert Hayden, the great African American poet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made great use of children subjects and children perspectives in his poems, thus children writ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poetic texts. In Haydens poetry, children are both the subjective viewer of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object viewed by the adults. Children writing presents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children perspective and adult perspective, and expresses Haydens reflection of the childrens unique cognitive style and spiritual world. It also enriches the artistic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expression of Haydens poetry, and shows his view of cosmopolitanism with the vision of universality and world unity.

Key words: Robert Hayden; poetry; children; adults; cosmopolitanism

Author: Jiang Yan is Ph.D. 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s well as teache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Her major academic interest is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 jiangyanwut@126.com

罗伯特·海登(Robert Hayden,1913-1980)是美国黑人诗歌史上最具语言天赋和思想深度的诗人之一。他于1976年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诗歌顾问(现为“桂冠诗人”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裔美国诗人。海登一生共创作了十部诗集,其中1962年发表的诗集《记忆的歌谣》(A Ballad of Remembrance)获得了1966年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黑人艺术节的英语诗歌大奖。西方学术界对海登的研究始于1977年,从对海登及其诗集的介绍开始,逐渐拓展至对其诗集、诗作的评论。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于2004年5月将罗伯特·海登与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杰伊·赖特(Jay Wright)并称为美国非裔文学“四重奏”(Bloom 1)。相比之下,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丰富研究成果。学术期刊仅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别对海登单个诗歌作品的主题思想、叙事策略和文体特征展开讨论。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深入研究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及其世界主义思想,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价值空间。

儿童书写在海登诗歌中较为常见,尤其集中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及以后出版的六部诗集中。海登大量运用儿童題材和儿童视角,儿童书写成为其诗歌文本中的重要内容。

在海登诗歌中,儿童作为主体来书写现实社会,从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表现成人世界,同时呈现了两个世界,即纯真的“儿童世界”和复杂的“成人世界”。例如,在《拉比》(“The Rabbi”)一诗中,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他不让我进去

看看黄金烛台在燃烧。

[……]

拉比用他的祷告披肩

拐走了我的朋友。(Hayden, Collected Poems 9)

这首诗以儿童的视角,回忆了言说者被犹太教排外的经历,不允许进入犹太教会堂。原因在于,在成人的眼光中,有色人种遭受歧视,肤色的差异代表着身份的差异。然而,言说者暗示着他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儿童世界无歧视,在这个多种族的生活环境中可以尽情与同伴和朋友玩耍,共享人类的和谐。诗歌结尾处提到,儿童不懂拉比所做的宗教仪式,认为这种神秘的宗教仪式拐走了他的玩伴。这一方面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主题,体现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距离,天真无邪与胸有城府的反差,信仰与偏见的差距(Williams 8);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宗教信仰并不是解决非正义的良策,反而变成分裂和歧视的源泉。诗人海登以多种族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在诗歌中描述不同肤色儿童之间的平等与和睦,意在批判狭隘民族主义,对种族采取一种超然的姿态,超越种族的界限,创造一个理想家园。

此外,在海登诗歌中,儿童还作为书写客体,成人关注并观察儿童,以诗歌记录了儿童生活和儿童形象。例如,在《小孩》(“Kid”)一诗中,成人眼中的小乞儿的苦难与孩子眼中的快乐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在愚蠢的外国人面前

装可怜

以保证不会饿死。

服务员们打他骂他;

机灵的,轻快的,习以为常的,

他躲过挨打,舞动起来,

嘲笑他们,迅速逃开,

边跑边笑。(Hayden, Collected Poems 25)

在诗中,言说者记录了墨西哥儿童的乞讨生活,描述了小乞儿这一儿童形象。在成人眼中,为生存去乞讨的生活困境是一种苦难经历,然而,在儿童眼中,每日的乞讨变得“习以为常”,小乞儿极为熟练地向客人乞讨,并能有效避开服务员的殴打和责骂。该诗结尾的“边跑边笑”一方面表现出小乞儿面对现实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小乞儿的“笑”其实是对经济贫困的一种讽刺,其背后隐藏着一种无奈和悲哀。诗人海登以墨西哥儿童的乞讨经历为素材,这一跨越国界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对整个人类有着一种全球性的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表达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之间强烈的反差,意味着成人世界的复杂、虚伪和儿童世界的纯真、自然。正如王宁教授所言,世界文学既可以用单数表达为作为总体概念的世界文学,同时也更应当用复数来指代各民族 / 国别的具体的文学(王宁,从世界文学到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 3-4)。世界文学旨在打破民族 / 国别文学研究的人为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意在达到一种超越种族、跨越国界的理想状态,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具有世界性的鲜明特点。

