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军
在常态情况下,可以通过某一产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增减来判断该产业规模的增长或萎缩。但当该产业出现重大组织结构调整时,则还需要通过资产、销售收入等指标来判断该产业的规模变化情况。本文通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资产规模、销售收入3方面指标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简称“黑色金属加工业”)近8年的产业规模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国家统计局(以下简称“国统局”)于2012年初将黑色金属铸造业这一“中类行业”从金属制品业这一“大类行业”调入到黑色金属加工业中;后又于2018年初将黑色金属铸造业从黑色金属加工业这一“大类行业”中调出,再次归入金属制品业中。因此,2012-2017年的黑色金属加工业中包含了炼铁、炼钢、黑色金属铸造、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5个“中类行业”,2018年起黑色金属加工业仅包含了 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4个“中类行业”。
由于2012-2017年黑色金属加工业所包含的中类行业类别要多于其他年度,导致黑色金属加工业这6年的经济效益统计口径要大于其他年度,从而使这6年黑色金属加工业的资产、销售收入等指标的同口径增速与其他年份存在较大差异,即这6年黑色金属加工业的多数统计指标与其他年度不具备完全可比性。因此,近8年(2012-2019年)黑色金属加工业的资产、销售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存在两个不同的统计阶段,即2012-2017年为一个阶段,2018-2019年为另一个阶段。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2012-2019年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情况见图1。据图1可知: 2012-2017年(截至各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各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均保持在8500家以上。而2018-2019年(截至各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各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直接降至5100家左右。2018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2017年同期减少了3386家,而以往年度规模以上企业减少量均未超过900家,2018年出现这一特殊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约有2500多家黑色金属铸造业企业整体转入了金属制品业。
各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调整是严格遵循相关统计工作规定的。如在某地级市的N年度工业(经济效益)定期报表统计中,于N年初对N-1年度的工业企业进行清查,将N-1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N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由此确定参与N年度工业(经济效益)定期报表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及企业统计范围。N年度内由规模以上降为规模以下,或由规模以下成长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一律不再调整N年度规模工业企业名录库。这部分企业一律在N+1年初在调整企业名录库时,一次性纳入N+1年度的定期报表统计范围。上述统计规则意味着各地级市在N年3月份首次发布N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情况时,会确定N年首次月度统计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这提示我们,当黑色金属加工业N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N-1年出现减少时,其主要根源在于这些减少的企业在N-1年度内销售收入没有达到2000万元这一基本标准。
2012-2017年(截至各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连续4年(2013-2017年)减少,其中2015年、2016年企业数量分别减少477家、872家,这主要与黑色金属加工业2014年、2015年连续2年处于亏损边缘相关,如一部分企业因亏损而停产,因停产导致销售收入下降至2000万元以下,从而退出规模以上企业行列;2017年企业数量减少670余家,一方面与2016年上半年钢材价格依然偏低导致部分企业全年销售收入达不到2000万元以上相关,另一方面与整个钢铁行业在2016年开展去产能等工作相关。
经测算,2018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较2017年减少了800多家钢铁企业(分别归属于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四个中类行业),减少的800多家企业主要源于2017年去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等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地条钢”生产企业被强制性地退出了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其中多数“地条钢”生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不仅超过了2000万元,甚至超过了亿元。
2019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5133家,较2018年同期仅减少了1家,表明黑色金属加工业企业数量自2018年起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这也预示着黑色金属加工业组织结构调整进入了存量优化的阶段。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出现萎缩,不仅要看该行业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同时要看资产规模及销售收入的变化情况。通常行业资产规模的变化更能较好地反应产业规模的变化。
国统局所发布的黑色金属加工业某年某月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规模)同比(增减幅度)是同口径比较,如黑色金属加工业2018年8月底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5114家,资产规模(合计值)为61131.1亿元,同比增长4.1%。这一增速(4.1%)的内涵是:2018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5114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规模与其自身在2017年同期的资产规模进行自我比较,增长了4.1%。如果将这5114家规模以上企业2018年8月底的资产规模与2017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850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规模(64633.2亿元)进行直接比较,则称为“名义比较”,如2018年8月底资产规模较2017年8月底名义比较下降了5.42%,与同口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上述统计现象表明:当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出现了大幅减少的情况,“同口径比较”与“名义比较”便具有了不同的含义,通常是“名义比较”较好地反应了企业数量减少对产业规模的影响。
黑色金属加工业近8年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规模情况见图2。据图2可知:2013-2015年,黑色金属加工业资产规模连续3年同口径比较、名义比较均为正增长,且二者差值较为接近,如2015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资产规模为65592.45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3.53%,名义比较增长2.4%,前者比后者高出1.53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名义比较涵盖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对行业资产的影响,即企业数量的减少是名义比较低于同口径比较的直接原因。2017年黑色金属加工业资产规模变化情况与这3年(2013-2015年)基本类似。
图2 2012-2019年8月黑色金属加工业各年资产规模及同口径及名义比较 亿元,%
