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

2019-06-10 12:59刘刚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

【摘 要】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要从舆论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的优化完善入手。舆论环境的支持涉及到“网络”与“现实”两个维度,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需加强网络舆论净化、完善网络舆论监管及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环境的完善要重视社会舆情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及加强社会舆论规范。文化环境的支持通过文化宣传、文化建设、文化实践等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教育环境的支持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支持所构成。

【关键词】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环境支持

【作 者】刘刚,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福建福州,3500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2-0111-006

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挑战。为了激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使其实现更好的传承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80的重要论断。显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不仅是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是新时代强化民族文化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的科学方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创”总是置身于现实的环境之中,它的开展及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由于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相对薄弱,因而亟需给予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为此,本文主要从舆论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实质,并为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全面开展提供必要的氛围保障。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舆论环境支持

“舆论环境”意指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面临的一种舆论氛围,而这种舆论氛围往往由各类媒体言论、时评、人们的议论等建构。舆论环境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糟糕的舆论环境则起到一定的阻碍或制约作用,并产生较坏的影响。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舆论环境支持,涉及到网络舆论环境与社会舆论环境两个维度的优化完善。其中,网络舆论环境特指互联网虚拟空间的舆论氛围,而社会舆论环境意指广大民众利用大众媒介与新兴媒介在现实社会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当然,“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差异始终存在”[2],网络舆论环境反映了网络社会的舆论状况,而社会舆论环境则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舆论情况。

(一)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完善

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置身于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之中,尽管大多数网民及主流媒介能够秉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两创”,但是在互联网世界依然充斥着一些非理性的声音,诸如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极端否定、丑化、歪曲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健康传播,也给人们的正确认知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因此,当前亟需从网络舆论的净化、引导、监管等方面着力,以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舆论环境,继而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加强网络舆论净化。“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建立和维持离不开行之有效、科学严谨的法规和制度。”[3]当前,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网络舆论并非始终和谐,而是夹杂着一些歪曲、丑化、攻击的声音。尤其是隨着西方极端思潮在网络的传播,文化保守主义、原教旨民族主义等不时泛起,错误性言论充斥着网络空间,网络舆论的失范也越发凸显。因而亟需从制度设计的优化完善入手,建立健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互联网行业的公约,以促进网民的理性发言、媒介的理性报道,从而进一步规范网络舆论,并为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完善网络舆论监管。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离不开强有力的网络舆论监管。新时代需要加快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监管体系,及时地把握住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舆情”,并对其进行科学地研判,进而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网络舆论动向。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舆论监管阵地建设,以网络信息化保障部门、网络信息化监管部门等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支高效的网络监管队伍。此外,还要进一步健全网络技术,夯实网络监管的技术保障。为此,“我国应加大研究投入,努力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在网络监管方面多下功夫,以适应网络世界突飞猛进的变化,促进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3]。以上网络舆论监管手段,旨在及时把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网络舆论情况,并实现从技术上对负面言论、丑化言论、歪曲报道等进行屏蔽,进而确保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和谐。

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引导是网络舆论环境优化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积极宣传和舆论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态势和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对广大网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新时代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网络舆论引导,需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4]6,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此外,还要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促进“意见领袖”对网民的舆论带动。显然,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在于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网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认知,以实现对网络错误言论的抵制,进而促进网络空间的净化及网络舆论环境的改善。

(二)社会舆论环境的优化完善

社会舆论环境由大众及媒介通过言论所营造,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社会舆论环境,整体上是良好的,但是依然有一些偏激的声音及负面的舆论。这主要由个别群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两创”的主观偏见及错误认知所造成。实际上,无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两创”是极端地歪曲或否定,还是盲目地肯定,都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最终都将导致负面舆论的产生,并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社会舆论环境的优化完善需要加强社会舆论的规范及监督,并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重视社会舆情的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社会舆论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社会舆情给予准确地了解,并通过舆情的分析,初步做出科学的舆情研判,从而为社会舆论的引导及规范奠定基础。这里的舆情主要是指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社会舆论情况,即广大民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看法及评价。可见,社会舆情的监测及分析是一种前置性的工作,也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并为相关“社会舆论”建设提供信息保障。当前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社会舆情监测及分析,需要加快建立一套舆情监测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测机制,从而为社会舆论信息的搜集和把握创造条件。基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相关社会舆论的复杂性,并不时遭遇到“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原教旨民族主义等的攻击,因而亟需给予引导及规范。

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社会舆论建设,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以使广大民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两创”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推动力。这需要主流媒体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舆论宣传,尤其是“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5]178,并进一步推动社会舆论的净化,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当然,所谓正确的舆论导向,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正向舆论引导,而这种舆论引导为人们的客观认知指明方向,并激励人们致力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推动。显然,这种舆论导向不仅解决了舆论引领的问题,更为社会舆论环境的优化提供了保障。

加强社会舆论的规范。社会舆论规范意指通过对负面的、不良的舆论进行批评、抵制及纠正,促进社会舆论的净化,从而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显然,“规范”的对象是负面舆论或不良舆论,而“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舆论领域的制度安排,以利用法律法规来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治理。实际上,社会舆论的规范绝不是一种非理性的言语对抗,而是将社会舆论的治理纳入到法治之中,从而实现社会舆论治理的法治化。此外,还应强化有关社会舆论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以确保社会舆论的净化和规范,进而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支持。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文化环境支持

文化环境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面临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并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里所谓的文化环境,意指一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氛围由文化宣传、文化建设、文化实践等所营造,并且能够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起到推动作用。此外,良好的文化环境还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提供必要的知识保障和思想支持。因此,当前要以文化宣传、文化建设、文化实践等活动的积极开展来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支持。

