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红
[摘 要]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学生特点与市场需求,对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形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与方法,希望能为高职学生就业找到一条较好的解决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184-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人民对高职教育的认可,一批批办学理念先进、设施一流、教学质量优良的高职院校涌现出来。这些高职院校不仅重视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更在产教融合、城教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也有显著提升。他们更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匹配,学生、企业满意度不够等现象。众所周知,对于集中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学生是学院的“产品”,“产品”是否畅销、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直接影响到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全面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破解办学瓶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北京高校毕业生高达23.5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3.4万人。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17年新增劳动力超过30万人,就业人数激增,用人单位需求质量增加、数量减少。虽然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项目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大批就业机会,但高职學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观念偏差,使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
(一)理想与现实偏差,使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
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够务实,一方面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毕业后能够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认清自己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向往轻松又体面、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面试多家企业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造成不少毕业生“慢就业”或有业不就。
(二)就业能力不足,使部分毕业生有业难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毕业生的沟通、理解、学习、运用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本科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部分毕业生有业难就。
(三)供需结构失衡,使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管理人员。高职院校面临着招生的压力,许多高职院校不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而是以招生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招聘时随意提高学历要求,导致一大批高职毕业生无业可就。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就业指导在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共识。但因为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师资专业程度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处于起步阶段和摸索阶段,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就业质量。
(一)就业指导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同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重要性,并设立了就业指导部门,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受师资多为兼职等因素影响,并没有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教材基本采用通用教材,认知明理的内容多,与不同专业岗位定位和就业实际结合的内容少。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一支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研究与交流非常少。有些虽然接受过职业指导师培训,也是短期的综合性培训,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更缺乏对行业用人需求差异的了解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感受,因此无法站在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给予学生最及时、最实用、最有效的指导。
(三)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相对单一
受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基本上就是开设一门课程,教师按照教材章节完成就业政策、就业技巧、个人简历制作等授课内容,导致学生的认知和实践相脱节。其次,大部分教师由于缺少专业背景,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很多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糊弄了事的态度,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四)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个案指导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职业指导理念,但针对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个性化指导几乎是空白。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在用人上更趋于务实,他们除了对专业、层次等方面有要求,更希望毕业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当然,面对就业、面试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也有许多个性化问题需要咨询或指导。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十九大以来,一系列关于高校教育改革、职业院校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出台,给高职院校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的新的挑战。如何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坚持立足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首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做好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等工作的同时,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各类活动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一)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三化”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全程化就业指导。高职阶段的就业指导不应是毕业前开展的临时性教学措施,它应该是在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年级阶段的同时,相伴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教学活动。大一阶段应以专业认知、习惯养成、基本素质培养为主;大二阶段以职业道德、行业规范、职业规划、团队合作等为主;大三阶段以面试技巧、简历撰写、劳动法等内容为主。
第二,网络化就业指导。在科技发展和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的就业指导也应该在面授、讲座等形式以外,为学生搭建具有咨询、互动和答疑等功能的线上就业指导平台。一方面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关于就业政策、派遣流程、招聘信息等方面的查询;另一方面通过成功案例、优秀毕业生、劳模榜样等,宣传职业操守,弘扬工匠精神。
第三,个性化就业指导。由于人的个性差异和需求不同,就业指导除面向整体外,还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可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关注学生的能力维度、个体差异与求职需求,就独立人格意识培养、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人潜能开发等,给予一对一人或一对一组的个性化辅导,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二)建立全员渗透与专业指导相结合的就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因此人才培养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均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高职院校必须发动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岗位上践行职业精神,做好行为示范。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推进“五个学会”和“四个一”工作培养目标。“五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四个一”即塑造一身修养、书写一手好字、掌握一项技能、明確一个方向。
此外,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竞争和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高职院校还应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这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要对就业形势、学生和企业需求等有深入的了解,同时熟悉招聘、培训、考核等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并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对不同专业的行业标准、企业共性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以站在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给学生最及时、最实用、最有效的指导。
(三)完善企业信息库,搭建实时高效的人才供给平台
校企合作良好运行机制的建立是确保校企合作关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应认真梳理并整合优质企业信息,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库,加强联络与沟通;通过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等,及时了解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并利用网络与线下及时发布用人资讯。其次,广泛收集和遴选用人单位,举行校园双选会和专场见面会。这类招聘会,由于事先对企业资质、待遇、安全等方面进行过核实,并就用人要求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可为初入职场的学生减轻不少心理压力,从而积累面试、笔试等方面的经验,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也相对较高。
总而言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个别高职院校陷入了投入大而收效小、招生难且就业难的困境,以至于影响自身的良性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长远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形式与内容,努力提升就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优质择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久喜.大学生就业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力,崔颖,王银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3]王学东,陶云明.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7.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07:117-129
[5]秦光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 2009(23):84-85.
编辑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