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呈现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之间强烈的反差,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儿童观察世界的角度为何与成人不同?儿童的关注点是什么?又是什么在指导儿童来看待世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儿童的认知方式和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在海登的诗歌中,儿童观察并感知这个世界,用自身特有的认知方式理解世界、把握世界。在《拉比》一诗中,儿童对宗教、种族的认识是感性的,不是概念化的,这种直觉的、具体的、浪漫的儿童逻辑思维才会让他认为是眼前看到的宗教仪式拐走了他的朋友,而无法感知到其背后隐藏的种族歧视。又如,《贝尔森,解放日》(“Belsen, Day of Liberation”)一詩描述了战争年代里普通儿童特殊的生存体验。贝尔森是二战时纳粹德国集中营的营址,解放日意指盟军士兵占领纳粹德国集中营,解救被关押的犹太民众。这首诗也是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了解放日当天的情景,从而给成年人带来启示。小女孩的父母已被处死,战争留给孩子的童年创伤无法抹去。但是,当她看见盟军到来时,“他们如此美丽,/他们并不惧怕”(Hayden, Collected Poems 10)呈现出一种强烈反差,这些新面孔与她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伤残躯体截然不同。儿童眼中的美好画面与成人眼中的暴力行径形成鲜明的对比。儿童有着他们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和认知,孩子的天真无邪和朴素单纯让人们看到战争中未曾摧毁的正常的人性。由此可见,诗歌写出了儿童对战争时期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体验。正是儿童这种特有的认知方式反映了诗人海登一直关注人性和仁爱的创作倾向,海登是“超然地关注人类普世主题的代言人”(Fetrow 8)。

海登在诗歌中描写的儿童有其区别于成人的特点,有其独特的精神世界。正如像《小孩》一诗中的墨西哥小孩一样,海登在《岛屿面面观》(“Kodachromes of the Island”)一诗中再次提及墨西哥小孩眼中的快乐乞讨生活:

光着上身的孩子们

唱着歌向我们讨钱

[……]

五彩缤纷的

鹦鹉和百日菊

在蜂拥而至的阳光下

争奇斗艳。

一个小乞儿跟我们打招呼

(上帝报答你)

挥舞着无指的手掌。(Hayden, Collected Poems 78)

言说者用拍照式描述了墨西哥岛屿上的画面,一面是五彩缤纷,生意盎然的自然风貌,另一面是穷困潦倒,生活艰难的岛上居民。然而,小乞儿们并未像成人一样,认为这是生活的苦难,反而乐在其中。与成人世界相比,儿童的精神世界天真纯朴,接近自然,充满美好。正是这种纯真、美好与善良的精神世界才能使小乞儿“唱着歌讨钱”“挥舞着无指的手掌跟我们打招呼”;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与善良的儿童世界才能反衬出这充满暴力和艰辛的社会现实,进而让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挣脱恶的枷锁,重返善的源初这一诗歌主题。海登主张多元文化认同,并未仅仅局限于族裔问题,而是投身到更高层次的战斗中,为社会正义而奋斗。这一理念成为海登人生哲学和艺术创作中永久的组成部分(Williams 19)。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共有的方式,不是仅仅存在于东方或者西方,也不是仅仅存在于黑人或者白人。因此,海登在诗歌中更多关注人类困境而非族裔问题,借助儿童书写来表达对全人类幸福的追求。

总之,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实质上是将儿童当作一面镜子,以其感性、纯真、友善的认知方式和精神世界,反衬出现实社会中的复杂、敌对和丑恶,让人们去重新认识和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在谈到艺术创作时,海登宣称“诗歌有其不可忽视的人道主义和精神价值”(Hatcher 218),他坚信“艺术在争取人类和平与世界大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18)。海登在诗歌中运用儿童书写,表达其超然的民族文化立场,使读者倾听其追求一种普遍价值的世界主义思想和诉求。

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反映了他对儿童独特认知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体认,丰富了海登诗歌进行社会表达的艺术视角,进而表达其世界主义的创作思想。

何为世界主义?王宁教授认为,世界主义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建构:

1.作为一种超越民族主义形式的世界主义。

2.作为一种追求道德正义的世界主义。

3.作为一种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

4.作为一种以四海为家、甚至处于流散狀态的世界主义。

5.作为一种消解中心意识、主张多元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

6.作为一种追求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义。

7.作为一种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世界主义。

8.作为一种实现全球治理的世界主义。

9.作为一种艺术和审美追求的世界主义。

10.作为一种可据以评价文学和文化产品的批评视角。

(王宁,世界主义 103)

