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平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简单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简单的知识,学生对题目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小学数学老师要应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分析了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的措施和方法,希望可以给数学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简单应用教学是数学的重点内容。因为小学的分析理解能力有限,会影响学生对应用题目的理解。所以数学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应用相应的方法措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同时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应用题的学习和教学要对题目文字进行仔细观察,要全面观看题目内容,这是审题的关键。所以,老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学会审题。具体做题时,要习题文字和图像等相结合,有针对、有目的的观察[1]。小学生的特点是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经常被事物表象吸引,不能深入观察和理解题目。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寻找应用题中的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比如,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老师让学生学习应用题“学校体育室要买排球,一个排球42元,购买的老师有300元钱,问最多能买几个排球?”老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习题,寻找其中的数学信息,比如“一个排球42元”“老师有300元钱”,然后应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一个个的摆放排球,在画面下面标注需要的钱数,“一个的42元,两个的42×2=84元……七个的42×7=294元”,学生观察文字和图画,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也就能做题和解决问题了。
2、反复大声读题,理解整体题意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求老师根据题目和习题的画图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学生对图文结合类型的简单应用题要大声朗读,并说出图形当中的數学信息,这是应用题审题的重点和关键;对于只是文字类型的简单应用题,要求学生反复大声朗读习题,让学生明白和了解简单应用题的题意,进而能深入研究和思考。小学数学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规定相应的读题方式和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能够对简单应用题顺利的朗读,老师要做好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反复读题。简单应用题的文字不多,学生出声朗读能更好的理解题意。老师组织学生通读题意后,再进行细读,要读准应用题的每个字。小学生毛躁、不细心,一些学生读题时只扫一眼就着急动手做题,这样很容易发生错误[2]。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稳重性、严谨性,让学生认真读题,逐渐的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慢读,不能漏掉应用题当中的每个文字,画出相应的重点和关键词和数字,以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这样的读题,可以确保学生读题不漏字、不添字,真正理解习题意思。让学生养成仔细读题、认真推敲的好习惯,真正理解和分析习题题意。例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时,老师引导学生读应用题,“奶奶要编制中国结,一个中国结需要使用0.85米丝绳,现在有7.65米丝绳,问可以编几个中国结?”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习题,要多读几遍,标出其中的“一个中国结使用0.85米丝绳”“有7.65米丝绳”“问可以编几个中国结?”,然后让学生慢慢的读,确认没有漏字,再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数字和问题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解题的方法。
3、亲自操作,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数学应用题语言精炼、比较抽象,加上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进而增加了应用题的解题难度。小学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要帮助学生分析相应的应用题当中的数量关系和内容含义,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对抽象化知识和内容进行具体化,增强学生对习题的理解。特别是分总及倍数等类关系的简单应用题,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涉及到相应的乘法和除法计算,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老师可以应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学习用具,让学生能详细分析、思考、理解题意,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和表象,能抽象出相应应用题里的各种数量关系,进而对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进行锻炼,让学生能有效分析概括数量关系。老师在具体的应用题分析时,应用演示、操作,进而分析数量关系。一些简单应用题涉及的数字比较小,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教具等操作演示,老师组织学生用铅笔、火柴、硬币、卡片等摆放、观察、分析,进行体会当中的数量关系,深入理解题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老师探究、分析、发现、实践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经验,以寻找到更好、更实用的教学方法,增强小学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宗纯.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6 (2):138-138.
[2]王雪芬.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对策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 (1):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