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唐高文,赵欣娜1,,李思经,梁 峰1,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617;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2617;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由于我国企业整体实力较弱,技术创新积累不足,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必须紧密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本。知识是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本研究模型以高校知识成果转移效率为标准来衡量智力资本转化程度,探寻从要素到效率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智力资本向企业转化的路径,为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理论[1],采用资源—实践—效率的逻辑主线,通过 “实践”过程的 “黑箱”机制,挖掘高校知识成果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知识成果转移效率的影响,寻找现实存在的转化路径,这将对高校安排优势资源、制定政策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动力[2]。
智力资本作为战略资产,是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的信息、隐性资产、智力原材料、智力库、经验等[3-5];智力资本是融于企业的产品、服务、流程中的内生竞争力,是组织可以实际控制的无形资产的全部集合。企业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6]。智力资本是组织内的知识、技能、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等智力劳动成果组成的智力资源的总称,它是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智力资源的具体存在形式[7]。
多数学者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维度[8-10]。知识转移效率是某段时间的知识转移量,它具有新颖性、价值性、多侧面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其测度方法有定性说明法、客观量化法和主观量化法[11-13]。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非直接简单相加的效果,而是通过多重的间接效应作用于知识转移[14,15]。知识成果转移包含合作研发、成果商业化、协同创新增效三个过程[16]。科研组织知识资本化的过程,需要对知识成果进行推广和披露[17]。非营利组织是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竞争资源和基础[7],对非营利组织智力资本转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直接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组织内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通常伴随着高效率和高产出,组织增强人力资本能够帮助组织取得竞争优势[18,19]。研究者的素质,包括其学术地位、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等,能够正向促进组织智力资本转化的效率[20]。人力资本通过自身特点和在组织中的渗透作用,与组织生产、沟通、创新效率保持着相关关系。高校的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团队协同度、知识共享程度等对高校知识成果转移起到决定性作用。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型组织,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必须突破组织严格的概念边界。
(2)组织资本。组织资本是战略、流程、政策以及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商标专利、企业文化等。组织资本能够帮助组织将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等转化为组织的财富[21]。组织资本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组织资本越好,研究的基础越扎实,创新起点和创新动能就越足[22]。高校的组织资本水平可通过多方面影响协同创新条件下高校知识成果资本化的效率,良好高效的组织资本有利于形成创新、协作的文化,这将契合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知识成果转移。
(3)关系资本。关系资本是组织和其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合作、沟通的智力资本[23]。组织高水平关系资本能够提升组织间协同效率。但在协同创新中,组织间存在较大异质性,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高校中,拥有比盈利机构更为雄厚的科研、管理、知识输出能力;而在营利性组织中,则拥有更为丰富的营销、融资渠道[24]。基于这种异质性下存在的高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关系资本的建立不仅在短期可提升高校等非营利性机构的整体效率,并且可以在协同创新中促成营利性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互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削弱信息不对称来提升组织间协同创新效率。
已有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存在显著影响,人力资本能够促使组织建立强大高效组织关系网络。组织资本具备强大的软硬件支持、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充分的知识共享,并促进更多具有协同创新潜力的新组织加入已有交互关系网络中。高校研究者学术地位、资历和威望、团队协同度等人力资本要素,分别影响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以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创新型组织、高效规章制度为代表的组织资本影响组织的关系资本。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人力资本对组织资本有路径影响,即高校人力资本水平正向促进组织资本水平,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假设2:人力资本对关系资本有路径影响,即高校人力资本水平正向促进关系资本水平,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假设3:组织资本对关系资本有路径影响,即高校组织资本水平正向促进关系资本水平,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
