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学校德育的重要基石,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学科素养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出发,设定科学学习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回归课堂生活本真,以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课堂,主宰着课堂,长时间贯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记笔记。因此,常常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特别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则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以引导为主。身教重于言教,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和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要有高尚的师德,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学时代对我们所起的作用,在讲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不应该一上来就直入主题,为学生讲解中学时代对我们有什么作用,而应该以互动教学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充分谈论。师生可以围绕谈论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谈话活动中,我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有的同学提出作业多了,课程比小学更紧了,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了,更有同学提出我们的阅读量大了,知识面更广了,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了等等,学生们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真实的想法,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学生活的打算,让学生认识到中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形成学科教学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素养,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它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教学七年级《绿色上网》这一课时,就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誘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评价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由表及里,形成了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是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要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就随之进一步提高。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能力并鼓励学生不断进取,才有可能培养较高素质的人才。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都应当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0.
作者简介
何佳华,男,大专学历,一级教师,在贫困地区从教32年,主要担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在县级举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和专题讲座多次。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