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
内容摘要:当前,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京津冀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而流通业作为经济贸易发展的核心,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鉴此,本文在对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进行理论构建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对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 流通业 区域经济 耦合发展
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理论构建
现阶段关于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对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进行研究,构建的整体构成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市场驱动路径与政府推动路径,这是由国家发展战略及国内市场需求方向所推动的。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作为耦合发展的两个子系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实现耦合的基础,具体如图2所示。
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当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二者在各个方面协调良好时,认为二者耦合度为正,反之为负。为了度量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分别构建二者间的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发展度模型,其中,耦合度模型如下: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针对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构建指标如图3所示。
为了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还需对指标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本文首先用因子分析法来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然后提取全局主成分进行分析,继而采用因子旋转来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最终可以验证指标选取的正确性,鉴于文章篇幅限制,在此不做具体分析。
由于不同的的指标属性不同,因此在对耦合发展模型进行测算时,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针对正向指标,处理公式如下:
(三)耦合发展测算
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样本数据,结合公式(5)、(6)计算的指标数据标准化值如表1、表2所示。
在进行完指标标准化值处理之后,需要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依据熵值法计算方法,本文计算出的权重如表3所示。
结合以上计算数据,依据公式(3)、(4)能够得出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C)及耦合发展度(D),具体如表4所示。
在对耦合度与耦合发展度计算完之后,结合相关协调发展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对耦合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如表5所示。
(四)实证分析结果
结合前文的计算结果,近11年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情况趋势如图4所示。
耦合度在稍有波动的基础上总体较为平稳。从C值曲线来看,其斜率趋近于0,即基本上没有波动,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过微小的波动,但不影响总体平稳的趋势。对比F(X)、G(Y)可以发现,在2010年之前,两条曲线都表现为低位徘徊,即发展水平不高,相对来说在2007-2010期间G(Y)值要高于F(X)值,由此能够判断在二者耦合的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要强于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京津冀流通业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这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开放时间有很大关系。之后在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虽然京津冀区域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京津冀流通业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与C值的表现较为吻合。2010年之后,F(X)与G(Y)都表现为强劲的上升趋势,这与国家出台的应对低迷的经济政策有关,促进了京津冀经济的增长,进而C值又回到了之前的高度。但同时可以看出F(X)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G(Y)的上升趋势,这种趋势逐渐拉大,导致C值又有小幅度的降低。在2013-2017期间,F(X)与G(Y)表现平稳,可以判断在这一阶段京津冀流通业增长速度放缓,但由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继续增长使得F(X)与G(Y)逐渐趋于相等,可以推断出二者会达到新的耦合度水平,这一特征与2013年以来国际与国内经济转型有很大关系。
耦合发展度表现为分阶段提升特点。通过图2中D曲线表现来看可知,两系统耦合发展度很好,这与C表现出来的发展速度是分不开的。从整体来看,D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D曲线以2010与2013为节点表现为不同的增长趋势。2007-2010期间,京津冀流通业系统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发展度增长起点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在2010-2013年阶段,京津冀流通业系统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发展度提升迅速,这与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及耦合度C的双重作用分不开。到了2013-2017年阶段,D值稍有回落,结合C的曲线特征与D的前期发展水平可知,导致D值在这一阶段回落的原因是由于该时期耦合发展速度的放缓所致。
(五)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影响因素
首先,国家关于经济区的改革与创新政策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趋优的有效保障。在2007-2017期间,国家关于京津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流通体制改革、产业集群升级、结构调整等都使得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与耦合发展度不断趋优,并且一系列的政策中,尤其以改革与创新对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作用最大。其次,内生增长力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趋优的基础。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表现为分阶段增长速度的特征,这种分阶段增长的波动不论是国际经济的影響还是国内经济的影响,都是外部因素所致,虽然外部因素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波动最终还是趋优的,可以判断除了外因素之外,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本身的内部耦合也具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这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内生增长力,因此,内生增长力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趋优的基础。最后,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两系统耦合趋优的前提。因为从F(X)与G(Y)在2007-2017期间的表现上来看,是以2010年为分界点的,2010之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指数明显强于京津冀流通业发展指数,可以看出,在耦合的初级阶段,京津冀流通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到了2010年之后京津冀流通业发展指数明显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这一阶段的京津冀流通业发展不仅有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主要还是受到国家推行的政策有关,但无论是受到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还是受到国家推行政策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可以归功于外部因素,因此,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两系统耦合趋优的前提。
完善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两系统的创新发展,顺应市场潮流
由以上的实证分析可知,国家关于经济区的改革与创新政策是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趋优的有效保障。在过去几年中,京津冀流通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需要借助新的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来对京津冀流通业的发展进行创新。因此,改革需要顺应市场潮流,利用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的技术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等思想,推动京津冀流通业进一步发展。
(二)立足自身定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对于耦合发展而言,流通业的发展要结合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应立足自身定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京津冀三地区各地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互促发展。如,借助于北京的研发创新优势、天津的研发转化优势以及河北的制造优势对各地区进行分工,从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三地区应进行差异化战略,北京应着重发展高精尖产业,天津着重发展制造与金融产业,河北应转移北京与天津的技术成果,从而进一步优化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规避区域壁垒,优化外部环境
由于京津冀三地区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导致其在资源利用有效性方面效率低下。因此,为了完善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应该规避区域壁垒,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三者应统一流通体系,消除流通壁垒,不论是从观念上还是在实施的政策上都应具备三地区协调发展的统一方针,这也要求政府做到精简政权,调动市场的自由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盛亚,郑书莉.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7)
2.徐充,郑朝霞.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孙虎,乔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5(7)
4.金浩,隋蒙蒙.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董劲.现代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6.李琳,劉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4(9)
7.逄金玉,申恩威.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中的现代商贸合作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8)
8.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