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01 马克斯·阿吉莱拉-黑尔韦格(Max Aguilera-Hellweg),《乔伊·查奥斯,机器人头》,他是一位摇滚明星,在政治问题上非常固执己见,对于“资本主义和朋克的意义所在”这样的话题尤其感兴趣,汉松机器人技术公司,普莱诺,得克萨斯州,选自《类人类》系列,2010 MaxAguilera-Hellweg
多年前,策展人威廉·A.尤因(William A.Ewing)向总部位于美国的非盈利机构摄影展览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能否从聚焦于个体摄影师的作品,转向以更宽广的视角来观察当代摄影师的‘集体创作成果,看看这些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当代文明境况?”
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提议,首先因为“文明”这个词汇囊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大议题,也有关乎人类吃穿住行等具体生活的小事项;其次,不同国家、不同立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们对“文明”的阐释角度都不尽相同,有人会多从社会发展成绩方面去考量,也有人会多从文学艺术等文化现象去述说。而且,在摄影的历史上,集合众多艺术家作品呈现宏大主旨的展览、出版尝试并不多见,乃至在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掌舵MoMA摄影部时推出的“人类大家庭”展览后(1955年),我们几乎看不到类似的新展览。
不过,经过7年的策划、准备,“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还是成型了,在多国巡回展的同时,也以7种语言出版同名画册(其中5种语言版本已出版,另两种语言版本正在翻译中)。3月9日至5月19日,中国展在位于北京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AA)举行,威廉·A.尤因(William A.Ewing)、容思玉(Holly Roussell)担任策展人。
展览呈现了超过130位全球身负盛名的艺术家创作的近300幅作品,其中大多数创作于新世纪,少数创作于1990年代后期,试图以复杂多元的广阔视角阐释当代的文明现状。展览共分为8个章节。
“蜂巢”展现了城市环境中逐渐发展出的群居与合作体系;“一起孤独”关注集体和个体之间的聚合和分离,以及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流动”见证了后工业化社会中不断加速的生产活动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说服力”探索了从销售到商品和服务、从宗教信仰到个人形象等领域内象征资本的力量;“控制”展示了人类在建立秩序、解决争端、组织政治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能力;“断裂”展现了这种秩序的瓦解以及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碰撞与动荡;“逃离”着眼于日益兴起的娱乐产业,展示了放松、消遣、冒险与挑战极限如何为人类提供逃离常规的自由;最后的“下一章”则展现了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并对技术进步的叙事方式提出了质疑。
纵观整个展览,正如策展人容思玉预想的那样,这是一个“迷宫”。但是,当我们逐一审视每一幅作品,会感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这些艺术家所呈现的文明图景离不开他们对集体生活、城市生活、科技生活的感悟、畅想、接受或惧怕。
当我们说生活这个词时,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社会化的生活,诸如工作和交际;二是个人化的生活,诸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家庭琐事。在每一处公关空间,人们总要遵循特定的社会规则,试图与他人保持某种步调的一致。这种生活往往是被限定的,层层面罩下,其实很难显露人们完整的性格和状态。而另一方面,当代人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时,又离不开集体,或者说离不开被社会化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被融入到集体中的感受是令人愉悦的还是带来苦恼的,很难说清楚,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自然发生了,有时让人感到生活原本就是如此,有时也会体验如置身幻象世界的不真实感。
在“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中,相当多的作品在呈现集体生活,在讲述作为个体的人如何被融到构成人类社会的集体之中,比如被融入到人群中、被融入到集体事件中、被融入到社会情绪中,等等。比如展览中洪浩的作品《我的東西》,他从2001年开始,把自己的当日消费物品一件一件扫描,然后通过电脑制作形成最终的影像,来反映个体生活需求如何形成,又如何被满足。如今的个体生活离不开消费也便说明了离不开群体协作和与其他人、其他组织的联系。在当代,处在一个固定或临时的集体中似乎是每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合群便意味着生活不下去。但奇怪的是,成为集体的一员有时却令人感受到孤独。
02展览现场,闻声摄
03展览现场,闻声摄
04洪浩,《结算2007 B》,《我的东西》系列,2008,图片由佩斯画廊提供
05西里尔·波尔谢(Cyril Porchet),无题,选自《人群》系列,2014 Cyril Porchet
06马西莫·维塔利(Massimo Vitali),圣保罗总仓库储存公司(CEAGESP),2012 Massimo Vital
群體中的孤独感又和城市生活相关。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技术进步了,观念改变了,城市发展了,生活美好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人情寒凉,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困惑与人交往的方式,许久不再敲响邻居的房门,也不再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