本研究以知识成果的转移为载体衡量智力资本的转化,智力资本转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识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吸收和知识释放。组织通过有效提升知识吸收能力,促进组织内的知识增值,最终能够影响知识转化效率[24]。知识释放是知识管理外部增值过程。校企协同创新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实践过程,将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本与企业的关系资本有机耦合。智力资本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率的,而是通过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以路径影响的形式作用于知识转移效率,知识管理实践在此充当中介变量。
(1)知识吸收与知识释放。知识吸收是指知识成果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该过程将零散化、碎片化的知识片段进行有机整合和编码,使得组织成员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和转化知识。知识吸收包括知识编录、知识共享、知识溢出、隐性知识显性化等多方面的过程。知识吸收过程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和编码,通过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等手段使组织隐性知识实现显性化和价值增值,达到提升组织内创新效率的目的。知识释放则指知识成果在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的转移,其中必然伴随着知识增值的过程,知识释放是成员通过一定方式,比如影响力、沟通表达能力将其具有的新知识解释、编码和传递的能力[25]。知识释放包括知识转移、知识增值、知识编码、知识解释和知识传递等过程。
作为无形的、隐形存在的知识,在研究团队将其输出之前,处于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团队内部,如果要将知识成果转移,则必须使得知识以特定的形式、特定编码、以特定的媒介进行转移,这就是知识吸收的过程。知识释放离不开知识吸收且受限于知识吸收水平。组织存在一部分知识成果,无法用特定的知识编码方式去处理,也没有实体或电子媒介去承载。对于这种知识,其转移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组织资本,即组织内部交流、共享的方式进行转移、传播。在协同创新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组织资本到关系资本的路径影响关系,在研究团队与企业组织之间进行转移和知识增值。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假设4:知识吸收对知识释放有路径影响,即高校的知识吸收能正向促进知识释放能力。
(2)智力资本与知识吸收。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对知识吸收的路径影响并不是同一的[26]。高水平的人力资本,通常具备较高研究者素质、更丰富的研究经验、更熟练的操作技术、更富有人格魅力甚至更愿意共享知识和经验,相对于普通研究团队,拥有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团队具有更强的知识溢出效应。这些优势使得组织更容易优化组织管理实践流程,提升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组织资本为研究团队提供的高水平软硬件支持、组织记忆提取能力、组织智慧迭代能力,以及优秀的团队文化、规章制度等。当组织资本发挥有效作用时,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将得到更大发挥;跨组织建立的关系资本对知识管理实践过程起着关键作用,在跨组织协同理论中,协同创新过程可以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提出假设5a:人力资本对知识吸收有路径影响,即高校人力资本水平正向促进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假设5b:组织资本对知识吸收有路径影响,即高校组织资本水平正向促进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假设5c:关系资本对知识吸收有路径影响,即高校关系资本水平正向促进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
(3)智力资本与知识释放。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作用于知识释放能力。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的组织特征和产学研关系直接影响高校的技术转化效率。人力资本是嵌于人脑中的特质、智慧或者组织集体智慧,其对组织的知识转移效率影响巨大[27]。关于智力资本与知识释放能力的关系问题。高校中拥有学术地位高、行业内资历深的研究者,其通过学术和行政影响力,将推动高校与其他知识使用组织合作,让知识生产与知识使用组织之间建立起顺畅的释放通道;关系资本能够降低组织间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在跨组织协同创新中促进知识制造和使用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提升组织知识释放能力;适用于高校创新的组织结构、文化、习惯、惯性等组织资本成为影响组织知识释放能力的重要因素,能激发研发团队成员活力,易于将创造成果高效传递和输送。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提出假设6a:人力资本对知识释放有路径影响,即高校人力资本水平正向促进知识释放能力,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假设6b:组织资本对知识释放有路径影响,即高校组织资本水平正向促进知识释放能力,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假设6c:关系资本对知识释放有路径影响,即高校关系资本水平正向促进知识释放能力,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