2016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资产规模为62682.2亿元,与2015年同口径比较、名义比较均出现了小幅下降,其中资产规模同口径比较下降了2.1%,表明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规模进行自我比较时出现了实质性下降;资产规模名义比较下降了4.44%,高出同口径降幅2.34个百分点,名义比较降幅偏大一是受黑色金属加工业受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的影响,二是受现有存续企业自身资产规模减少的影响,表明整个行业的资产规模在2016年8月底出现了下降,即产业规模存在收缩的迹象。
2018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资产规模为61131.1亿元,与2017年同口径比较增长了4.1%,而名义比较却下降了5.42%,二者出现了较明显的反差现象。资产规模同口径比较出现增长,表明2018年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规模进行自我比较时出现了实质性增长;资产规模名义比较出现下降,一是受2018年初黑色金属铸造业调出黑色金属加工业的影响,二是受2017年“地条钢”生产企业被强制性地退出规模以上企业行列的影响。
2019年8月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资产规模为64622.6亿元,与2018年同口径比较增长了5.5%,名义比较增长了5.71%,二者仅相差了0.21个百分点,这是资产规模同口径比较、名义比较自2013年以来最小的差值,其直接影响因素是2019年8月底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仅比2018年同期减少了1家,是2013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
虽然黑色金属加工业2016年、2018年的资产规模名义比较出现了下降,但是各年下降幅度有限, 如将2018年8月底行业资产规模与最高年份2015年进行名义比较,也仅减少了4461亿元,名义降幅为6.8%,但4461亿元的资产减少额中包含了调出黑色金属铸造业的影响。
黑色金属加工业近8年各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情况见图3。据图3可知:①2012-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在5亿元-8亿元之间波动,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增幅基本维持在4%-12%之间;2018-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保持在12亿元左右,高出2017年4亿元之多。
图3 2012-2019年8月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及名义比较 亿元,%
2018年黑色金属加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较2017年名义比较提高了57.2%,但2019年又回落至5.73%,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2018年初黑色金属铸造业调出了黑色金属加工业。虽然黑色金属铸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高达2500多家,但这些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偏小。这意味着当黑色金属铸造业归属于黑色金属加工业时,必然拉低整个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当该中类行业调出黑色金属加工业时,黑色金属加工业存续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名义比较必有大幅度提升。
综合上述2方面分析,整个黑色金属加工业在黑色金属铸造业调出的背景下,其产业规模没有出现大的萎缩,这主要源于黑色金属铸造业在黑色金属加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剔除黑色金属铸造业后,整个黑色金属加工业的资产规模在2018年、2019年均出现了实质性增长。
行业销售收入的增减一方面与产业规模变化相关联,同时与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优劣相关联,特别是与该行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增减及产量增减相关联。鉴于2019年起国家统计局不在发布41个大类工业行业的销售收入及销售收入同比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仅对黑色金属加工业2012-2018年的销售收入进行对比分析。
2013年黑色金属加工业销售收入为76316.93亿元,为这7年(2012-2018年)中的最高值。从同口径比较的角度看,2014-2016年产品销售收入连续3年下降(见图4)。其中2015年销售收入64605.7亿元,同比下降13%,为近5年同口径比较的最大降幅,这与2015年是2000年以来钢铁行业效益最差一年的情况相吻合;2016年销售收入同比仅下降0.7%,销售收入降至63174.3亿元,为近5年黑色金属加工业销售收入最低值,但该年黑色金属加工业利润总额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4 2012-2018年黑色金属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同口径及名义比较 亿元,%
2017年底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为8545家,销售收入为67429.6亿元。2017年销售收入与2016年同口径比较增长了22.4%,表明2017年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自我比较,出现了明显好转。鉴于2017年黑色金属加工业的中类行业统计范围与2013年一致,同时2017年钢材产量明显高于2013年,但黑色金属加工业2017年销售收入却比2013年低了8887亿元,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2017年钢材价格没有恢复到2013年水平;二是2013年底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11034家,是这7年中企业数量最多的一年,且与2017年相比多出了2500家,如果这2500家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存在上下游关系,则会使黑色金属加工业所属5个中类产业的销售收入合计值存在叠加计算的现象,从而虚增了黑色金属加工业的销售收入。
从名义比较的角度看,2013-2016年产品销售收入名义比较与同口径比较基本接近,最大差值亦在2个百分点内,但2017年黑色金属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同口径比较高出名义比较15.66个百分点,且该年度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了679家,而2016年减少了847家,即仅从企业数量减少规模上看,2017年销售收入名义比较不应该与同口径比较相差如此之多。唯一的合理解释是:2017年减少的企业都是销售规模较大的企业,且这些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要明显高于2016年所减少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这表明2016年减少的企业主要是2015年销售收入未达到2000万元的企业,而2017年减少的企业中包含着一部分销售收入偏高的不合规企业,如“地条钢”生产企业。
2018年底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5138家,销售收入64006.50亿元,与2017年同口径比较增长了15%,表明这5138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进行自我比较增长了15%,这与2018年钢铁行业价格上涨,钢材产量规模上涨等行业基本面相吻合。但这5138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与2017年8545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进行名义比较,却下降了5.08%,表明黑色金属铸造业调出黑色金属加工业,“地条钢”生产企业被强制性退出,对黑色金属加工业的收入规模产生了一定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2015-2016年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减少均与上一年度行业经济效益偏低相关联,行业规模因此出现了收缩迹象;2017年以来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减少是外部环境倒逼,全行业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结果,不代表该产业规模出现了萎缩。相反黑色金属加工业资产规模及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在近3年均出现了实质性增长,进一步表明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减少不仅优化了行业组织结构,而且还提升了全行业的内在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