按照上述王宁教授所描述的世界主义的十种形式来看,海登至少符合三到四种形式。海登的世界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其对民族主义的超越、普世人文关怀、对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追求。纵观海登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世界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个人生活经历、诗人叶芝的影响以及巴哈伊教的信仰。

1913年海登出生在底特律的贫民区,名为“天堂谷”。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族裔背景。海登儿时的玩伴有意大利人、犹太人、南方的白人,还有希腊人和中国人。但是,海登“把所有的相识都当作是人类的一员”(Hayden, Collected Prose 26)。海登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我认识形形色色的人们,有着丰富的经历。…… 我认识世界各地的人们。…… 我想我有世界性视野。我忍不住地关注仁爱或受其影响,无论何地,无论何种形式”(Goldstein and Chrisman 39)。由此可见,海登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尤其是多民族的生长环境促使他不仅为本国读者而创作,更要为国际读者而创作。他对人类有着一种全球性的人文关怀,所探讨的问题也是具有某种普世意义的问题。

在谈到叶芝的影响时,海登说道:“叶芝的生活经历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叶芝努力应对很多事情,这些也是我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他努力成为一个艺术家,努力成为一个人,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正是我所敬仰的”(17)。海登认为,叶芝不回避使用爱尔兰经历和爱尔兰神话的素材。整个爱尔兰民族的抗争对叶芝来讲有着重大意义。如果有人告诉叶芝在诗歌创作时忘记自己是爱尔兰人,叶芝会十分诧异。但是叶芝是以一位诗人的身份进行创作;海登不是爱尔兰人,但能够读懂叶芝的诗,如《1916年复活节》…… 叶芝的那首诗并不是专门为海登而写,但是那是海登意欲创作的诗歌的类型。诗歌反映了一种经历,一种意识,但是这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而非某个种族的。诗歌面向其他人群,不受时空和种族的限制(19)。正如叶芝是爱尔兰诗人一样,海登是美国非裔诗人。海登不愿忽略其黑人身份,就像叶芝不愿忘却他是爱尔兰人一样,但同时亦不愿受其限制。在叶芝的影响下,诗人海登从种族经历出发创作诗歌,但最终面向所有读者,实现跨时空、跨种族书写。

自1942年始,海登信奉巴哈伊教。在谈到巴哈伊教的信仰时,海登说道:“我相信人类大同,我相信宗教同源。我不相信种族的重要性,我相信人的重要性。我怀疑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我认为这会造成严重后果,造成不和以及分裂。这就是我的巴哈伊教思想,我的作品都是基于这个观点而创作的”(Hayden, Collected Prose 111)。海登认为,巴哈伊教信仰着重强调人类一体和世界大同,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他唯一自愿信仰的宗教(Goldstein and Chrisman 9)。作为巴哈伊教派信徒,诗人海登坚信人类的超越,超越现实困境,超越民族情感,因而以实现人类大同的态度创作美国非裔诗歌作品,从“他者”审视黑人文学及黑人文化。

海登的世界主义思想在其诗歌中借助儿童书写得以体现,诗人运用儿童题材和儿童视角表达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以及追求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义。

海登在诗歌中使用儿童视角书写日常生活,超越特定的民族和国别界限,表达了一些带有永恒的普遍意义的主题。例如,《冬日的星期天》(“Those Winter Sundays”)以儿童的视角回忆了言说者终日劳作的父亲,表达了父爱这一人类普世情感。儿童视角使作家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和立场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借助于这一视角,作家主体还原到逼真的儿童心态和视界,重新体验了对世界的认识,在陌生化的体验中重构了一个区别于成人理性的艺术世界(沈杏培 150)。 在《冬日的星期天》一诗中,言说者选择描写“冬日”这一寒冷阴沉、万物凋零的时刻,而非温暖舒适的季节,意在揭示父子之间冷漠的关系和孤寂的心情。父亲如往常一样早起为家人点燃炉火,驱走严寒,连星期天也不例外。言说者认为父亲终日劳作、照料子女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无视父亲对于家庭的热爱和付出,“没有人感谢过他”(Hayden, Collected Poems 41)。然而,诗的结尾可以说是一个感情的转折,与上文形成一组对照。“我哪里懂得,我又哪里了解那质朴而又孤独的爱呢?”(41)此句乃全诗的点睛之笔,句中的连续重复感人至深,强烈地表达了言说者对父亲和父爱的了解和认可;反问句的使用意味深长,疑问句的形式实则表达陈述句的含义,好似整首诗中含有两个“我”:一个是过去年少无知的“我”,体会不到父亲质朴、细腻的爱,使之变得孤独、寥寂;另一个是现在年长成熟的“我”,更加珍惜父亲沉默、博大的爱,使之变得温暖、绵长(姜艳 41)。《冬日的星期天》是一首描写深沉父爱的情感诗篇,被许多诗歌选集所收录,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原因在于这首诗面向所有读者,能准确表达他们的情感,具有普世性。由此可见,海登诗歌中跨民族的普世人文关怀在儿童视角的运用中得到充分体现。

