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9-06-06 04:19杨泽瑶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双重性格矛盾性

摘  要:毕巧林是莱蒙托夫笔下《当代英雄》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主人公。作为俄罗斯文学中经典的“多余人”形象之一,毕巧林的身上反映出极具讽刺和诙谐意味的贵族青年形象,也反映出19世纪30年代的贵族青年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探索。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毕巧林的性格特点,剖析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关键词:多余人;双重性格;矛盾性

作者简介:杨泽瑶(1994-),女,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1

《当代英雄》发表于1840年,反映的是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社会生活。当时轰轰烈烈的十二月党人运动被镇压下去了,俄国正处于沙皇残酷统治的黑暗时期。主人公毕巧林是青年贵族军官,英俊潇洒,天资聪颖,出身于贵族但厌恶上流社会的庸俗和腐朽。他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脱离平凡的生活,但现实生活却与理想背道而驰,逐渐形成一种矛盾的心理。

1.毕巧林性格中的“双重性”

“双重性”毕巧林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主要表现在矛盾性和悲观性两个方面。

毕巧林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与他本人在现实中的行为存在矛盾性。他对上流社会总是报以批判和鄙视的态度,憧憬着理想的现实生活。毕巧林有一段内心独白:“我不由得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什么呢?我生来是为什么目的呢?……命运留给我的一定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因为我在我的心灵里感到无穷无尽的力量。”在憧憬的理想生活中,毕巧林想成为奉献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人,而且自信是有能力去完成这使命的,但是,根深蒂固的贵族偏见牢牢束缚着他。感情虽是贵族阶级的,行动上却处处体现着利己主义。毕巧林的双重人格正是体现在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上。

其次毕巧林渴望爱情,却又不相信爱情。追求爱情时,他热衷于冒险和刺激,只有这样,才能填补他精神方面的空虚。但发现所追求的爱无法解救自己时,便将曾经的爱人无情抛弃。在第一篇《贝拉》中,毕巧林千方百计得到了贝拉,但很快就厌倦她,导致贝拉的人生成为悲剧。在《塔曼》中,他对深夜遇到的一位活泼女子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便开始大胆的爱情冒险,直到自己被少女推到水里,在挣扎中他才意识到,原来他惊扰了走私贩子库米奇的平静生活。即使是薇拉那样的对他坚贞不渝的感情,他也怀疑那是随时都可能消逝的爱情。毕巧林在追求爱情时的宣言是:“我是一个除了女人在尘世上什么都不爱的人,我是一个时刻准备为她们牺牲自己安宁、功名、生命的人。”对女人来说,这是多么中听的誓言。但他得到爱情后,却说出了“我是为了自己才爱别人”这种话。正是他在对爱情这种矛盾的心理,爱过他的女人,结局都是悲惨的。

毕巧林性格中的悲观性表现在他性格中的利己主义上。毕巧林是一个心怀抱负的理想青年,不断地追求人生的崇高理想。但是他做的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使他感到痛苦。他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利己主义的本质,他自己也说过,“我的爱情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为我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东西”。他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导致了他性格的分裂,对自己的存在表示怀疑,逐渐形成一种叛逆的性格和否定的精神。他觉得活着或许是无意义的,心里有目标却无法达到,于是便悲观地生活。

2.毕巧林性格形成的原因

毕巧林并不是天生就是性格分裂、内心矛盾的,是当时的社会影响了他,在那个大环境下,不仅仅他一人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多余人”,他只是众多贵族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

毕巧林本是一个内心充满渴望的人,但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之一。自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俄国进入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时期,被赫尔岑称为:专横、暴虐、沉默无言的时代。毕巧林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肮脏,人们不相信别人说的真话,大家都爱说假话。逐渐,他也学会了说谎,脸上总是挂着谄媚的笑容,不知是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还是在用这种生活方式掩盖心底的冷漠和绝望。他看清了社会,在绝望中度日,整天百无聊赖,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玩世不恭,内心深处却充满着忧郁和孤独。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毕巧林也发出了感叹:“面对这个黑暗的时代,只能把最好的感情埋藏在内心的深处;让它死在那里,带之以冰冷而无力的绝望情绪。”“我的灵魂有一半不存在了,它凋萎了,干枯了,死去了……。”可以说,像毕巧林一类的“多余人”是封建制度崩败之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未发展,贵族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对抗日趋尖锐而产生的社会角色。

3.人物刻畫的独特性

毕巧林不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唯一的“多余人”形象,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以及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都是经典的“多余人”形象。

与其他几个人物都不同的一点是,毕巧林对新生活有种朦胧的向往,心灵有美好的一面,他热爱大自然,渴望去旅行,去美洲、阿拉伯或者印度,还想去寻找“最后一线慰藉”。莱蒙托夫笔下常常出现和谐、安宁的景色,比如灿烂的阳光,晴朗的天空,宁静的傍晚,朦胧的月色。在这样的景色下,人们可以忘记世间不美好的一切,可以治愈心里的伤痛。这些景物描写可以传达出被生活折磨得疯狂的“多余人”又是何深刻地热爱着生活。

参考文献:

[1][俄]莱蒙托夫.当代英雄[M].吕绍宗,译. 上海:译林出版社,1965.

[2]高杰. 毕巧林人物形象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3]孔令宇.当代英雄毕巧林的人物形象分析[J].文学评论,2012.

[4]刘俐俐.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简论[J].理论学习,1984.

[5]赵雪华.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新思考[J].外国问题研究,2010.

猜你喜欢
双重性格矛盾性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浅谈舞剧《家》中觉新形象蕴含的双重性格及隐喻
企业创新机制中设计管理双重性格塑造
农民双重性格在陈奂生身上的体现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双重性格
独立学院学生双重人格问题研究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