以文化宣传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的建设,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并需要在文化宣传上给以强化。而这里的文化宣传主要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知识的宣扬与传播,其内容涉及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历史传统、民俗、经典故事、民族艺术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指涉当代民族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尽管文化宣传往往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但现实中却混杂着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并涉及到多元化的文化知识,而这里主要强调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两创”相关知识的宣传。显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种文化宣传是必要的,它不仅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更对青少年群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性的影响。此外,这种宣传的强化,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地弘扬传承,并在社会上形成人人热爱民族传统文化,人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风尚。当然,强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旨在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从而促进其变迁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广大民众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精神情怀等得到提升。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的介体丰富,有传统的大众媒介,如报纸、书刊、电视、电影、广播、立体广告等,也有新兴的媒介,如手机移动客户端、网络、数字化产品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的方式方法众多,有广告宣传、广电宣传、网络宣传、报告宣传等。可见,“文化宣传”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手段,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社会的渗透,并为其“两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以文化建设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所谓文化建设是指当前人们正在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对各项文化事业推进发展的持续性活动。文化建设是塑造及优化“文化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推力。当前,抓好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6]14,而且还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文艺创作日趋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广泛弘扬。当然,由于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依然需要文化建设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实际上,文化建设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涉及到指导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少數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7]160。当代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事业,注重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协调中促进文化发展,并对文化系统各元素进行科学统筹,形成发展的合力。而文化建设中的“协调”及“统筹”,最终建构了一种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发展的氛围。

以文化实践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实践就是指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思想、精神、理念等)通过实践的方式创造及表达出来,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实践活动既包括了人们创造、传播和享受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的活动,也包括了人们所从事的科学实验活动”[8]。人无时无刻“文化着”,又无时无刻“被文化着”,因而文化实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伴随“人”发展的始终。实际上,良好文化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文化实践的推动,因为“文化实践把文化观念以艺术作品、教育活动、道德践履、文化产业等形式呈现出来”[9],赋予“人”一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从而一定程度上滋养了社会的文化基础,并提升了社会的文化氛围。当前,以文化实践,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鼓励少数民族文化创造。尤其强调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及创造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在新的文化生产中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要广泛地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当然,要始终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人文精神等渗透到民族文化活动之中,并借助于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宣传,从而提升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客观的认知。显然,文化实践作为一种手段,促进了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并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开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教育环境支持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教育”的融入,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教育支持奠定基础。实际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教育”,而其成果转化的应用主要也面向“教育”,因而它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保障。当然,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教育环境支持主要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支持所构成,并通过它们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来实现。

学校教育的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向学校教育的融入,因而教育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于要强化学校教育的支持,就是在民族地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其一,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课堂的融入。新时代要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融入到民族地区课堂教学的活动之中,并要分学段有序地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小学课堂注重对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启蒙,中学课堂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此外,加快推动民族院校开设民族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究能力。同时,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其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教材的融入。在民族地区,积极地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向教材及其辅导读物的融入,建设民族传统文化教材体系,编写相关幼儿读本、绘本、歌谣、动画等。在民族地区鼓励使用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鼓励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读本的使用。其三,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向民族师资培养的融入。在民族地区,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民族师资日常培训的教材、课程、考评中,提高各级各类民族教师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显然,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及向师资培养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的支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对人的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要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视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使其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子女成长的全程。首先,为了让子女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家庭生活空间的装扮及布置上积极地吸纳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家庭生活的不同活动中,积极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并将有关民族历史典故、民族名人轶事、民族传说等渗透到家庭交往、家庭休闲、家庭劳动的过程中,从而不仅提高家庭成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且还丰富了家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学习,必然会提升子女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必然对整个家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可见,“家庭教育支持”的关键在于父母示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营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再次,积极地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的熏陶,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灌输。充分利用各种民族传统节日,对子女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教育,让子女在各种节日和风俗中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认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感悟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种基础性载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的强化,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社会教育的支持。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进行有益的推动。当前,强化社会教育支持,要从社会促进机制的建设入手,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长效机制,并将民族传统文化贯穿到社会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拓展教育、艺术教育等过程之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展览馆、民族图书馆、民族美术馆、民族音乐厅、民族剧院、民族文化遗址、民族文化街区等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供广大市民、学生免费参观学习。民族学校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的长效机制。此外,积极发挥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推动作用,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专题片、公益广告、动画片、纪录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进行传播;积极发挥民族文化讲坛、民族文化大讲堂、开放课程、公開课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及传播,使广大群众通过观赏、阅读、视听而获得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及理性认知。同时,还要积极地开发网络资源,设立专门的网站、BBS、并在公共服务网站开辟专门的视窗,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便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平台。通过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提升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更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新时代舆论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的优化完善,夯实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并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发展的氛围。“环境支持”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并需要和机制支持、要素支持等其他方面的支持协同推进,最终形成一股合力。当然,舆论环境、教育环境及文化环境也仅是“环境支持”最为核心的要素构成,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需要给予进一步优化完善。实际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置身于新时代的出场语境之中,面临着时代巨变和社会的转型发展,更遭遇到“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原教旨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因而通过环境支持的打造,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改善,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当今时代的融入,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 蒋广学,周航,徐鹏.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J].北京教育(高教),2013(10).

[3] 洪瑾,常昊然.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宋振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传播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李学林.“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7).

[9] 郝立新,路向峰.文化实践初探[J].哲学研究,2012(6).

THE ENVIRONMETNAL SUPPORTS TO THE "TWO

CREATIONS"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Liu Gang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s to "two creations" of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should start from the optimization of environments of public opinion,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e support of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involves the two dimensions of "network" and "reality". The optimiz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purific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establish correc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strengthen public opinion standard. The suppor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realized through cultural public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practice and other activities.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composed of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etal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new era;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novated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to support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