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和谐德育构建

2019-06-08 02:32刘纯霍群
祖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刘纯 霍群

摘要:构建和谐德育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在高职生道德教育中注入和谐德育的观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从内容和谐、关系和谐、环境和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和谐德育   核心价值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德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和谐德育的内涵

和谐,从哲学角度讲,即为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个要素的平衡与协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完而又规律的一种存在状态。和谐德育,则有着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動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更有着凝聚精神的重要作用。它是以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在德育系统各环节间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之发生“共振效应”,达到学生道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思路,又叫做“绿色德育”。①

和谐德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平衡发展, 在内在修养上适应社会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外在表现上,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其身处环境良性互动,有机平衡。二是促进德育工作全面和谐开展,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配合,整个德育机制运转良好,而不是相互之间的制约和牵制。

因此,和谐德育要在尊重学生道德自主与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体热情,从而推动受教育者对道德进步的自主追求。要使学生能够运用其自身所拥有的发达的大脑和思维能力,理解和接受在和谐德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条件刺激,要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成为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主体,而这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一)德育工作的主体性缺失

主体性是近代西方理性启蒙的产物之一,“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②因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的客体。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制性,企图用统一的行动和标准要求学生,突出了教育者的权威和意图,目标是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的主体地位,对受教育者是否接受和吸收不够重视,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抗拒或者淡漠,德育工作难以收到实效。且在德育工作中未能遵循科学化与人本性的工作原则,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发展特点等针对德育工作进行整改完善,缺乏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德育方式方法,严重影响教育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教育方面,未能充分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甚至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德育的渗透,严重影响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缺失

在大部分人意识中德育工作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很少人关注到德育工作对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生活的重要性。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也往往与其自身生活有一段距离,德育工作难以得到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事实上,高职学生的情感体验很丰富,道德困惑也不少,但他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立意过高,不符合自身特点,没有针对性,很难得到认可,也难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德育教育方面未能编制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没有结合目前的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等针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整改与完善,缺乏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德育方式方法,导致各方面工作效率降低,难以满足整体德育效果。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较为繁琐,多元化发展趋势凸显出来,如若不能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想特点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将会导致整体的德育工作受到严重抑制性影响,难以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严重影响整体的德育教育水平。

(三)德育工作的灵活性缺失

德育与智育、体育相比,在过程和机制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大部分的道德教育依然采用单向的灌输。虽然德育工作有着很强的政策指向,需要学生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但这一目标并非灌输就能实现。因为“灌输式”教育掩埋了学生原本具有的灵活性,后果就是德育工作难以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促使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最终导致他们对这项工作的抵触。在德育工作中未能全面提升整体教育的灵活性与可靠性,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与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树立正确观念意识,缺乏德育方面的工作形式,没有采用创新手段针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与整改,导致高职院校方面的德育教育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进程需求。

(四)德育工作的未来性缺失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它的职业性和技术性,高职生的求学目的是就业,二者相加致使高职院校往往“重智,重技,轻德”,主要表现在德育课程和德育工作者两方面。首先是德育课时被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压缩,德育课堂动辄就是百人的大阵仗,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将德育课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尴尬的境地;其次就是德育工作者很难得到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年复一年忙碌着近乎重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职业倦怠明显。这样的后果必将是高职生在道德、修养甚至是信仰方面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

(一)注重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培养,促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谐

所谓职业道德,是体现一定职业特征并能够协调一定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是高职生接受的重要德育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能够“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但现实是学生学到的和他们的实际行为有脱节现象,所知不一定所行,做事可以,做人勉强,在工作发展上前途受阻。这就需要加强对他们个人品德的培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养老院”、“走入社会福利院”、“主题团日活动”等,让学生所学有所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德育内容上多下功夫。在培养职业道德素养与个人品德修养的过程中,仍需遵循人本性的工作原则,结合目前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探讨,了解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合理的方式完成目前工作任务。一方面,在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修养培养期间,应编制较为完善的计划方案,利用正确的计划方式完成目前的工作任务,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与水平,充分发挥各方面工作方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严格按照目前的德育教育需求,编制较为完善的计划方案,结合德育的特点与标准等更好的完成目前任务,以此提升整体德育工作水平。

(二)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和睦,促进德育工作的关系和谐

高职院校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意义重大。如果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的高尚品质得到充分的彰显,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肯定,在精神上相互包容,那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但现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关系麻木。为此,教师首先就应从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做起,强化人格魅力,努力赢取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其次,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通过交谈和对话消除误解、隔阂,使师生间形成一种愉快的、共享的教育氛围。为了更好的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总结丰富经验,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等,编制较为完善的计划方案与管理体系,确保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全方位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养,转变以往的德育教育模式与观念,筛选最佳的方式完成目前工作任务,全面提升整体德育教育水平。在此期间德育教师还需与学生之间、校园之间营造和谐的德育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创建合理的沟通机制与体系,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另外,在营造良好德育氛围的过程中,需要将爱国主义精神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增强整体教育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三)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德育工作的环境和谐

校园文化彰显一所院校的品味,是一所院校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强大的渗透性和传承性。和谐的校园文化大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许多高职院校都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培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物质文化方面,在已有基础设施基础上,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加强软包装,争取让每一面墙都能够开口说,让每一棵树都能够面带微笑,于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立足傳统节日,利用课堂、班会、考试等机会,打造积极健康严谨的学风、教风和考风,同时加强校企融合,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规范合理的校园制度,加强学生的规矩意识。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论[J].中国德育,2005,(12).

[2]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1]刘纯,研究方向德育,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2]霍群,研究方向德育,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