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共享晚霞》,2015年8月3日,市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玲珑路的一处天桥上,欣赏绚丽的晚霞。
刘关关
进入中新社做摄影记者之初,一心想见证大事,记录时代。然而,入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一直在“扫街”。每逢反常天气,领导总会派新记者到街上去拍摄气象新闻照片。后来,不但具备了拍摄大型活动的能力,也获得了见证历史的机会,并逐渐喜欢上“靠天吃饭”的气象新闻摄影,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现阶段,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呈现出来的气象新闻照片大多是雷同和缺乏新意的。比如提到雾霾,往往画面中就会呈现口罩;提到酷暑,遮阳伞如约而至;每逢寒流来袭,市民定会“全副武装出行”。相比较传统媒体单幅气象新闻照片的呈现方式,新媒体动辄十几张雷同照片构成的“组照”,更拉低了气象新闻照片的平均质量。一组照片快速翻过,没有一张能够存入读者的记忆。
而优秀的气象新闻照片,和其他任何门类的新闻照片一样,都应该能够提供让人回味、反思的瞬间。我们需要的是“一图胜千言”,而非“千图一面”。
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是文字思维教育,而照片是一种影像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都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但是传递和表达的方式又有不同。部分刚刚进入新闻摄影领域的记者,还停留在文字思维层面,因此照片显得不够有冲击力。有些气象新闻照片,新闻五要素俱全,却依旧是文字稿件的附属品,只为了补充说明文字稿而存在,没有凸显出影像的力量。
一张优秀的照片,应该是独立于文字稿,能够自己说话的。因此,从事摄影工作,应该先要把文字思维,向影像思维转变,拍摄其气象新闻照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照片有意味,下面是我的几点考虑。
大多数气象新闻照片是在街头拍摄,很多街头摄影技巧以及街头元素都可以被纳入到气象新闻摄影中。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让进入画框的元素,不论是传递信息还是表达隐喻,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北京迎来雨夹雪大降温减缓入春步伐》是一张“命题作文”照片。当天,初春的北京迎来雨夹雪,大降温减缓了入春的步伐。带着这个主题,我在拍照之前思考:如何在一张照片里,表现“雨夹雪”“降温”“减缓”“入春”等元素呢?我找到一株迎春花。只有在初春才会盛开的迎春花表明了照片拍摄的季节;白色栏杆在积水里的倒影和雨伞上的白色细小冰粒,展示了“雨夹雪”的天气;减速带则含有“减缓”的隐喻;照片里走在前面的被摄者本已穿上裙子,却又在裙子外套上一件羽绒服的行为,则直观地表达了“减缓入春步伐”的主题。
在让整个画面“物尽其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拍摄者还可以让不同的元素之間发生某种关联。
02《北京迎来雨夹雪大降温减缓入春步伐》,2016年3月24日,北京市民在雨夹雪天气中出行。雨夹雪和大降温减缓了北京入春的步伐。
03《雾霾里的鸟巢》,2014年10月9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游玩。当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9日下午到10日白天,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平原地区重度霾天气将持续,能见度低。
04《雾霾里的广场舞》,2016年10月19日,北京市民在重度雾霾中跳广场舞。
2014年前后,北京的雾霾现象广受社会关注,这让拍摄雾霾成为首都摄影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某次拍摄中,我来到“鸟巢”(国家体育场)附近,计划以其为背景,拍摄重度雾霾。在“鸟巢”周边观察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块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的宣传片里,有一副画面呈现出蓝天下的“鸟巢”。这两幅画面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对比。于是,我选好拍摄位置,等待蓝天下的“鸟巢”在雾霾里的“鸟巢”前再次出现(图03)。
两个“鸟巢”对比产生的意义不言而喻。除此之外,画面中的不同元素之间,还可以产生隐喻、重复等其他种类的关联。
新闻照片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但这是比较初级的要求,很多场合并没有足够的有效信息来支撑起一张新闻照片。这时,我们可以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渲染某种气氛(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认为这种形式既让我们了解实物,又创造了审美感情——作者注)。一张照片的意境、氛围以及很复杂的情感,有时候是文字无法表达的。如此,才能让照片获得独立于文字之外的地位。
如图01,市民们被晚霞吸引,共享这难得一见的美景。这一刻,陌生人们在2015年的夏天分享着一个有晚霞的傍晚。待夜幕低垂后,这个偶然的时空坐标将如同以往和未来的所有时刻一样,被人们遗忘并沉没于不变的生活。画面所表现出的拍摄者对时空的微妙感受,是文字难以描述的。
记录历史是摄影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凡具有史料价值的照片,往往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或者民族性。如果纯粹反应天气变化,则气象照片就失去了更重要的诸多价值。摄影记者同样可以赋予气象照片以时代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拿地域性来说,北京的摄影记者拍摄气象新闻,往往选择去天安门,黄浦江畔的城市景观是上海摄影记者的不二之选,“小蛮腰”则吸引着广州摄影记者的目光。为何大家不约而同选择这些背景?因为这是当地的地标建筑,是一个符号,不看文字说明,便知照片来自何方。
