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娟
寻找有过年味道的目的地,胶东烟台不能错过。春节对烟台人来说不仅仅是过一个节日,那简直是一个狂欢季,其红火热闹要整整持续一个多月。烟台本土诗人朱相如的《春节》很能传达烟台人对过大年的情愫:
为迎接这个
扎根在东方骨髓里的节日
我们登上了一场场雪搭的台阶
为检阅那些
流荡在大地血液里的风习民俗
我们聚集在辞旧迎新的舞台
春节真好
听说春节前春节就很红火
走进春节时春节一直很红火
离别春节后春节依然很红火
这样的节日真好
这样的春节胸襟广阔
不因哪个人的来去和喜怒
就放弃与生俱来的红火
这样的节日能让风云人物
在真情拍岸的红火里
学会感恩
这样的节日也能让草根世界
在历史绵延的红火里
找到自尊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祭奠祖先、迎喜接福、祈求丰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多年习俗。烟台人过春节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忙年
时间上,腊八节就是一个标志。俗语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从这天起,年的脚步就快了,人们就开始有过年的感觉了。烟台人通常一进腊月门就开始忙年,忙年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等。
等到临近过年前一周的时候要干的活就更多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童谣把年前要做的事唱成了仪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年前要做的事: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虽然如今市面上的年货礼盒琳琅满目,但很多家庭还保留着自己制作酱货、面食的习惯。
腊月到,必灌肠。灌肠是烟台人过年必备的年货,只是如今嫌手工灌香肠费工夫,为了省事,很多市民会在生肉专卖店或菜市场自己买肉,付一点费用请店家直接给加工,自己回家晾干。看看窗外挂起来的一串串红白相问的肠,年味便越来越近。
鱼是滨海的烟台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熏鱼就是其中一种。烟台有正月初三之前不杀生的过年习俗,人们要在年前将鱼提前做好。在过去还没有冰箱的时候,巧手大厨们就研制出了这种可存放较长时间的食物——熏鱼,并流传开来。如今,虽然冰箱已经普及,但熏鱼习俗保存下来,成为烟台人春節的必备风味食品。
同样过年前烟台人家家户户都会提前炸好很多好吃的,有炸鱼,炸丸子,炸藕合等等。预备上供以及过年时亲戚朋友们来吃。
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主要活动是辞灶,即祭祀灶神。烟台人辞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一般由男主人来做,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祀时,摆上粽子糖、麦芽糖、糯米团子,甜甜粘粘的,让灶神粘上牙齿,上天庭只说好话。正如灶王像边上常有的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带吉祥”。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小年开始的,从这个时候起,烟台人就进入了忙年的冲刺阶段。
二十四,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俗称“打扫灰”。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室内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快气氛。每年一次的年终大扫除相信是每个人童年回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完了小年就该写春联和福字了,但是写好的大字不能马上就贴上,一定要等到过年那一天才行。
五谷丰登蒸饽饽。
蒸饽饽是胶东最为繁重的年前准备活动,因为有正月十五以前不能再蒸面食的说法,于是年前要蒸好供一家人和正月来的客人吃的全部干粮,而且过去出正月门带的礼物也就是饽饽,因而,需求量巨大,常常要蒸四五天。过年的面塑品类最多,一般是做一对盘坐的圣(剩)虫,一对爬行的圣虫,十个大枣饽饽。其余单个的造型更多,如甜瓜、圣鸡、猪头、石榴、元宝、佛手、刺猬、圣虫等,鱼、蟾放在水缸上,表示年年有余;猩猩、宝葫芦放在窗台上,猩猩保佑家里的大人孩子身体健康,宝葫芦表示招财进宝;小圣虫放在面缸里,表示家里的粮食吃也吃不完。
每到这几天各家的灶间都是烟火、热气蒸腾。而过年时候做的馒头与平日不同,个头儿越大越好,一个馒头可以重达四五斤,够一家人吃上好几天。有的人家还喜欢在馒头上盖上红印,以示喜庆。
二十七,宰年鸡。
“赶大集,办年货”,是烟台必不可少的年俗。烟台逢年最热闹的莫过于大集了,采办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每个从年集出来的人都兴高采烈大包小包手不够用,赶一场集,是最原汁原味、无可取代的烟台年味儿。而腊月里的年集上,卖对联的生意红红火火。
蒸饽饽贴窗花。
贴春联,是全国各地都有的习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红灯笼,喜庆欢快,希望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等春联都贴上了,这个年才算真正来了。
过年
忙活了近一个月,终于等到了年三十。烟台以大年三十最为重要,到了这一天要将宗谱和先人的牌位供奉在正屋。大人们开始忙活最重头的团圆饭,孩子们则开始撒了欢儿的放鞭炮。
大年三十早饭吃高粱米饭,寓意“年年高”;或炸面鱼,又佐以各种菜干、粉条、白菜、豆腐、海带(俗称江白菜)等熬成的“隔年菜”,栖霞叫“大锅烂(揽)菜”;中午或晚上吃团圆饭,这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有的地方是在中午,有的地方在晚上。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年除夕当晚,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接年。在烟台农村,到了晚上6点,人们会带着灯笼、香纸到祖坟焚烧,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烟台市区则有不少人家在十字路口画个圆圈烧纸,这是市内祭祖缅怀老人的传统习俗,有的在圈内放些供品焚烧,为故人“接年”、“过年”。
除夕之夜,合家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被称作“守年”或“守岁”。如今,烟台市区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彻夜不眠的风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许睡眠,以便清早出门拜年。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今,烟台市区除夕晚大多六点至八点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宴席会一直持续到午夜凌晨,许多人家都是等到零点整时点燃鞭炮,同时饺子下锅,吃完饺子才算团圆饭。而烟台农村有些地方守岁要守到大年五更,这时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是重要的民间礼仪。拜年一般从正月初一清晨开始,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家家户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烟台人早早地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旧时代,晚辈过年要给长辈磕头跪拜,平辈互相对揖。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现在一般只问声“过年好”,长辈接着回应下辈说声:“吃糖,抓瓜子!”或说声“恭喜”来年的好话或祝福,还要给小孩“压岁钱”。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叫“近拜”。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饺子里多包有硬币、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红运当头,有好运气;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得大利;吃到花生米(又叫长果、长生果),能长命百岁;吃到硬币,预示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他。
吃过饺子,再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族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楼上楼下、院里院外、街坊邻居互相拜年叫“邻拜”。同学或好友互相拜年称“友拜”。对于一些“大忙人”,烟台人还有“有心拜年,十五不晚”的说法,这里的“十五”指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
送年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是在农历正月初五送年,但烟台地区则不同,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二日落以后送年。“送年”时,家家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送财神、送祖宗。农村则是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茔叩拜,送祖先回茔,表示大年已过。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正月初五这天,被叫做五福。每到这天,烟台的商家们总是非常重视,早晨一睁眼就要拜财神、放鞭炮,这叫做“满堂红”。
烟台的正月还有这些风俗:
烟台还有“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子十成”(或“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猪六羊九果十菜”的变异)“一上瓜果二上菜,三上好天管河海”之说,以每天的天气状况来对应所管的对象,来预卜一年的家畜家禽是否兴旺、粮食果菜是否丰产等。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日,吃面条,祈人寿年丰。
大年初八,这天被称为“谷日”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生日,毓璜顶公园有声势浩大的庙会为玉帝庆寿。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灯,猜灯谜。
正月十五,闹元宵食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