当然,拥有城市生活是文明发展的结果。城市为当代人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便利,也带来了全新的工作休闲方式,让人类社会有了更稳健的依托向前继续前进。但城市生活又常被形容为一座围城,虽然离不开却又时常心生抱怨。比如,城市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只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乃至核污染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近,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生态环境破坏是现代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副效应之一,并成为人们需要面临和着手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在与污染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更多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再比如,城市生活还自然地产生了贫富分化,这也在展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西方世界,随着欧洲经济步入困境和发达国家资本集中情况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另一面”——不是从社会底层和贫困生活的角度入手,而是从处在财富金字塔顶尖人群的生活入手,通过拍摄他们获得财富、消费财富的情况来反映财富分配的不公。
除此以外,收入“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中的作品还在表明另一件事,很多当代艺术家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后果又将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走向?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再加上当下正在经历的信息化社会飞跃,人们总是越来越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努力地改变着自己周边的一切,人造的风景代替自然景物成为我们身边视觉信息最丰富的载体。面对这一切,有人说,工业开发和城市扩张侵蚀着自然风景,让我们逐渐远离自然的本真;也有人说,人造景观代表着社会的前进力量,随着文明的发展,它们将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
如奥利沃·巴尔比埃利(Olivo Barbieri)创作的《特定场域墨西哥城》系列照片。第一眼看上去,他在墨西哥拍摄的照片似乎显得很不真实,摄影师还有意弱化了城市街道的细节更增强了不真实感。但其实他拍摄的是真实的公共纪念碑,1957年由雕塑家马蒂亚斯·格里茨和建筑家路易斯·巴拉甘共同完成,成为墨西哥城的一个地标。
07麦克尔沃尔夫(Mlchael Wolf),《建筑密度#91》,2006,图片由上海M97画廊提供
08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高三学生(从左到右)莉莉17岁、妮科尔18岁、劳伦18岁、露娜18岁、山姆17岁,在双面镜前为作者所拍摄的《审美文化》纪录片化妆,洛杉矶,2011年,选在《时代财富》系列Lauren Greenfield
09赖纳·里德勒(Reiner Riedler),《野河,佛罗里达》,选自《虚假假期》系列,2005 Reiner Riedler
科技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在各行业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估计没有人再质疑这一点。每当新技术出现和被推广应用,总是会激起人们兴奋的神经;但是科技也会给社会带来副产品,让人开始担忧不曾预想过的局面,比如人工智能会在多大程度上占据目前人类的多项工作岗位,或者人类该如何控制技术的力量以避免它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中呈现了不少关注科技发展的影像创作,涉及手机通讯、电子计算机、机器人、无人驾驶、航空航天、医疗护理、农产品耕种和武器制造等众多话题,这大都也是新世纪的艺术家不同于前辈们所面对的新创作领域。展出的大部分照片属于记录类影像,但平静的外表却能够吸引观者长久的目光,去欣赏科技之美的同时也思考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绝不仅限于物的层面,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思考、交流和行为方式,从而触及生活各个方面。
当代人正在经历的是,互联网生态被智能手机和各式移动设备剧烈改变着,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五六年时间内,完成了对几乎所有行业的渗透。可是,它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就像展览最后一部分“下一章”中所揭示的,我们面对的仍然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世界!
10 奥利沃巴尔比埃利(Olivo Barbieri),《特定场域墨西哥城11》,2011 Olvo Barbieri
11 埃德加·马丁斯(Edgar Martins),《弗拉特尔发电站:主机室》,选自《时间机器》系列,2011 Edgar Manins
12 文森特福涅尔(Vincent Fournier),《火箭推进剂#1,S1B无尘房间,阿丽亚娜航天公司,圭亚那太空中心(CGS),库鲁市,法属圭亚那》,选自《空间项目》系列,2011 Vincent Fourn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