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产于江苏宜兴,更为精确的定位是丁蜀镇。这个镇与景德镇并稱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重镇。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第一批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现在,其传承人就是本文要给您介绍的汪寅仙。
汪寅仙,1943年6月出生,宜兴丁蜀镇人。
1956年,汪寅仙考入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朱可心、裴石民等名家学习紫砂工艺。1973年,进厂研究所,得到顾景舟大师的指导。1976年至1977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日用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进修。1989年,她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
汪寅仙的主要作品有:1959年,她和师傅朱可心一起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的藏品《项圣思桃杯》,该杯曾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展出;1979年,她的作品《紫砂葡萄杯》曾被选为邓小平访日的礼品;1985年,她创作的《九头高寿梅椿茶具》获得江苏省四新产品设计一等奖;1986年,她与张守智合作的《回方咖啡具》获得了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二等奖;1988年,她与张守智合作的《曲壶》被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1990年,该壶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另外,她的代表作品《回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桃圣壶》、《梅椿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等作品,分别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收藏。
名师照亮前行路
汪寅仙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她在丁山小学读书时,有一天,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今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把一批紫砂工艺品,拿到学校旁边的操场上,办了一个展览,一件件精美的紫砂作品,一下子就打动了她幼小的心灵。
汪寅仙动情地说:“那次展览,我看了以后很兴奋,因为我家就是搞陶瓷的。但是我们家搞的陶瓷,就是一般的日用陶瓷,大缸啊什么的,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也都做过,但是没有做过这样的艺术陶瓷。当时,我就想:将来我要也能干这个该多好啊!
“我小学毕业时,正好紫砂厂在招收第二批学徒,还办了一个学徒班,我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去报考了个名。厂里还对我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考试。比如给每个考生一块泥巴,让我们捏成圆形,或者方形。我记得,还有一位老艺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喜鹊登梅图》,让我们考生做一个临摹。口试时,他们问我为什么要来学紫砂?我说:‘我从小就听说紫砂是中华闻名的陶瓷,我一直都很向往。”
就这样,汪寅仙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汪寅仙1956年11月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后,先是跟师吴云根师傅学习紫砂陶手工成型法;从1958年4月开始,又跟蒋蓉师傅学雕花。由于她不仅学得快,做得还好,1958年8月,厂里本想让她作为辅导老师,带一带新招来的40个新学员。但她认为自己学业还未完成,就没答应。之后,在她的主动要求下,又开始跟朱可心师傅学习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
1959年,她和朱可心师傅一起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复制出了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思桃杯》。这件紫砂桃杯,该杯高7厘米,杯口直径为10.5厘米;色赭红,泥质温润细腻。其形制,剖桃之半为杯体,构思巧绝,造型完美,又以苍劲的桃枝作把手,桃叶、枝蔓、果实为座,整个杯体上塑有大小老嫩桃叶14片,都是立体造型,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叶脉清晰,其技艺之卓绝,在古今壶艺中,叹为观止。杯口外沿还刻有唐人许错的《醉今》中的两句: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据《续神仙传》:“许错,自称河北高阳人,少为进土,累举不第,晚学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后从峨嵋经两京;复自襄汴,来抵江准,茅山天台,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罗浮,无不遍……后多游庐江间,常醉吟曰:‘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好事者或请之。日:‘我天仙也,方在昆仑就宴,失仪见谪。人皆笑之,以为疯狂,后当春景,插花满头,把笑作舞,上酒家楼醉歌,升云飞去。”
该杯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桃形紫砂杯。另外,该杯还有个后配的杯托,为其原藏家储南强(早年曾就学于江阴南菁书院,与黄炎培为同窗。辛亥革命后,三长宜兴,两任南通,颇有政声。后无意仕途,于50岁时归隐,其对宜兴古迹善卷洞和张公洞之保护、开发尤有贡献。富收藏)请紫砂壶大师裴石民所配,托底有金石家潘稚亮刻的131个字的铭文,全文如下:“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二十年前,简翁(即储南强,因为他号简斋,故曰)得此于燕市,归而宝之。杯底叶小损,微跛。名手裴石民,时方以第二陈鸣远(陈系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名于世,善为前人修旧。昨年用宾虹老人之意,为供春壶(系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紫砂壶名艺人供春所制的一把壶)重配盖。今岁复以鄙请,为此杯加一外托,中虚而涵纳之,趾乃定。遂为之记略,兼扬其绝艺,以光于陶史为二美(二美者,当指圣思杯与供春壶也)。”
汪寅仙说:“当时,厂里决定仿制《项圣思桃杯》,从南京博物院借来此杯,让我师傅朱可心仿制,他当时是专管理技术的主任,接到任务后,就全身心投入,夜以继日地工作。我是被厂里指定每天跟在他身边学艺的学员。那年冬天,他总是在肩颈上搭一条被叠成双层的长围巾,披着一件旧棉大衣,坐在工作台前,制作紫砂桃杯,一坐就是一整天,直到深夜。在又冷又疲劳的时候,他就就着几个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盅酒,然后再接着干起来,我也常陪他干到深夜12点左右。他很关心我的身体,每天晚上都催我先回去休息,等我走后,他还要干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是听到鸡叫才息手。就这样,我们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桃杯的制作。朱师傅对艺术的追求、钻研的劲头,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他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鼓舞我前行的动力。这次跟朱师傅一起复制《项圣思桃杯》,使我受益匪浅。我现在的创作题材与制作手法,都深受朱师傅影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