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我和《知识窗》结缘有十七年了,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缘分。回想起历历往事,至今仍觉回味无穷。
那是2002年春天,单位创办内部刊物,为了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每期都会辟出2个页码转载报刊美文。出于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的初衷,领导要求每个部门每个月至少要推荐2篇稿子,稿子一经刊用,会奖励推荐者50元荐稿费。
钱虽然不多,但一下子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纷纷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上摘录文章。由于这些都是妇孺皆知的“街刊”,上面的稿子虽然都是佳作,但也是大家读过的,不仅时间上有滞后性,而且再转载到内刊上岂不是“三手货”?更不用说稿源同质性太强,反倒不大好用了。
当时我还未结婚,有一次到女友家玩,看到她家订阅的《知识窗》2002年第2期有篇《他们都需要一个家》,篇幅虽然不长,但情节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况且未曾在其他刊物上见过,便立即摘录下来推荐给内刊。
无心插柳柳成荫。自己当初并没有把荐稿当成一回事,没想到一星期后内刊通知我用稿了,并在次月兑现了50元荐稿费。拿着这笔钱,我和女友一起搓了顿肯德基,比吃海鲜大餐还要兴奋。
尝到了甜头,我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每期不落都要从《知識窗》摘荐稿子,刊用率在同事中名列前茅。别人向我讨教经验,我说不是我稿子选得好,而是《知识窗》办刊质量高。在当时,与《知识窗》类似风格的期刊很多,竞争也很激烈,但它始终出类拔萃。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在我看来,杂志社重视培养编辑和作者队伍是重要因素。
仅过了三年多,随着国家清理整顿内部刊物,领导说公安局是执法单位,更要带头响应国家号召停刊,我的荐稿工作便就此偃旗息鼓。那时我也结婚了,妻子鼓励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看了那么多别人的好文章,怎么不自己创作投稿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几年间从《知识窗》汲取的营养,让我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觉得可以到更广阔的舞台上一展身手了。于是,我开始向地方报纸副刊投稿,连续上稿的成就感使我体会到,创作并非难于登天,只要善于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终于,我叩响了《知识窗》的大门,但起初并不顺利。我意识到,正是《知识窗》的高标准、严要求,才确保了办刊质量,赢得了读者的口碑,只有自己本领过硬,才能得到编辑的赏识。我收起自满的情绪,老老实实地阅读和练笔,期间参加了2008年的工商管理硕士联考,考试中要求以“原则”与“原则上”为议题写一篇论说文, 《知识窗》丰沛的素材使我驾轻就熟,帮助我考上了东南大学,在课堂上进一步拓宽了眼界学识,丰富了知识结构。
经过多年准备和锻炼,我的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稿子逐渐进入编辑法眼,打响了第一炮,《快乐储蓄罐》被《知识窗》2008年第4期刊用。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以后每年我都有数量不等的原创稿件在《知识窗》上发表,不少还被各大报刊转载,2011年第6期首发《沙漠里的盐水虾》还选入了初中语文教辅读物。
光阴如梭,一晃十七年过去,衷心祝愿《知识窗》乘着高质量发展的春风,努力当好纸质媒体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