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江顺
【摘要】新时代开展青年党员经常性教育,更应符合青年的认知规律和追求层次。根据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特点,需要把好三大“着力点”:通过日常教育内容作为牵引力、内心激发内容作为监督力、年度考评内容作为拉动力,以此促进内在动力的提升和外部因素的改善。
【关键词】牵引力 监督力 拉动力 经常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青年党员是先进青年的集中代表,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的政治信仰信念、思想品德状况事关中国共产党整体的长远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而根据近两年中组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青年党员在新发展党员中的比例均超过了81%。因此,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党员,加强青年党员经常性教育,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常性教育要遵循党建工作规律、青年成长发展规律以及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过程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要素组成。教育内容“五入”(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入行)法,是从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开始,经过大脑记忆和加工思考,形成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循环过程。这也说明要通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日常的党建工作中,我们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升仪式感,体验获得感。
“入耳、入眼”主要是创新宣传形式,将党的思想宣传及时化、常态化、仪式化。从加强经常性教育内容的可听性和可看性入手,实现听得进、盯得牢,增强听觉和视觉冲击,产生耳目一新、记忆犹新的效果。
“入脑”是要加强青年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强化归属感。为了避免理论教育形式单一,应注重运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专题讨论、个性化教育、集中教育、现场参观、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师生互换、体验式教学等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易于接受的方式,提高理论教育的成果转化率,鼓励青年党员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真正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
“入心”强调建立健全青年党员评价机制(先锋指数),以增强青年党员获得感和自信感。定期进行群众基础调查和反馈,在集体性组织活动尤其是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收集群众评价并进行反馈。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提升青年党员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必要进行阶段性评奖评优,以调动青年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入行”是指实践出真知,加强青年党员的社会实践教育,增强其体验感,达到知行合一。党组织应充分整合资源,加强与学校、社区和政府的联系,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为青年党员搭建好服务社会、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增加青年党员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机会,使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国情,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的内涵和优越性,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可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方面去分析青年党员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信念的追求,这也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五问”(Who、Why、Which、What、How)教育作为激发青年党员干劲的内省监督力,主要是通过正面引导,避免出现需要的“异化”,从而达到使青年党员快速健康成长的目的。
谁(Who)要我入党?这是强化青年党员对自身主动入党的认可,而不是他者强求下的認可。选择入党是青年发自内心的想向党组织靠拢的行为,是对自我选择的责任担当,有利于激发青年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内动力,并进一步将党员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什么(Why)要入党?这是着重强调青年的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暗含着入党初心,包括:时刻反省自身,提醒自己对党忠诚,强化对党的认同感;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抱有功利心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入什么样(Which)的党?这是着力强调对党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青年党员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目标、党员权利义务等基本知识的理解,拥护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自发地用党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承诺了什么(What)?这是强调要每日自省吾身。遵守对党的承诺,不仅仅是对党忠诚的体现,也是激励党员锤炼意志、不断成长、砥砺前行的动力和途径。要铭记入党时面对党旗许下的庄严承诺,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履行了党员义务,是否积极工作,是否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等等。
应该怎么做(How)?这是要求做到知行合一。要按照党章规定,积极履行义务,向优秀看齐,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热情,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经常性教育强调党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更要注重细节和结果。以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为载体,制定量化考核细则,以此作为青年党员的先锋指数,让年度民主评议内容量化、数字化和个性化,不断提高考核的准确性,使之成为经常性教育日常思想引领的内在拉动力。
“德”主要是指政治合格和品德合格,包括党性修养、修德追求和奉献精神等内容。青年党员要做到对党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合一。
“能”主要包括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工作方面,青年党员应具备策划、应变、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能力;学习方面,青年党员要积极追求进步,能用知识武装头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办文、办事、办会等能力,做到又博又专,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创新方面,青年党员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
“勤”主要是指工作尽力尽责,勤奋不怠,甘于奉献,孜孜不倦。这是一种做事和生活的积极态度。组织纪律上,青年党员要按时参加组织活动,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态度上,青年党员要认真负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学习态度上,青年党员要秉持“天道酬勤”的古训,做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的表率;日常生活中,青年党员要培养健康丰富的兴趣爱好,成为青年文明修身的先锋模范者。
“绩”主要是指在创新创业中能有所作为,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成长为时代引领者。青年党员要成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示范者,要会想会说会做,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廉”强调要讲规矩懂纪律,思想端正,遵纪守法。青年党员要遵循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格杜绝寻租设租行为,成为明纪守规的执行者和示范者。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党建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精致化管理的高校青年党员经常性教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新华网,2017年3月28日。
②徐晨光:《用“五问教育法”强化党员意识》,《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③张春:《高校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