就民族性而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气象新闻图片中尤为明显。西藏的摄影记者镜头下的气象新闻图片,往往会有身着藏族服饰的民众经过,而新疆的气象新闻图片中,穆斯林风格的建筑出现频率极高。
而相比地域性和民族性,时代性更应出现在气象新闻图片中。我利用四处出差的机会,拍摄了《中国广场舞》的图片专题。这些成长于集体时代的女性,在1980年代,信奉着“集体”精神进入工作岗位,却恰好赶上市场化改革。一系列的“去集体化”过程将中国社会推向个体化社会。这样,这些女性在她们退出或即将退出职业生活时,这些对集体的向往又再次释放。而广场舞这种彰显规模、统一性和整体感的“大场面”组织形式,正好满足了这些女性的心理。图04《雾霾里的广场舞》,就是将气象与广场舞联系起来,赋予其时代性。
05《‘争地盘》,2012年7月30日,阵雨令天安门游客猝不及防,他们纷纷躲到执勤武警的遮阳伞下,与之“争地盘”。
对摄影记者来说,并不是每次出门拍照,都能碰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瞬间。那么赋予相对缺乏视觉冲击力的气象新闻照片以幽默感,不失为一种引人关注的好办法。
因为常去天安门广场拍照,我发现,通常情况下武警战士不允许游客过于靠近自己的岗位。但是,阵雨袭来,游客们快速躲到武警战士的伞下时,却没有遭到拒绝。战士和游客各自丰富的表情让人不禁一笑的同时,又对战士的行为肃然起敬(图05)。
对于要杜绝摆拍的新闻摄影来说,等待是摄影记者必备的技能,同时,它又考验着摄影记者的耐力和技巧。拍摄气象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在选择了可以帮助反应主题的背景之后,就可耐心等待合适的人或物进入画框。
某个雪夜里,我来到经常乘车的地铁站,准备拍一张关于雪的气象新闻图片。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我记得这里的路灯上,挂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红灯笼。大雪覆盖下,人们为生活奔波的匆匆身影,被定格成一幅有烟火气的画卷(图0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气象新闻摄影中,亦可用看似与气象无关的内容,间接反映气象变化。口罩不是雾霾照片的标配,遮阳伞也不是酷暑照片的黄金搭档,而不拍“市民全副武装出行”,依旧可以表现“寒流来袭”。
2016年年底,我在拍摄了大量雾霾照片之后,开始思考怎样能够用照片间接反映雾霾。我偶然得知,每当天气不好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市民会在小区的地下车库里休闲。我辗转找到的北京一个小区地下车库里,有人跳广场舞,有人遛狗,也有人把音箱拖来,集体唱起红歌。图07这张照片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天气的恶劣。
一张气象新闻照片吸引人,有时候还因为它已不单单是一张气象照片,照片中的人或物,在其他领域也有其意义或影响力。当一张照片具有“跨界”的属性,它的表现力往往大于一张纯粹的气象新闻照片。
2013年的全国两会是政协委员姚明第一次参会,自然引起媒体关注。姚明参加第一次会议的当天,我早早来到其下榻的酒店,拍摄其首次露面的照片。当天,恰好北京遭遇重度雾霾,当姚明走出酒店大门时,抬头看天,被北京的雾霾震撼,随即皱起眉头。姚明的明星身份以及全国两会这个新闻事件,都给了这张气象新闻照片“跨界”的属性,使其形成了远大于一张气象新闻照片的影响力(图08)。
06《雪夜站台》:2017年2月21日,北京迎来大面积降雪,市民冒雪出行。
07《车库“KTV”》,2016年12月21日,北京市民在小区的地下车库里唱歌。每当天气不适合户外运动,他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
08《姚明在京遭遇雾霾天》,2013年2月28日早上,北京遭遇严重空气污染,刚走出政协委员驻地酒店的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抬头看天,皱起眉头。
09《雪夜行人》,2017年2月21日,北京迎来大面积降雪,市民冒雪出行。
10《雨夜站台》,2011年7月24日傍晚,北京一位女孩在暴雨中等候公交车。当日14时左右,北京市气象台分别发布了雷电黄色、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在街头摄影中,为了不破坏原有氛围,摄影记者往往选择不使用闪光灯,而在气象新闻照片的拍摄过程中,闪光灯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非降水量或者降雪量很大,否則,雨滴以及雪花在照片中通常并不明显,夜间尤其如此。而闪光灯打出的光,则能照亮近处的雨滴或雪花,明显地反应出雨、雪天气的特点。
如图09,拍摄当天的气象新闻图片时,我发现马路上的积雪被汽车压出一道道车辙,并不时有人横穿马路。车辙让画面简介而有韵律,于是,我来到天桥上,打开闪光灯,等待行人穿过马路。闪光灯造成的晶莹斑点让“雪”更直观,也让画面更富诗意。
相比较单纯反应天气现象的照片,天气中的人物往往更打动人心。对于作者来说,人的故事永远是创作的核心;对于读者来说,人的故事也是打动自己的关键所在。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了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花架子”。
2011年夏天,北京遭遇了多场大暴雨。在一处公交站台,被车灯照亮的雨滴和积水反应出降水量之大。但是,这些不足以打动人。于是,我留在公交站台,等待合适的人物与公交车同时出现。后来,一位撑伞的女孩来到站台,蹲下来躲避暴雨。此时,正好一辆公交车出现,车灯把她的剪影打在伞上。一系列的元素,勾勒出大暴雨中个体的无助(图10)。
气象新闻摄影因为其类别的特性,往往难以留下具有史料价值和打动人心的瞬间,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难出片子”。因此,很多摄影记者对此不会投入过多精力。但是,气象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一张优秀的气象新闻照片,甚至可以对相关事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好的气象新闻照片同样可以表达拍摄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虽说是靠“天”吃饭,然而,用心思考,才能拍出“有意味”的气象新闻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