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城市中,上海的6340平方公里面积不能算大,较之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都要小,然而,为什么独独被称之为“大上海”呢?李强同志说,上海的大,不在面积大,也不在人口多,而在于它的大气,在于它能包容,在于对周边有一种强烈的辐射力、影响力。
是的,正是“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使上海以包容四海的大气,敞开胸怀引来了万商云集、万士云集,使过去的上海从原来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如今更是大步迈向全球卓越城市,“有容乃大”,开放包容成就了大上海。
这与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有关。原居民很少,市民的源头多来自外地,其中以江浙一带为多,还有不少外国移民,五方共处,华洋杂居,必须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前行,从而成就了城市之“大”。这也与上海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关。上海襟江带海,腹地广阔,海运发展以后,与世界四通八达。它不像北京、西安那样叫北京城、西安城,而是称上海滩。易中天说:“什么是滩?滩不是圈子,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它根本没有什么边际,也没有什么界限。”在这一开放体系中,更便于兼容并蓄,发展个性,从而呈现“有容乃大”的景观。
上海之“大”,正在于它以包容四海的大气,让各种人才都能在这里大展身手,各种行业都能在这里大展宏图。拿文化来说,无论文学、戏剧、电影、音乐、曲艺、绘画,都是既有高雅的、精英的,也有通俗的、大众的,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饮食文化也是千种万样,包罗万象,这里有着来自全国和全球的美食与厨师,从西点到中餐,无论是北京烤鸭、西湖醋鱼,还是法国牛排、日本火锅,乃至“四大金刚”与肯德基,应有尽有,能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吃口。上海是以“海”一样的胸襟在包容一切。
不过,上海在包容中要求“追求卓越”,一切产出都应该力求高质量,成为第一流。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时,出书有一个要求: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与高质量、高品质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就是说不同层次的书,各种各样的书,通俗的、高深的,都要出,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多样需要;但是所有不同层次的书,在它的那个层次上,又都应该是高质量、高品质的。就是说,不同层次的书,无论是提高性读物,抑或普及性读物,在它那个层次上,都应该是第一流的。文艺社当时有两本文学刊物,文学性较高的《小说界》与通俗性较强的《故事会》,在层次上有高低,但在质量上都是力争上游,具有高品质,《故事会》更成了全国著名品牌刊物。正是“追求卓越”,不甘于平庸,多年来,“上海货”以“高精尖”著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代表着优秀与先进,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最佳成果。当今,上海正在从整体上打响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将使“上海货”的品质与影响更上一层楼。
上海在对人的包容上,更显出它的自信,它的“海纳百川”的气派,对性相近者固然引为同道,对习相远者也“求同存异”。人们的交往、交流、交融,首先需要有包容之心。有了包容,才有相互的取长补短,从而加强人群的团结、社会的和谐。人各有面,经历、性格、学养各各不同,和谐并非是“千人一口”,说话做事都同质化,而是如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包容不是把他者囊括到自身当中,也不是把他者拒绝于自身之外,而是形成一个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包括那些陌生人或想保持陌生的人。”在“不同”和“多”中寻求共识,结伴同行,方能形成大的力量,成就大事。
自然,包容不是包庇错谬与罪恶。包容大气的核心是仁与爱,是对人的“一视同仁”,是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豁达大度的气量,一种以诚相待、宁静和谐的气度。尽管上海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但由于有着较高的文明素质,较好的契约精神,以及较强的法制意识,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化解,使大上海永葆青春活力,成为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的生气勃勃的世界。
近期成功举行的引起世界瞩目的进博会,再一次证实了包容大气的大上海,正把大门开得更大,有力地继续推进上海成为我国改革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新时代的坐标中,努力建成卓越的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向国内外释放它的辐射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