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黑箐金矿床矿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9-06-11 08:45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7期
关键词:褐铁矿热液矿化

夏 磊

(吉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吉林 长春130061)

小黑箐金矿地处三江构造带之南段,是扬子板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区域上为一岛弧成因的临沧花岗岩带,呈反“S”型展布于昌宁—孟连结合带与澜沧江结合带之间,由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Pt3ml)、惠民组(Pt3h)地层及临沧花岗岩基组成,为区域热液型内生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基础[1]。区域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多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铜矿床、锡矿床以及金矿床(点),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2]。本文以小黑箐金矿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小黑箐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小黑箐金矿床的成因,为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基础。

1 矿床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小黑箐金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化)体主要顺近东西向展布的石英脉下盘与上元古界澜沧群惠民组(Pt3h)片岩接触部位产出。矿(化)体的规模、形态、产状严格受早期形成的构造控制,走向延伸和倾向延伸方向与近东西向石英脉基本一致,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状较稳定。经地表槽探施工,依据槽探采样分析结果,现初步圈定矿化带一条,在地表圈定矿(化)体1条,编号AuⅠ号矿(化)体。经地表槽探揭露,XHJTC03和XHJTC05两个探槽所采取样品均达到工业品位以上,矿(化)体特征简述如下:AuⅠ号矿(化)体:位于近东西向石英脉体中部南侧下盘与上元古界澜沧群惠民组(Pt3h)片岩接触部位,地表延伸主要有XHJTC03和XHJTC05两个探槽揭露控制,矿化体主要特征见表1,XHJTC03揭露矿化厚度1.95m,Au平均品位5.04g/t,最高品位9.81个/t,矿化体走向252°,倾向北北西,倾角约74°。XHJTC05揭露矿化厚度1.79m,Au平均品位1.25g/t,矿化体走向273°,倾向北北西,倾角约66°。矿化体厚度及延伸总体较稳定,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形态与近东西向石英脉产状基本一致。

1.2 矿石特征

(1)矿石物质组分:主要矿石矿物为蜂窝状褐铁矿、压碎蚀变黄铁矿以及极少量的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绿泥石,偶见钠长石、电气石、锆石。

(2)矿石化学组分:矿石主要有益化学组分为Au,伴生有用组分主要为S。Au的品位变化较大,单个探槽见矿样品中最低者1.14g/t,最高达9.81g/t,矿化极为不均匀。伴生组分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硫铁矿,未对其FeS2含量作具体分析,但目估品位大于30%。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的主要结构有:胶状结构,鳞片状、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

1.3 矿石类型和品级

小黑箐金矿床主要富集于蜂窝状褐铁矿蚀变带及褐铁矿化白云母片岩中,按金矿矿石类型划分,本区矿石类型应为金属氧化物含金矿石,该类矿石的主要特点即是存在较多的含金氢氧化铁,自然金绝大部分富集于主要的脉石矿物及金属氧化物中,含金的品位相对较高。

1.4 围岩及夹石

矿体的围岩为石英脉及上元古界澜沧群惠民组(Pt3h)石英白云母片岩,夹石主要为石英脉,其次为石英白云母片岩。

2 矿床成因分析

通过探槽揭露,发现顺石英脉延伸方向发育近东西向断层,是该区最早一期构造。此外在探槽XHJTC01、XHJTC02、XHJTC04均见到多组构造裂隙,主要近东西向、北西西、北北东(近南北向)三组较为明显,三组构造裂隙相互穿插错断,通过对XHJTC01所揭露石英脉体中发育的北西西及北北东两组节理观察分析,石英脉顺东西向断层产出后,受到后期构造应力作用,致脉体内发育北西西及北北东两组节理,又见北西西方向节理受北北东方向节理影响发生轻微错动,从而认为:三组构造发育期次为:近东西向→北西西→北北东(近南北向)。同时矿化蚀变主要发生于石英脉体的构造裂隙及石英脉近脉围岩中,而石英脉本身并无较强矿化蚀变发育,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主要存在于构造裂隙中。因此从构造上来看,最早一期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成了一条较具规模的石英脉,主要为成矿提供了热液运移通道和容矿空间,而后期两次构造活动应对成矿影响较大。

表1 小黑箐金矿化体产出特征简表

根据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远离石英脉体的围岩中,Au的含量均小于0.1g/t;在褐铁矿化呈网脉状发育的石英脉体重,Au的含量介于0.11~0.38之间;在具有较纯砷黄铁矿化的样品中,Au的含量也低于0.1g/t;而Au含量大于1.0g/t的样品分别分布于XHJTC03和XHJTC05两个探槽,XHJTC03中的两件样品全部为石英脉边部的褐铁矿化蚀变带及与之紧邻的受热液交代较强的片岩,XHJTC05中的两件样品也是受热液交代较强的褐铁矿矿化、硅化较强的碎裂化绢云石英片岩。因此根据编录采样及分析结果,初步认为东西向石英脉体形成于较早一期的热液活动,后被构造错断,同时带入富含砷、硫、铁的热液,形成较强的砷黄铁矿富集,而后再次发育北北东向构造节理,该组构造错断北西西向早期构造,并再次形成少量砷黄铁矿富集[3]。但是,本区形成金矿化的热液活动可能还在这两期热液活动之后,矿区的黄铁矿风化后形成的褐铁矿仅为矿化富集提供了吸附载体。综上所述,矿区近东西向构造形成了宏观上较具规模的石英脉体,后经两次构造活动破坏,同时带进富含砷、硫、铁的热液富集形成砷黄铁矿,砷黄铁矿经风化作用形成蜂窝状、侵染状的褐铁矿,再后来在又一次(或多次)热液活动过程中带入含Au的热液并被蜂窝状的褐铁矿吸附富集成金矿化体。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黑箐金矿床主要富集于蜂窝状褐铁矿蚀变带及褐铁矿化白云母片岩中,与区域两次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具有成因联系,为砷、硫、铁、金等元素的迁移、富集奠定了基础。根据已发现的1条金矿(化)体可知,小黑箐金矿床中金品位含量较高,矿区构造—热液发育,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猜你喜欢
褐铁矿热液矿化
柚皮苷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基于复合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实验研究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铁矾渣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矿化-浮选回收可能性和前景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热液蚀变类型及蚀变流体的分带特征
热液锆石鉴定特征及在热液型金矿床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
我国褐铁矿浮选及其联合选别的现状及进展
浅谈赞比亚蒙布瓦地区褐铁矿“帽”与铁质砾岩的成因关系
国内褐铁矿烧结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