(4)知识管理过程与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吸收能够实现组织内部的价值增值,该过程能够间接提升组织间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吸收过程通过对研发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分别处理,建立组织记忆,通过提取组织记忆和组织自我迭代的方式来增加成功几率,减少失败案例的出现,这个过程将提升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吸收过程能够通过经验共享、口口相传的方式,实现组织内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使得知识转移效率的提升[28]。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释放能力同样能够影响和制约知识转移效率,虽然知识释放受到知识吸收的制约,但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知识,组织成员的编码、表达、输送能力水平都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本研究提出假设7a:知识吸收对知识转移效率有路径影响,即高校的知识吸收能力正向促进知识转移效率;假设7b:知识释放对知识转移效率有路径影响,即高校的知识释放能力正向促进知识转移效率。
本研究运用跨组织协同理论背景下实证研究的方式,通过资源—实践—效率逐步影响和传递的思路,探讨高校知识成果转化的路径。理论假设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协同创新下智力资本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概念模型
本研究聚焦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知识管理的两个过程和知识转化效率,依据智力资本影响知识管理过程,知识管理过程影响转化效率的逻辑。第一,智力资本水平的量表在马庆国等[29]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包含16个条目,其中人力资本包含5个条目、组织资本包含6个条目、关系资本包含5个条目;第二,关于知识管理实践,根据Selemi等的研究成果[30],知识管理实践的量表包含12个条目,其中知识编录包含6个条目、知识转化包含6个条目;第三,关于对于知识转化效率的设计,在已有研究分别关于协同创新合作开发和知识商业化程度的研究基础上,包含7个条目。以上各个量表都采用利克特7点量表的测量方式。
本次问卷的调研对象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研究人员,问卷中涉及对变量的测度均采用七评分点式李克特量表(seven-point Likert scale),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对取得数据通过初步筛选,剔除明显具有同质性和重复规律性的问卷,最终确认有效回收问卷316份。对于缺失值的处理,针对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采用表列删除法,即在一条记录中,只要存在一项缺失,则删除该记录,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11条。
对于量表的信度检验,本文采用SPSS 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对于量表的效度检验,采用AMOS 1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为了验证研究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分析来进行模型假设的验证,采用AMOS 17.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为了验证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题项是否测量了相同内容或特质,以及问卷内部测量题项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信度检验来保证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对问卷整体数据做信度检验,获取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值为0.872,总题项数为35项,总体信度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之后对关系模型中每个潜变量的信度分别做分析,并通过检验删除该题项后潜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来判断潜变量中题项的一致性,最终题项H2、S4未能通过检验被删除,见表1~3。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来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评测,需要测量四个潜变量:智力资本、知识吸收、知识释放、转移效率,其中智力资本又包括三个维度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量表的质量检验与维度验证,质量检验包括信度、效度检验,维度检验是对具有维度的潜变量进行的结构验证。本研究用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检验量表的机构效度,CFA是进行整合性SEM分析的前置步骤或基础架构,当然亦可单独分析。
表1 智力资本的因子结构(n=311)
注:载荷系数均为标准化的CFA结果,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该题项未通过信度检验,题项已删除。
根据层次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检验各量表的结构效度。其中智力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因子,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吸收和知识释放二因子,转化效率量表为单因子结构。分析结果如表1~表4所示:各题项所属的潜变量标准化的因子载荷系数除了题项Y5与Y7之外其余题项均在0.71~0.88之间,且均在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达到效度检验要求,此处删除题项Y5与Y7,连同信度分析删除题项,以下分析只在剩余的31个题项基础上进行研究,并将剩余题项重新编码;各潜变量的SMC值均在0.64~0.78之间,均大于0.5的检验标准;各潜变量的AVE值均在0.68~0.774之间,均大于0.5的效度检验标准;各潜变量的CR值均在0.819~0.925之间,符合大于0.7的效度检验标准;模型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由结果分析看出,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2 知识管理过程的因子结构(n=311)
注:载荷系数均为标准化的CFA结果,且在0.01水平上显著,下同。
表3 知识转移效率的因子结构(n=311)
表4 智力资本转化模型中潜变量拟合指标
由于对模型的初始拟合指标不理想,作者对模型做一修正以改善适配度。还需考虑修正后的模型是否能被现有理论解释,否则容易犯过度依赖方法论的错误。基于研究经验,第一步修正考虑在不改变主路径的条件下,使用AMOS提供的修正指标,在模型中增设残差路径,以提升模型的拟合度。将MI标准定为4,增列参数后只有当MI>4的记录才会显示,增列变量间的共变关系后,最终模型如图2所示。
