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卫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应短链视角出发,对农产品CSA流通体系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引入京郊农场合作社经营数据,深入探究流通链环整合后流通成本降低的转变路径及产业关联性。结论显示,实施CSA供应短链流通模式实现了流通效率的提高,更可最大限度降低流通成本,使得生产者、消费者、雇佣者、合作社都参与分享利润,收益增加。且各方主体福利增加能够间接诱发生产、雇佣者收益,进而推进关联产业发展。据此,进一步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具体建議。
关键词:农产品 CSA流通体系 经济效应 供应短链
引言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身体健康的源泉,一直以来都是居民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2017年农产品总量达到21.18万吨,棉花、禽蛋、蔬菜等产量位居全球第一,网络经济时代下“互联网+农产品+流通”的模式兴起,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91.3亿元,增速59.7%。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转型升级,对农产品需求向高端化、多元化趋势发展,更关注农产品内在品质。但近年来食品安全案件频发,给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困扰,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构建完善的流通体系”。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保障13亿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必须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入手。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冗长、质量安全追溯不健全、流通体系不完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借鉴国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演进机制,对社区支持农业(CAS)流通体系的经济效应展开实证研究,探索发展农产品供应短链组织模式的路径选择,对于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短链的研究已趋于成熟,Ilbery(2005)首次提出供应短链的概念,打破了空间距离限定,强调在保持价格稳定、过程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由此,开启了研究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新视角,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探索供应短链流通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Alvarez(2016)和Caputo(2017)通过实证分析各类流通模式的经济效应,提出立足于农产品供应短链视角,构建CSA流通体系,能够缩短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空间距离,将中间环节进行有效整合,有助于有效抑制价格波动。美国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已据此发展农产品CSA流通体系,遵循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核心,推进了农产品溢价的传递。Marsden(2017)和Chiffoleau(2018)提出推行农产品供应短链模式,能够将可追溯机制充分发挥,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在实现“产销对接”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安全。可见,推行农产品供应短链在稳定价格、确保品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CSA流通体系作为供应短链的典型模式,Renting(2017)和Sonnino(2018)将互联网技术引入CSA模式中,打造从生产到终端的完整链环,缩短空间距离、压缩产业链、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农产品食品安全、稳定价格。
国内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不高,甚至制约了消费者享有现代农业成果,由此学者也展开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深入探究,如方湖柳(2015)和廖杉杉(2018)对国内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效率低、环节多、成本高,以建设生态型农业为契机,探索发展CSA供应短链流通模式,通过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得出生产者、消费者、雇佣者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且实现了流通成本的降低。周应恒(2016)和陈旭(2018)构建高质量的供应短链模式,与绿色流通、低碳流通相契合,CSA等流通模式更符合与环境、经济的发展规律,从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产品追溯一体化。可见,要提高国内农产品体系效率、提高食品安全,需从供应短链视角入手。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均展开了多层次研究,指出发展供应短链模式是必然趋势,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应。但现有研究中从直接、间接两个层面对国内CSA流通体系经济效应的研究很少,缺乏从实证角度进行整体研究。由此,本文通过构建CSA模式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式,以流通环节溢价为传导机制,分析产生的经济效应与治理机制,以期增加生产者收益、提高消费者剩余,实现产销无缝对接。
农产品CSA流通体系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农产品CSA流通体系
社区支持农业(即CSA),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支持、共担风险、分享利益。消费者与生产者签订契约,遵循可持续生态循环系统,提供有机、绿色的农产品,根据契约进行种植与生产,按需供应。生产与终端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构建完整链环,提高农产品安全的可持续性。当前国内CSA流通模式中,主要包括个体家庭型、民间组织发起型、龙头企业型、非农企业投资型,通过发挥供应短链的功能,传递农产品溢价,降低生产者风险、流通成本,提高供应链价值增值、流通效率。
(二)CSA模式直接经济效应
农产品CSA流通体系的核心在于缩短供应链、实现利益共享。由此,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是由于打造了从生产到终端整体链环而实现的流通成本降低。
假设:农产品主流流通体系中,流通成本=A,生产者收益=B;CSA模式中,销售总额=E,流通成本=C,生产者收益=D,同类农产品市场价格=F。
可通过产生机制的对比分析(见图1),假定所创造的经济利润全部转化为流通体系中各主体所得,即包括生产者收益、消费者剩余收益、雇佣者收益、合作社经营收益。
CSA模式直接经济效应转变下:生产者收益增加D-B;消费者剩余收益增加F-E;流通成本C中包括雇佣者收益;销售额中包括合作社经营利润。可见,在CSA模式下,直接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销售价E<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收益增加;流通环节减少,生产者、雇佣者享有部分额外收益,经营者获得利润,参与供应链上的主体都实现了收益增加,形成多赢局面。
(三)CSA模式间接经济效应
如图2所示,农产品CSA流通体系实现了流通成本的降低,并将向参与各方主体转变,使其获得了额外利润的增加,由此将诱发一系列相关产业。通常参与方收益的增加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增加,推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将会因社会需求增加而产生生产诱发额,且随着生产量的增加,势必产生雇佣者收益诱发额。二是储蓄增加,用于预期消费,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同样消费需求会在后几期内持续增加,进而产生生产与雇佣诱发额。由此,CSA模式下间接经济效应分为两部分:生产诱发额和雇佣诱发额。
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发布的2017年京郊农业合作社市场调研数据,以北京市近郊区50家颇具规模的CSA模式农场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生产、销售、雇佣者收益等数据,与同期农产品主流流通模式下生产、销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50家农场合作社数据显示,2017年雇员数为70人,农户生产者约3500人,消费人数为280.3万/人次,销售总额为4892万元。50家农场合作社以CSA流通体系为主,销售额为3689万元,依旧采用主流流通体系的销售额为1203万元。
(二)直接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在直接经济效应分析中,仅将50家农场合作社CSA流通体系销售额与本地超市同期价格进行对比。其中,E为CSA模式下农产品销售额,F为本地超市同期价格,计算公式如下:
