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葬花吟》英译本比较

2019-06-06 04:19李欣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启示

摘  要:《葬花吟》在风格上效仿初唐体歌行,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借由此诗感叹身世遭遇,抒写心灵世界。本文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出发,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葬花吟》英译本与霍克斯的《葬花吟》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杨译本与霍译本文化策略差异,探讨如何通过翻译经典文学作品,表现中国古诗的魅力与情怀,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关键词:葬花吟;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策略;启示。

作者简介:李欣(1993.9-),女,甘肃靖远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2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一本经典文学著作,包含大量诗词曲赋。第二十七回出现的《葬花吟》,表达了林黛玉伤感悲痛之情,众人欢愉,她独孤。众多翻译大师通过对此诗的翻译,让更多外国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更有理有据地欣赏林黛玉这个角色。也将中国古诗的魅力情怀尽可能表现出来。目前,学者从很多视角对《红楼梦》进行研究,比如,语言学,主体间性,美学以及符号学。从多元系统理论对其的研究还尚少。当前,我国正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从此角度研究《红楼梦》翻译策略很有必要。

1. 杨翻译《红楼梦》的文化策略

把中国文化如实介绍给外国人是杨宪益先生一贯的翻译思想。他指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文化遗产,同样,外国人也应该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译者应该尽量忠实于原文形象。在文化翻译观的影响下,杨译本在翻译《红楼梦》时,通过异化和直译等翻译策略和技巧,将文中涉及的文化词汇给予充分尊重,尽量避免改动原文,也不做过多解释,让读者享受、回味阅读的快感。本着忠实介绍中国文化的翻译策略,重在传递文化价值。

2.霍翻译《红楼梦》的文化策略

霍克斯是闻名于世界的汉学大师,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造诣。他认为,译者既要忠实于作者和讀者,还有忠实于艺术。在翻译《红楼梦》过程中,他设法把在文中发现的一切传达出来,又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归化和意译等翻译策略和技巧,尽可能传达出主题信息和艺术信息,淡化原文的一些民族色彩。

