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益
6岁那年,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了压轿童子。
章丘那个地方,千百年来流传着一种迎亲压轿的习俗。结婚迎亲时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孩子压轿,俗称之为压轿童子。压轿童子必须是男孩,年龄在十岁以下。压轿童子坐着迎娶新娘的轿子的新娘位置,意思就是说,女方嫁过来带个童男,为公婆家生儿子讨个吉利……
20世纪五十年代初,农村还没有实行移风移俗,四叔娶媳妇,作为李姓的长孙,我做了一回压轿童子。
四叔小名冬凌,李姓同辈按年龄大小排序,到了他这里就成了老四,其实他已出了五服,前面不加名字称呼,显示两家亲近。四叔走路一颠一颠的,一双像鸡爪的手张不开握不紧,说话含糊不请,嘴里还不停地流口水,隔三差五癫痫病发作,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翻白眼,把人吓个半死。6岁时生母病逝,从小奶奶扶养成人。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最轻的农活也干不了,混迹村里与人打小牌赌小钱。不过,四叔爷爷与父亲在外经商一辈子,挣得了一份家业,衣食无忧。后来成为四婶的新娘也是苦命人,8岁父母双亡,姐弟俩相依为命。单门独姓,无亲无故,远房的爷爷奶奶看着实在可怜,收留了他们。无奈他们也穷的叮咚响,上无半片瓦,下无隔夜粮,借住在村外的家庙里,吃了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苦水泡大的四婶穷怕了,也苦怕了。四叔家提亲时,她对媒人提了一个也是唯一的要求,带着弟弟一同出嫁。村人多嘴杂说啥的都有,“残疾的四叔找了俊俏的四婶是前世修来的福”,“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出了穷坑跳进火坑”……
迎亲那天,鸡叫头遍,母亲喊我起床,穿上事主家做的蓝布褂子送我到四叔家。灯火通明的院子里早已挤满了人,我第一次看到当新郎的四叔这么神气。圆圆的礼帽,藏青色的袍子,满脸堆笑地打躬作揖,说话似乎也利落了许多,骑在马上俨然像个绅士。
四叔家迎亲的花轿、乐队是雇请的,举灯笼、打锣、跟轿、牵马的都是本村左邻右舍街坊们。很场面的六抬大花轿,大红缎罩绣着龙凤图案,四面四个鲜红大喜字,窗帘垂挂着一串黄穗穗,轿门上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天微明,只听主事的高喊;“吉时到”,咣、咣两声锣响,跟轿的玉秀婶子掀开轿帘让我钻了进去,又递我一只大公鸡让我抱着,说是大吉大利。右边后面的轿夫大喊:“起轿”,我身子微微一仰被抬了起来。在乐队的领路下,伴着唢呐嘟嘟畦畦的震耳吹打,轿子一颠一颠、晃晃悠悠前行着,我上下左右有节奏地晃动,舒服极了。我掀起窗帘,东瞅瞅,西望望,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有的小伙伴还惦起脚尖伸长脖子,凑近窗口对我挤眉弄眼,颇有羡慕之意。此时我也有一种飘飘如仙的感觉。
围着村转了半圈,那个轿夫又喊,“预备起”,轿子便颠了起来,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感觉我的心悬在了半空,脸上也冒出了冷汗、晕弦惡心还吐了出来。全都没了先前坐轿的快感与兴致。我哭喊着,“我要下来,我要下来……”跟轿的玉秀婶子掀起轿帘哄我,反复说着一句话,“快完事了,快完事了。”还是那个轿夫冲着玉秀婶尖薄地说:“这个大嫂,哪有你这样说话的,多不吉利……”
花轿停下,玉秀婶擦去了我呕吐的污物。当时我不明白花轿为什么不直接到近在咫尺的新娘家,反而围着村庄转来转去。后来我知道,这是迎亲的老规矩,不可直来直去走回头路。花轿串了四条街后总算到了四婶家,按风俗迎亲队伍放了三响鞭炮报信。我早已憋得实在忍不住了,趁着大家叫门迎亲,掀起轿帘,一溜烟跑回了家。至于母亲先前嘱咐我,女方家不请不下轿,不给赏钱不下轿,不给糖和栗子不下轿的话早忘的一干二净。
3年后的婚姻真的走到尽头,又过了5年四叔也离开人世,玉秀婶子后悔迎亲时不该说那句不吉利的话,我也自责没有压好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