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崔璐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作为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新事物,健康传播在我国大陆的发展是动态的创新扩散过程。在2003年“非典”之前,对它的研究始终是公共卫生学者主导,传播学者处于长期缺席的状态,2011年以后,传播学者缺席的局面才得到改善,但学科交叉研究依然滞后。到2017年,传播学者在该领域学术期刊论文在数量上超过公共卫生学者[1]。这一变化,标志着健康传播研究的主体由公共卫生学者向传播学者转变的历史性交接。
对我国大陆健康传播现状研究,主要有两大类型:基于计量学相关研究方法的统计式描述文献和基于内容分析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等深度阐释的文献。基于计量学相关研究方法的统计式描述性文献主要是以我国健康传播大会为代表的机构,对某阶段的文献进行计量学意义上的综述,如历年国内外健康传播研究现状分析,这些分析,基于我国知网前一年关于国内外健康传播研究的数据库,在研究数量、研究分布、研究方法等维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前一年度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但并没有深入分析现状的成因,因此仅有数据意义,而无研究价值。而有些文章,对现状描述的同时,也对现状做出反思与展望。但两者均未展示新闻传播学科下,以高校为核心主体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因此,以计量学方法研究健康传播在我国大陆扩散现状及特点是本文的研究议题所在。
本文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下的健康传播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在高校的扩散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刊载在中国知网上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博硕士论文(以下简称BS)和期刊(主要是核心和CSSCI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核C)这两大数据中与健康传播研究相关的全部学术论文为主要文献来源和参照系,以健康传播为主题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以BS数量和核C期刊数量各排名前30名的高校或其他研究机构(其中剔除无BS的非高校机构)数据,共50所典型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因研究机构仅2所,非主体,故以下统称高校)的数据被统计分析,以考量新闻传播学科下,当下健康传播研究在我国高校发展现状与特点。
本文基本数据如下:高校50所;BS210篇;核C期刊论文142篇。
基于上述数据,引入其他参考变量,如期刊(全部)、研究人数等变量,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得出在时间、空间、研究者等维度上的研究现状。
图1: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下的健康传播研究情况分布图
在时间维度上,高校的研究整体呈上升增长趋势,且研究变化与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密切。图2显示,高校核C、BS以及期刊(全部)论文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2005、2012、2014年前后呈增长小高峰。论文增长节点与公共事件的发生节点(2003年SARS、2008年三聚氰胺案、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1年至今并持续到未来很长时间的中国雾霾、2013年H7N9禽流感等)大体一致。这意味着我国大陆高校健康传播研究的增长趋势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密切相关。
图2:全国大陆高校博硕士、期刊(核心或CSSCI)以及期刊(全部)论文发数量发展走势图
1.研究机构分布上
对比BS和核C期刊论文按数量排名前十的高校,共19所高校被列入综合比较范围[2]。他们的BS为100篇,占抽样样本总数47.6%,核C为97篇,占抽样样本总数68.3%。
图3显示,除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这2所院校处于均衡发展态势之外,其他17所高校均处于失衡状态。在BS方面,排名前10的8所高校(即广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共有80篇,占抽样样本总数38.1%,但核C期刊论文数却仅9篇,占抽样样本总数6.3%,即使是在期刊数量上,也仅22篇,占抽样样本总数2.4%。与此相反,在核心或CSSCI期刊论文方面,排名前10的8所高校(即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共有78篇,占抽样样本总数54.9%;但在BS数量上仅8篇,占抽样总数3.8%。
图3: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排名前十的高校BS 和核C 期刊论文按数量分布图
2.在地理区域分布上
核C期刊与BS数量的分布呈区域两极不均衡发展态势。这50所高校分别归属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重庆)和19个省,其中核C期刊论文数量前3的省或直辖市(北京、湖北、广东,不含上海),论文数量共80篇,占比54.4%;仅北京61篇,占比为41.5%;而在BS数量上,这3个省或直辖市共有36篇,总占比为16.7%;其中北京8篇,占比为3.7%。
与此相反,在BS数量排名前3的省或直辖市(湖北、河南、广西,不含上海和安徽)在核C期刊论文数量和占比远远落后。数据显示,这3个省的BS量为45篇,占比为20.8%;而核C期刊论文量仅为12篇,占比8.2%。其中河南和广西BS量分别为15篇和12篇,各占比为6.9%和5.6%,但核C期刊论文量各为1篇,占比0.7%。而上海市和安徽省发展相对均衡。其中上海地区,核C期刊论文为25篇,占比17.0%,BS论文为19篇,占比8.8%;安徽地区,核C期刊论文量为8篇,占比5.4%,BS量为13篇,占比6.0%。
图4:全国大陆高校健康传播研究的博硕士和核C 期刊论文数量区域分布图
以核C期刊和BS论文排名前十,共19岁高校为数据样本进行分析
1.研究者的高校分布
在核C期刊论文人数上,排名前5的高校都集中在北京,分别占比18.4%、13.2%、11.1%、9.5%、7.9%;他们在期刊(全部)上分别占比为12.3%、8.0%、12.3%、12.3%、12.3%;而博硕士人数占比分别为0.9、0、11.1%、7.4、0.9%。
表1:健康传播研究者在核C 期刊论文上排名前十的高校人数统计
在博硕士人数排名前6的高校中,复旦大学与广西大学并列第一,占比11.1%;在期刊(全部)上占比8.6%,核C占比为7.9%,排名第6。以后依次是吉林大学(10.2%)、南京师范大学(10.2%)、暨南大学(9.3%)、河北大学(9.3%)、内蒙古大学(9.3%),如表2所示。
表2:健康传播研究者在BS 论文排名前十的高校人数统计
2.研究者的地区分布
在22所省或直辖市中,北京核C人数为166人,占比51.6%,期刊(全部)225人,占比38.9%,博硕士8人,占比4.0%;上海核C为51人,占比15.8%,期刊(全部)80人,占比13.8%,博硕士16人,占比8.0%。这两地核C共计为217人,占比67.4%,期刊(全部)共计305人,占比52.8%,博硕士共计24人,占比12.0%(详见表3)。
表3:健康传播研究核C 期刊、期刊(全部)、博硕士人数以及高效数量地区分布表
由上述数据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健康传播研究在我国大陆高校扩散的5个特点。
其一,在时间维度上,我国大陆高校健康传播研究整体呈上升增长趋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健康传播研究数量增长的重要诱因。
其二,在地区分布上,我国大陆高校健康传播研究处于高度集中的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健康传播研究的核C期刊和期刊(全部)中,地区分布现状上,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安徽等;高校分布态势上,主要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上海大学、北京大学。
(2)在博硕士论文上,主要分布在上海、湖北、河南、安徽、广西等省市;高校分布主要集中在复旦大学、广西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
(3)核C期刊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国健康教育、青年记者、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爱好者、新闻大学、中国出版、当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
其三,在研究人员分布态势上出现核C期刊研究人员高度集中而博硕士研究人员过度分散的两极不均衡态势。
研究人员高校分布上,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名牌高校。而博硕士研究人员则不均衡地分散在非一线城市的50所高校中。
其四,以北京、上海为核心,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高校老师或从事健康教育或存进的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和以二三线省市高等教育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是健康传播研究在中国大陆创新扩散的两大推动力量。
其五,健康传播研究人员的学术心态由无意识的被动关注到有意识的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