3. 分析两译本不同的文化策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本句通过描绘残春景象,渲染整体气氛。霍译利用头韵的长处(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让柳絮花丝围绕闺房(round the Maidens bower),并让其扑在门帘(her curtained door),为下节作铺垫。杨则译出其指称意义:spring pavilion(春榭飘飞)以及embroidered screen(秀帘)。其中“embroidered”给人以近距离细观之感,增添美感。另外,此句中“飘”与“扑”两词,体现出两位译法的不同。杨译用“over”译“飘”,体现出一种全包围的感觉,霍用“round”体现一种围绕之感。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柳丝千丝万缕似愁肠,历来象征愁绪。杨淡化为“willows and elms”(柳树与榆树)失去应有的动态感与摇曳感,霍则详细译出“Elm-pods and willows-floss”(柳丝与榆丝),形象传神。第二句中,霍将“谁”具体化译为“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深化原文含义,传达主题信息,说明园中女儿最初相聚陪伴,最后各自零落,哪有人知晓。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因中文的刀剑之分英文无法体现,“风刀霜剑”的译法两位也有所不同。霍译swords of frost, the slaughtering gale,杨借用英文形容词译为the cutting wind and hitting frost。对于常用词以及同义词,不同母语的译者往往有所差别。一般是译入语为本族语的译者更为精确,而外族语译者常常缺乏变化。通篇杨译“风”为“wind”。第二句中,用花类别黛玉,悲叹其自己最终不知身落何方的悲惨命运。霍考虑到译入语读者需要,通过“drifting fate”将原文暗含的命运之意明晰化,易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歌。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此节诗句中,杨未译出“易”,只将“难”译为hard,“闷杀”译为aching heart,未完全译出原文文意,也未译出原文格式。霍则选用steadfast代替“易”,既表现出花开的容易,也表现出坚定不变的事实,hard代替“难”,with sorrowing mind表示“闷杀”。还原原文,传达主题,且忠实原文格式。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杜鹃无语正黄昏”是说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杜鹃鸟常常悲鸣,是哀怨,悲愁之象征。“杜鹃无语”是杜鹃泣尽血泪后的无语,杨译“the cuckoo is silent”表达的是无话可说之意,与原文不符,而霍译“when the cuckoo sings no longer”略强于杨译。一个“壁”字,杨译“the wall”,霍译“walls”(四壁),更能突出人物内心之凄惨。“青灯”,“冷雨敲窗”,杨译“green lamp”,“Cold rain pelts the casement”,忠实于原文且译出相同形式,霍译“lamplit”,“while a chill rain against the window falls”,照顾到形态结构,且“chill”较之“cold”,更能表现出凄冷意境。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此节中的疑问句“怪奴底事倍伤神?”杨直译“What causes my two-fold anguish?”霍译“I know not why my hearts so strangely sad”,杨之译少了些委婉动情。此节中两个“忽”字,杨都译为“suddenly”,而霍将第二个译为“soon”,对比两词英义,杨更加符合原文文意。“无言”和“不闻”杨译“unheralded”,“noiseless”,选词精炼,确切地呈现出诗中原意,却少了原诗叠词效应。霍译“so fast”,“so silently”,模仿原文行文修辞格式,叠词效应有所体现。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此节中重点叠词“天尽头”,表达黛玉企图脱离令人厌恶的现实世界,追求自己的理想。杨译“earths uttermost bound”表达过于冗长,但仍符合原文译法。霍译“across the sky”,符合原文的简短精炼,读来朗朗上口,译法更具特色。此处“香丘”并非是寻找一个花冢,而是黛玉想要寻找自己最终的归宿,因此霍译“resting-place”更能表达原诗之意,传达主题信息。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此节中一语双关词“艳骨”,杨译“the fair petals”,霍译“their remains”,都较原诗少了点凄凉。此外,杨译用“shroud”,“attire”,尽量表现原文深意。霍则用“lay”“bury”两动词,体现形式美,传达艺术信息。对于“质”一词,杨译为“pure”,霍译为“pure substances”,缩小模糊范围,更体现一语双关的作用。即既指出花的本质,又暗喻黛玉宁为玉碎的心性。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此节中,“红颜”一词,杨译“beauty”,取其“美艳”之意,限制诗的含义,没有体现出一语双关。霍第一次译“the blossom of youth”,第二次用“youth”,对全诗的主题进行深化。其次,霍译“sickens”“turns pale”极具英诗韵味。但对于“两不知”的翻译,霍译“will both be dead”只表现出两者都逝去之意,而杨译“who will care for”以问句形式表达“知”之意,忠实原文。

4.《葬花吟》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旨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对《葬花吟》两种英译本的比较,对以中华传统典籍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以下启示:

(1)新时代背景下,应正确客观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文化地位。

我国综合实力逐渐加强,文化地位逐渐提高。但我们所讨论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策略问题主要针对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文化强国。虽然中国国际影响力在提高,但其文化地位仍处于弱势地位。

(2)中华传统典籍译作应首先保证其趣味性和文学艺术信息。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西方世界先接受再传播的过程。在当前中国文化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应合理,择优选择翻译策略,尽可能增强文本趣味性,保留文学艺术信息,使西方读者循序渐进地接受中国文化。

(3)推崇鼓励中西合译的方式翻译中华传统典籍

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通过合作,一位译出传统文化,另一位考虑可接受性的问题,再在一定程度上对译本进行调整。通过相互补充,选择较为客观的文化立场,产出更为合适的译本。

5.结语

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要把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播给另一个民族。通过对本名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研究,翻译经典文学作品,在欣赏他族文化的同时,传播本族文化,让其更好理解本族文明。翻译的使命就是: 一方面克服语言的差异性,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信息流通和知识共享;另一方面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持不同语言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相对独立性。(麻争旗,2011)《红楼梦》两个译本所表现出来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是有差异的。因此,译者应在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更好传播本族文化。

参考文献:

[1]Even-Zohar, Itamar. Polysystem Studies[J]. Poetics Today, 1990, (11): 1.

[2]Hawkes, David. Tra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6.

[3]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上】”,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华先发,杨元刚:翻译与文化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5]杨宪益,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

[6]周阳:基于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葬花吟》两英译本评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Vol.40(1),2017年1月。

猜你喜欢
启示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