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应用

2019-06-08 02:32吕光涛
祖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语文

吕光涛

摘要:儿童文学的特点在于故事性与趣味性,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也因此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同时儿童文学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必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都起到重要作用。鉴于此,在本文中笔者首先论述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深入研究如何有效运用儿童文学,发挥其教育价值,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   地位   有效应用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除了可以帮助儿童拓展课外知识,而且也逐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得力助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是通过儿童文学,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学的魅力和精髓,陶冶情操,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无论是对小学生的发展还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都起到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素材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儿童文学是依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制定的,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符合儿童的认知,而且重要的是儿童文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比较密切,所以儿童文学深受儿童们的喜爱,并一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通过一些研究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大一部分阅读材料都来源于儿童文学,这一现状也不得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儿童文学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和素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帮手

儿童文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和制定的,所以儿童文学更符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更具有教学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与学生在年龄和经验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行为和思想方式的理解程度。但是通过儿童文学,语文教师可以深入认识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也会激发教师的童心,理解学生的行为,从而更好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三)儿童文学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一直以来,儿童文学都被视为“生活教科书”,通过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儿童更好的认识现实生活,学会真理。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其关键目的在于提升小学生的人格修养,促进全面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儿童文学作品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在于造成完美的人格”,也直接表明阅读对于儿童人格养成发挥着重要意义。阅读中学生可以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并且丰富学生的视野,并通过文学作品向学生传达真、善、美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以下几点是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教学实践总结的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把握儿童文学欣赏的特点开展教学

儿童文学欣赏是一种艺术思维、审美思维的精神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文学欣赏可以加深儿童对作品的整体认识,并从中获得深刻感受。同时,儿童的心理与年龄特征也决定了这一过程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儿童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保证阅读的质量,而且教学过程会更加顺利。

1.整体感知

儿童知识经验缺乏,所以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感知往往呈现跳跃式特征,而且欣赏文学作品更多的是直观感受,比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声音、奇特的事物、曲折的故事情节或者丰富的色彩等,这些都是儿童比较关注的东西,而对于那些理论的叙述儿童往往表现出不感兴趣或者非常反感的情绪。因此,儿童在欣赏作品时,他们会主动跳过那些不感兴趣的理论或者是生字、不认识的生词等,通过色彩、图片、声音等等对文学作品进行大体把握,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儿童逐渐理解那些生疏的地方,可以说儿童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就是一种朦胧的感受,即“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理念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达到的“语感”和“整体性[1]。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这种特殊的性质和新理念,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字词和语句意思上的矛盾冲突、咬文嚼字等问题,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绪,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2.亲身体验

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时,儿童很容易被作品的内容吸引,当儿童进入作品中,当然很可能会将自己想象成为作品中的某个角色,甚至会表现出高興、悲伤等情绪,将自己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异想天开,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原来的故事情节,使之更符合自己意愿。

根据儿童美学欣赏的上述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文本复制,或者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语言、人文以及美学等价值,为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审美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情景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启迪者、引领者,也使得小学语文蒙上了更加高尚的美学色彩,学习对阅读的兴趣自然会有所改变。

(二)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开展教学

儿童文学的文体都有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缺少对儿童独特的文学身份考虑,往往会将儿童文学纳入到成人作品,加上大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也很难在分析文学作品中把握作品的精髓,或者只能断章取义,将儿童文学作品变成枯燥的说教,没有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与教育价值,学生会很快失去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体裁有很多种类型,比如童话、故事、科学文艺、儿歌或者预言等,这些与民间文学的体裁有很大的联系,或者有一些儿童文学还是参照成人文学体裁形成[2]。但是相比较儿童文学体裁还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比如童话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中,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都很大的区别,而且他们并没有大多的生活经验,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单纯的、天真的、简单的,这也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征。比如在科学文艺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与学生的认知水品与特点相符,回避了那些专业性强的知识[3]。总之,在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哪一种体裁都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心理与年龄特点,与儿童的实际需求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把握好儿童文学的问题特点,明确教学的关键点与突破点,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儿童文学相关知识,了解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将其内在底蕴、抒发的情感思想与精神实质传递给学生,实现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