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2019-06-08 02:32周颖
祖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学低段培养策略

周颖

摘要: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符号意识进行培养,能够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是针对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进行培养的起点。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过程,需要将数学符号意识的可操作性定义作为切入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师教学观进行分析,结合数学符号意识的内涵及本质,从数学符号抽象、数学符号记忆及数学符号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有效策略。本文就针对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可操作性定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策略,希望能为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低段   数学符号意识   培养策略

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会接触到数学符号、运算符号及关系符号,这些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为实现对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深入了解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内涵本质特征,即从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可操作性定义入手,探索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策略,进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水平,使小学数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可操作性定义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符号意识做出具体的表述,比如学生是否能够对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及相关的变化规律进行认识、理解和运用,学会利用符号进行预算及推理,并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虽然该标准没有对数学符号意识做出硬性的定义,但是对数学符号意识的价值及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数学教学过程涉及到的数字符号、运算符号及关系符号,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做出了一定要求,既是实施教学、编写教材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对数学符号意识的内涵进行认识的有利依据[1]。

基于相关文献及实践研究,在认识其内涵的条件下,确定了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可操作性定义,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符号所表达的含义。②具体情境中的抽象出数、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属性,利用统一、标准的记号来表示属性。③对各类型的数学符号进行准确识别,在数学符号的读写上要达到规范要求。④学会对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及相关的变化规律进行有效运用。⑤了解符号之间的区别及联系,依据数学规则完成数学符号的操作。⑥利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并以此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总之,可操作性定义是数学符号意识的内涵及本质,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时候,需要将其作为出发点,只有充分了解其可操作性定义,才能够更好的探究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

二、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数学符号抽象的培养

抽象作为数学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认识数、运用数,在抽取同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后,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数学符号能够对数量进行记录,其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在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过程,首先就要对学生数学符号抽象进行培养。对于学生数学符号抽象的培养,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对数学概念“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生成过程进行体验,引导学生以抽象、规范的符号对表示数学概念。

首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去体会“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认知过程,并概括相关数和数量关系的属性。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时,带领学生体会这五个数的抽象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相对独立数的概括过程,比如以“农家小院”情境为背景,提出1座房子、1只小狗、1位老奶奶、2个盘子、2只鹅等数量信息,让学生将相同的数量属性抽取出来,从1座房子、1只小狗、1位老奶奶的认识抽取出“1”这个数量属性[2]。

其次,要引导学生利用统一、标准的记号来表示抽象的属性。对于数量属性“1”,虽然可以利用罗马数字“1”或中国数字“一”进行表示,也可以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个性符号设计,但是因为要保证符号的间接性、通用性及美观性,只能选择统一的阿拉伯数字“1”进行抽象属性的表示[3]。因此,为保证学生能以统一、标准的记号来表示抽象属性,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数学符号的内涵及本质。

(二)培养数学符号识记的策略

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识记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环节,整个过程包括了对数学符号的认识、记忆、规范及辨析。在针对学生数学符号识记进行培养时,不能简单的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上对各类型的数学符号进行识别,设计有利于学生操作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符号的含义进行理解[4]。

首先,需要重视学生对形象的感知,促使学生对数学符号进行识别,熟练掌握数学符号的读写方法。根据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算术符号是一种文字化的图形”这就充分体现出数学符号所具有的形象性,比如在传说中,“+”号的产生是源于买酒人用“-”号记录卖出去的酒,在新酒灌入酒桶的时候,就将“-”号变成“+”号,或直接画出这两个符号来表示超重或重量不够。因此,“-”和“+”这两个符号常常会给人带来相减和相加的形象。除了让学生对符号进行形象性的识别,也要规范学生对符号的读和写,实现培养数学符号识记的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11-20”数的时候,知道能够利用“1”、“2”组成“21”和“12”这两个数,能够正确读出“二十一”和“一十二”,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和数位组成的思维过程。

其次,在教学过程,應积极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科学有效的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符号所具有的含义,便于学生对数学符号进行记忆。例如在认识“3”这个数的时候,学生可以从三只小鸟中抽象出“3”,之后将3根树木摆成自身熟悉的图形,这一过程是词义表征到动作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表征进行理解。总之,合理的操作练习活动是培养数学符号识记的一种手段,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对数学符号进行有效运用。

(三)培养数学符号应用的策略

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抽象、数学符号识记,或是对数学符号的应用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符号意识,教师需要构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和运用数学符号,并利用数学符号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操作练习,整个操作练习过程,要引导学生理解符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符号操练过程遇到的问题。虽然单纯的符号操练是必要的,比如在59=14、647=57中加入适当的符号等单纯的符号操练,但也不能过多,确保学生理解符号,能够区分符号之间的关系就足以,避免学生在符号操练过程出现枯燥、乏味等不良情况[5]。

其次,在培养学生数学符号应用能力的时候,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号和“+”号的时候,可以经过合并铅笔、合并气球等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将某类事物合并到一起的数量问题,以加法进行计算;通过除去某类事物等生活情境体会数量的问题,以减法进行计算。总之,为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符号应用意识及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数学符号应用意识及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数学符号所具有的含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可操作性定义作为探索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策略的出发点,从数学符号抽象、数学符号识记、数学符号应用等几个方面对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符号本质进行理解,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发展,希望能够为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思维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18,(03):29.

[2]储鹏斐,史息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5):62-63.

[3]陆素蓉.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3):3-6.

[4]赵红玲.浅谈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05):75-76.

[5]赵海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34):30-31.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龙坑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低段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