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都是细节

2019-06-11 03:00徐江
综艺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悬疑剧民国气质

徐江

最近在追的两部剧集,貌似都与打击毒品犯罪有关。一部是民国背景的悬疑剧《罪恶消亡史》,一部是当代缉毒题材的《破冰行动》。

民国背景的悬疑剧历来比较吸引制作者,可惜成功的作品不太多。就连柳云龙的《血色迷雾》、梁冠华的《大侦探》都未能叫响。想当初,携《暗算》大热的风头,《血色迷雾》闪亮登场,但到最后,媒体和观众均由“热切期待”一路滑向“不了了之”;《大侦探》的情形也差不多,梁冠华挟“狄仁杰系列”的威名和“燕双鹰系列”的热度,差一点儿就乘势而上,成为“内地版波洛”(波洛为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系列侦探小说中的主角,文学史上比较著名的侦探之一)了,可最终还是因为松散的剧情,让大好的势头流于平淡。

从这个纵向背景上看,《罪恶消亡史》的开局还不错。已经发布的十多集,能诱惑观众追随一集集缓慢地发布看下去,就反响而言已算是难得。三个主演有一点儿走“日范儿”的造型,剧中的氛围、画面基调,似乎也从罗志良、刘青云《消失的子彈》《消失的凶手》系列里借鉴了一些元素。民国究竟应该是什么味道,今天的电影人和观众恐怕都不太知道,这样反而给了拍摄者挥洒想象力的空间。《罪恶消亡史》也有粗糙的地方,两个男主演,包括一些配角,长相和气质均属于“同类项”,视觉反差不够大,容易让一部分观众陷入“脸盲”状态。其实如果角色们的造型再丰富一点,镜头的调子再亮丽一些,对于剧情也不会有什么干扰和损失。

在《卧底归来》和《猎毒人》之后,再触碰缉毒题材是需要胆量的,因为这两部剧大大提升了该类题材剧集的品质线,2018年的《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最近的《破冰行动》都算得上勇气之作。相较而言,后者在规模上更适合被看作《卧底归来》《猎毒人》两部大剧的接棒之作,在情节的惨烈上,《破冰行动》显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气质,视野也因为中国内地、中国港澳和国外的剧情发生背景而更显宏大。《破冰行动》的不足在于国内戏部分,地域气质比较薄弱,尤其是“广味儿”不足。饰演缉毒警和罪犯的演员气质都偏北方化,反而是几个“戏骨”——吴刚、王劲松、杨子骅、公磊更带广东气质。陈逸恒倒是弄了个“港普”配音,可配音功课做得不够细,与演员本来的声线相差太远。

强调细节不是文艺作品在观赏层面获得成功的唯一道路,却是迈向精品乃至经典的必经之路。内地的影视作品,这些年来在细节方面能做到让观众满意的实在是不多。以不久前刚赢得极好口碑的电影《老师·好》为例,该片的主题非常好,感觉于谦在银幕上的演技,也比之前获得赞誉的笑星们要高级不少。这种朴素的小电影(其实内涵很大),生来是类似“第五代”“第六代”文艺闷片的克星。过往这些年,文艺闷片误把卖惨、卖纠结错解成“深刻”,反倒走向了不知真实为何物,在口碑上败给更接地气的喜剧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老师·好》这种低成本制作,瑕疵也很明显,仅以道具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课本、辅导材料,多数还都是32开的,16开大本的流行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事。学生调皮,课堂上把老师获奖茶缸上的“奖”字抠残,这个充满喜感的构想挺有趣,可问题在于——那个时代如果谁的茶缸上印了红字,可绝不是一两天就能轻易用手指甲抠掉的。印得结实着呢!类似这样的存疑细节,如果频繁出现在一部口碑电影里,只会起到拖累的作用。

内地几十年的发展太快,人们生活的变化很大,日常说话的方式变化也极明显。编、导、演这三个行业,又一向有年轻人的不断涌入。于是古装剧中人物脱口说出网络语言、民国背景人物用的口头语是北京奥运会以后才流行的、20世纪初唱机上播放的京剧黑胶唱片传出当代演员的声音……此类情形或许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可无疑会对剧情氛围起到强烈的间离效果。观众更可能会因为某句台词的强烈反差而笑出声来。这一点,目前无论在剧本质量的监督,还是后期声音合成的质量验收上,都还没能做到很好的约束。

影视创作,处处都牵涉到细节功夫,稍有不慎,就会留下遗憾。国人不能仅仅举着大剧的高收视率、大片的高票房,就大唱影视工业建设的胜利。“大”之外还有“小”,只有当细节认真、少犯乃至不犯低级常识错误,成为每部作品创作时的共识,国产影视才有望达到整体上的品质过关。

猜你喜欢
悬疑剧民国气质
网络剧场模式的发展嬗变及品牌传播力探析
迷雾剧场悬疑剧的认同机制研究
浅谈中国网络悬疑推理剧的创新发展
母鸡
从电视到网络我国悬疑剧发展新策略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