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鹏
摘要:本文以一道河南模拟解几题为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意在体现由一题通一类,提升数学能力,养威良好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探究;最值;距离
解析几何问题往往沿续初中平面几何中点、线段、直线以及平面几何图形等的关系,结合平面几何的方法或坐标法来处理一些相应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应的最值问题等,越来越成为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之一,特别,此类问题往往是创新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巧妙设置来综合应用.
1 问题呈现
问题(河南省中原名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学指导卷.15)已经线段IABI =24,直线l//AB,且直线Z到AB的距离为5,P为直线l上任意一点,则|AP|×|BP|的最小值为______.
本题既有初中平面几何的问题背景,又有高中解析几何的问题定位,巧妙把初中平面几何与高中解析几何加以交汇,延续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连续性与综合性,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综合功能.
2多 维探究
探究1不同的问题切入视角会有不同的思考,对应不同的解法.那么,本题有哪些不同的解法呢?
解法1 (坐标法)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坐标,利用点的坐标以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相应的两线段的乘积|AP|×|BP|的坐标关系式,通过转化,利用配方,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来确定相应的最值问题.
如图1,以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12,0),B(12,0),设P(x,5)(X∈R),则有
解法2 (三角法)通过作图,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结合|AB|=|AC|+|BC|引入对应的三角关系式,并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加以转化,再利用两线段的乘积IAPI×IBPI的三角关系式的变换,利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来确定相应的最值问题.
如图2,过点P作PC ⊥AB交AB于点G,可知|PC| =5,则有
解法3 (等面积法)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等面积法思维的转化来建立相应的关系式,进而把两线段的乘积|AP|×|BP|转化为相应的三角关系式问题,利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来确定相应的最值问题.
探究2 将题中有关两线段的乘积|AP|×|BP|转化为两线段的和|AP|+|BP|或其他相关形式,回归初中平面几何知识,会得到怎样的相关问题?
问题l 已经线段IABI =24,直线l//AB,且直线Z到AB的距离为5,P为直线l上任意一点,则|AP|+| BP|的最小值为____.
解析 如图3,作点B关于直线Z的对称点C,则知|BP|=| CP|.
通过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的拓展与應用,使学生通过解一道解几最值的模拟题,达到解一组数学题、一类数学题的目的,复习总结了数学知识,又提升了数学能力,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做了有益的尝试.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学生来说,如何确定解题思维,把问题归结到同一个熟悉的“问题”来处理是关键,也就是解题方法与技巧,以不变应万变,熟练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韩文美.细品真题多解拓展[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8(11):3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