海登不仅运用儿童视角涉足跨民族的国际题材,而且借助儿童这一书写客体表达对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追求。例如,在《十月》(“October”)一诗中,海登凭借为女儿庆生一事来传达一种超越和希望:

我为你母亲流泪

感受到她的疼痛,流下

喜悦的泪水

在你出生的时候,

玛雅,

那个十月的清晨。

我们给你取名

一颗星像星星一样

诗中那样唱着。

我寫这首诗

为你庆祝生日

告诉你我爱你

告诉你十月

像凤凰那样为你歌唱。(Hayden, Collected Poems 104)

诗中的言说者就是诗人海登,他曾回忆在十月的某一天与妻子在林中散步后创作了这首诗。十月对他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他的女儿玛雅出生在十月的一个美好清晨,这首诗是他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122)。诗中的非裔小女孩玛雅像凤凰一样,代表着重生和希望。不论何种肤色,何种国籍,新生儿的降临都是母亲历经千辛万苦后的成果,这本身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提升,一种超越。作为巴哈伊教派信徒,海登相信人类一体和世界大同,以实现人类大同的态度创作美国非裔诗歌作品,通过书写儿童来体现其世界主义的创作思想。这一思想成为海登在诗歌中运用儿童书写的最终目的,又如《儿童年》(“The Year of the Child”) 即是如此。

综上所述,海登运用儿童书写反映出他艺术视角的拓展,表现出诗人宽广的世界主义视野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体现了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以及追求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义。在当前的西方乃至国际学界,世界主义已经再度成为一个前沿理论话题。实际上,从世界主义的视角来讨论文学将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建构和重建世界文学的概念(王宁,易卜生与世界主义 111)。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美学盛行的时期,诗人海登捍卫了自己的艺术,在诗歌中运用儿童书写表达其世界主义思想,显示了诗人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见性和独树一帜的文学创造力。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语境下,研究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与世界主义思想将加深我们对海登作品的认识和阐释。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Bloom, Harold. ed. 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 Robert Hayden. New York: Chelsea, 2005.

Fetrow, Fred M. Robert Hayden.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4.

Goldstein, Laurence and Robert Chrisman, eds. Robert Hayden: Essays on the Poetr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3.

Hatcher, John. From the Auroral Darkness: The Life and Poetry of Robert Hayden. Oxford: George Ronald, 1984.

Hayden, Robert. Collected Prose. Ed. Frederick Glaysher.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4.

---. Collected Poems. Ed. Frederick Glaysher.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3.

姜艳:罗伯特·海顿《冬日的星期天》的叙事策略与文体特征。《外国语文研究》1(2015):39-42。

[Jiang, Yan. “An Exploration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Stylistic Features in Robert Haydens ‘Those Winter Sundays.”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1 (2015): 39-42.]

沈杏培: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味。《当代作家评论》4(2009):150-158。

[Shen, Xingpei. “Stylistic Meaning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Childrens Perspective Novel.”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4 (2009): 150-158.]

王宁:世界主义。《外国文学》1( 2014):96-105。

[Wang, Ning. “Cosmopolitanism.” Foreign Literature 1 (2014): 96-105.]

——:易卜生与世界主义:兼论易剧在中国的改编。《外国文学研究》 4 (2015):110-119。

[---. “Ibsen and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Adaptation of His Plays in China.”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4 (2015): 110-119.]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外国语文研究》1(2018):1-8。

[---. “From World Literature to World Poetic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1 (2018): 1-8.]

Williams, Pontheolla T. Robert Hayde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His Poetry. Urbana: Illinois UP, 1987.

责任编辑:何卫华

猜你喜欢
罗伯特成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养大成人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勇敢与懦弱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