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而美术鉴赏教学又是美术学科中集视觉、造型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是对美术学科第一无二的阅读和表达方式。既然是一种有关审美认识的教学,必然对鉴赏者有相应的条件和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美术方面具备一定的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学科;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头脑中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而美术鉴赏教学又是美术学科中集视觉、造型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是对美术学科独一无二的阅读和表达方式。既然是一种有关审美认识的教学,必然对鉴赏者有相应的条件和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美术方面具备一定的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呢?
一、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首先要深度了解作者。
每一个不同的美术大师都有自己的的艺术人生,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因此学生要对某一个作品有深度的鉴赏,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品有一定的分析和了解。只有对艺术大师有了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真正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注入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意义,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大部分艺术大师都会有一些坎坷的经历,他们的创作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对社会的感悟不同导致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比如鉴赏梵高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师,在学生进行鉴赏之前,我会让学生去阅读《梵高传》,让学生对梵高短暂而又富有戏剧性的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梵高印象派创作风格形成的历史印记。梵高的“绘画不是为了谋求精准和确切,而是要通过绘画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句话,正是他绘画作品的特点。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了解了梵高,学生才能被梵高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在鉴赏之前便对作者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和认识,这对学生鉴赏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这是培养学生美术鉴赏力的基础和根本的动力和源泉。
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在于在美术欣赏教学,不在于作品形式。
对于美术鉴赏,感性分析往往胜于理性分析。美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脱离不开专业的主观成分,过多的使用理性分析,这种分析方式会让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也不能真实的体现学生对作品的真实感受。
学生的第一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感受没有其他概念先入为主的影响。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个体知识和经验有局限性,他们对作品的美术鉴赏质量是有限的。因此理性知识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不要过多的进行理性分析,重点在于如何将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给学生听。好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读感受、读画,教师在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时候要实现准备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来定向学生的感受,这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三、鼓励个性审美,参悟美术作品的多元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审美方向是多元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美术鉴赏不是数学题,每一幅作品都没有固定的审美答案,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赏和评判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思想没有束缚,有充分的自由和想象空间,这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能力培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方式。比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每个同学对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认识。有的学生认为梵高此画和其他作品有相似之处,都表现出坚实有力、肆意奔放的印象派特点。有的学生认为梵高此画以黄色调为主,是为了表达岁月流逝的沧桑。有的学生认为梵高是打破常规作画,创造了新的对比色系等等。学生针对梵高的画都有自己的意见和点评,这就是鉴赏艺术的不拘一格,也是美術作品的多元内涵。
四、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知识底蕴
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每个阶段都有经典的美术作品流传于世,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想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在鉴赏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这幅作品如果只靠直观去感受的话,是很难进行品评的,因为在画作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因此学生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此形成强烈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行作品鉴赏之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再比如欣赏油画的时候,很多作品其实也是没有具体形象的,都是由一些色块和线条灯等绘画语言所组成的,因此必须要靠思维和理性的观念才能进行赏析,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只有了解的多,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思路有进一步的拓宽,不固定在一个死框中,获得对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欣赏能力。
美术鉴赏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好的美术课一定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深层次的法分析和欣赏,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感受艺术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丁志超.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中"二次创作"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 (08):90-91.
[2]李琳.美术创作与哲学意识[J].美与时代(中),2018 (07):129-130.
作者简介:包秋双(1985.01.18)女,籍贯:吉林省,民族:蒙族,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