X%表示CSA对比超市价格变化,即:;F-E表示消费者选择购买CSA模式下农产品的剩余收益。D、B分别表示生产者CSA模式、普通模式下收益额;D-E表示生产者选择CSA模式能获得的收益增加额。通过计算,得到表1。
由表1可见,所选择的2017年50家京郊农产品销售中:第一,CSA模式下农产品销售价格对比超市价格明显偏低,如水果平均价格能低27%左右。第二,50家农场合作社CSA模式销售总额(E)为3689万元,超市价格换算额(F)为4292万元,E-F即消费者剩余收益603万元,占CSA模式销售总额的16.35%。即消费者选择购买CSA模式下农产品可节省支出603万元,按年消费人数280.3万/人次换算,每次消费可节省2.15元。第三,生产者收益增加额为812万元,占CSA模式销售总额的22.01%。按农户生产者3500人换算,生产者每年平均增收2320元。第四,雇佣者收益为407万元,占CSA模式销售总额的11.03%。按2017年京郊雇佣数70人换算,雇佣者每年平均收入58142.86元。第五,所调查的50家合作社农场经营收益189万元,占CSA模式销售总额的5.12%。
(三)间接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相较而言,分析农产品CSA流通体系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较为复杂,由此结合产业关联理论,从中观视角精确量化产业间联系,进而研究相关部门投入产出数据。由此,对2017年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投入数据展开梳理(见表2、表3)。按照需求形成和需求使用的角度划分,表2是从需求形成角度,分为家庭外消费、民间消费、政府消费等,表3是从需求使用角度,分为家庭消费、经营收益、雇佣者收益等。
根据产业关联关系构建计算模型,计算CSA模式下引发的间接经济效应: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要破解“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提高流通效率、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推行农产品供应短链入手,深层次探究着力点以促进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CSA模式是供应短链的典型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本文以京郊农场合作社数据为基础,结合产业关联理论对CSA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展开实证研究发现:CSA流通体系下农产品销售价格明顯低于市场价格,尤其是生鲜蔬果,且因流通中间环节整合,实现了追溯机制、动态监控农药残留量等,提高了农产品品质;CSA流通体系可实现流通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者、消费者、合作社等参与主体都能够从中获得收益,进而诱发生产关系与雇佣关系,推进相关产业发展。整体可见,在居民对农产品流通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探索农产品供应短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意义重大。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结合发展农产品CSA流通体系的要素,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以推进农产品供应短链模式创新发展,引导农场积极探索CSA模式。
第一,构建“现代农业+互联网”模式,促进产销一体化发展。在农产品供应短链中,结合区域化特征及资源优势,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农场自愿抱团式发展,当地协会、政府给予适度引导。如结合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体验式采摘等,向市场推出有机、绿色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者创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现代信息化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生产、实施种养结合、间歇耕作,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整合流通环节资源,提高流通效率。统一农产品规格、检测等标准,发挥供应短链环节整合优势,加强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如食品加工业、进出口企业等,逐步探索降低农产品季节性、产量不稳定等客观因素对市场的冲击,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互联网优势,建立农产品追溯一体化机制,利用微信扫码等现代便捷的社交方式,提高消费透明度,促进产销一体化发展。
第二,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促进运营模式综合化发展。在农产品供应短链中,充分发挥社会互动、社区凝聚力的优势,建立参与式保障体系(PGS),即农户、雇佣者、消费者、合作社、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实施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监督,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已兴起,如天猫、京东等网上商城都推出了生鲜超市,农户、农场合作社等通过在网站发布图片、文字、视频,向消费者展示农产品生产过程,将有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推向市场,实施体验式营销和产销对接。同时,加强农贸市场升级,不仅是硬件设施的配套,更是经营模式的创新、新业态的探索、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产品终端消费环境,完善农业流通体系,如对经营者进行严格筛选,实行农超对接等。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供应短链模式,线上线下资源相互整合,实现流通体系的多业态,促进运营模式综合化发展。
第三,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营造农产品供应短链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农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在推进农产品供应短链模式时,必须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尤其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国际惯例接轨,促进国内农业流通体系的良好运行。完善农产品供应短链市场准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现代农业,结合区域特色建立农场合作社,找准市场定位,为农户生产、种植提供指导与技术支持。加强合作社从业辅导,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体系建设,打通上下游关键环节,整合环链、缩短链条,积极参与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严格违法、违规事件的处罚力度,对违规经营、质量不达标等事件严肃查处,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市场环境,推进农产品CSA等短链流通模式的健康发展,切实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第四,加强学研层面的支持,推进农产品供应短链模式创新。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与专业性指导,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协会组织已着手举办座谈会、互助会,以推进CSA等流通短链模式的快速传播。如2018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CSA社区互助会”,通过邀请成熟合作社进行典型案例的宣传,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同时结合区域独特资源优势,政府提供农业援助、开展采购政策,如引导公共机构加强与农场地合作社的联系,包括医院、学校、大型企业等,其采购量大、合作稳定,通过建立长期采购关系,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养殖过程,加强交流与信任,进而为全社会推进短链流通模式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娅娜.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机制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8(6)
2.陶章.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7(20)
3.琚兆成.家庭农场融入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
4.蔡利红.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变革与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7(4)
5.程涛.基于模糊理论的农产品流通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8(12)
6.常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质量安全农产品供给研究[J].农业经济,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