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可知,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均达到较理想水平。绝对拟合指数中χ2/df=2.248,RMSEA=0.046,均达到非常好的水平(χ2/df<5,RMSEA<0.05)。相对拟合指数中NFI=0.908、TLI=0.901、CFI=0.904,均达到较理想水平(NFI>0.9,TLI>0.9,CFI>0.9),由此可知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明显。然而,有3条路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考虑到模型达到较好拟合优度且模型有效,故考虑删去这3条无效路径,最终保持9条有效路径。
图2 智力资本转化结构方程模型
由拟合结果可知,有9条路径的路径系数显著,假设1~假设4得到验证;假设5a、假设5b也通过验证,假设5c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删除该条路径;假设6a和假设6c通过检验,但拒绝假设6b;假设7b通过验证,但拒绝假设7a。简化后的路径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根据模型运算结果,直接效应是从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可用从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路径系数直接衡量;而对于间接效应,是原因变量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变量而对结果变量的间接影响,若只有一个中介变量,则采取间接效应的大小为两个路径系数的乘积;总效应是从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总的影响,是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和。按照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数据,智力资本通过中介变量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效应分析表如表5所示。
注:图中系数均为标准化的路径系数,***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图3 简化后的智力资本转化路径
注:直接效应是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由运算获得;括号内为相应的C.R.值。
综上所述,基于前期假设及其后期模型运算结果,本研究结构方程假设验证结果见表6。
在研究结果中,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吸收和知识释放分别对智力资本转化起中介作用。人力资本不仅直接正向影响知识释放,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影响,而且人力资本通过知识吸收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知识释放,且每条路径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人力资本对知识释放的总效应,应该是其直接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与中介路径上标准化路径系数之积的和;知识释放以串联中介的形式,会对关系资本影响知识转移效率起中介作用,且各路径均为正向相关关系;在组织资本—知识吸收—知识释放—知识转移效率的路径中,知识管理过程整体对组织资本影响知识转移效率起到中介作用,在这一串联多中介的路径中,组织资本对知识转移绩效正向影响的总效应为各分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之积。
对高校等知识生产、输出为主的科研组织,要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有效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充分发散创造力、探寻其发散思维的 “天性部分”。增加放权、授权,减少审批、条条框框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允许有条件的研究成员与组织外盈利机构合作,不仅增加其个人收入,更重要的是成员将得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将极大激发其研究热情和创造力。高校研究成员不能与企业等盈利机构 “划清界限”,导致其优秀研究成果被 “束之高阁”,在校企协同创新的条件下,若高校和企业能打破固有边界界限而进行有效的协同,必将有益于高校的知识转移和企业的价值创造。
表6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高校应建立长期的交流平台,鼓励组织内成员相互分享研究经验、充分交流研究心得、鼓励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此建立组织记忆库,使得以后的研究将在组织能够提取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将大幅提升组织知识产出。
与企业建立技术对接平台,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由于高校的关系资本对知识释放起到正向促进作用,高校应为科研人员搭建通向知识、技术成果实现应用价值的桥梁。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是对高校和企业的双赢举措,高校生产有市场的知识成果,企业获取可应用于生产的优秀技术,均离不开这一平台的支撑。
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释放能力受到其知识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知识释放能力直接影响知识转移效率。高校科研团队必须输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企业所需要 “接地气”的技术成果,这是当前知识转移的先决条件。研究团队内部应从研究项目的立项到完成整个过程中实施控制,使研究项目从一开始就有 “生命力”,其成果能够为生产所用。对研究成果的评估方式,应鼓励研究者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而不能仅限于高、新、尖这样的传统评估体系。促使高校研究成果 “落地”,是提升知识成果转移效率的必由之路。
除了知识吸收和知识释放外,还可能有其他更为系统合理的知识管理实践划分标准,知识吸收和知识释放的划分方式有可能导致量表重复计量或漏记有效项,而该方法自身无法克服,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实践研究方法。本研究所取得的数据主要集中于产学结合相对更严密的工程学科类,随着跨组织、跨领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加入多学科数据进行更为综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