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乡镇建设中就地城镇化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内涵之一,想要实现乡村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劳动力就业能力与之匹配,同时,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同样需要相适配的劳动力供给质量,因此,加强对就业质量的研究,既有积极的社会发展作用,也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站在农民工就业质量视角下,探讨如何使财政教育投入效率提高,从而使政策得到优化的问题。
二、现实分析
(一)农民工财政教育投入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还较低,严重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不能适应当前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不能助力乡村振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等仍是薄弱环节,不能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制约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限制劳动力转移,從而不能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2.技能培训财政保障滞后
近些年出台了很多农民工职业培训相关政策,但劳动力质量并没有得到巨大改善,反而出现农民工“教育无效论”的质疑,这使得中央政府对农民工的教育投入效率低下,地方政府因教育投入的外溢性缺乏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企业出于成本控制与培训效益外溢考虑,不愿承担更多培训的社会责任;农民工因其收入水平限制使其参与培训动机不强,潜在需求转向实际培训有障碍;这样的背景使得农民工劳动力质量与社会产业技术发展差距加大,从而就业质量下降。
(二)财政教育投入政策制约原因
1.财政分权使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稳定保障
县级财政支持农村职业教育,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使其经费保障不足,县级政府承担了过多上级政府事权和投入责任,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各方面投入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由此也受到限制。经常出现县级政府申请农村职业院校建设,上级政府拨付款项并要求县级财政提供配套资金,县级财政由于财力不足而导致校园建设搁置的情况,严重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财政投入缺乏对社会资本的有效引导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政府单纯通过财政出资的形式来干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是运用其他方式来调控,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都还很低,人才流动的保障机制建设过于落后,这些限制更制约社会资本投资,企业在职业教育的投入成本补偿和投资回报方面也难以得到有力的保证,从而导致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无法建立起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农村职业教育投资格局。
三、优化建议
(一)确保教育财政支出绝对量的稳步增长
教育财政支出是保障我国教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基石,要保证我国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教育财政支出力度,提高教育财政支出水平。政府只有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投资的外溢性造成的投入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地方教育投资的热情,这一点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中央政府应该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可以建立教育经费体制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模式,可直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平衡各省的教育经费,各省政府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要保障本省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通过统筹两者经费,建立规范的县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并确保省内各县的教育经费公平,而县级政府只需统筹省级转移支付和部分县内教育经费,再保证以公平的方式拨放到各级学校。
(三)创新农民工多元职业培训投入机制
由于教育成本分担的“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政府、个人和社会理应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共同分担,中央财政大力建设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对农民工培训项目予财政补贴,为农民工赢得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激励政策、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农民工职业培训,让有条件的企业创立附属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获得培训资本投入的回报。(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王玉洁(1994—),女,汉族,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