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伦理下《王嫂》中的母亲形象

2019-06-06 04:19李昀筱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生命观母亲

摘  要:《王嫂》是1940年抗战时期沈从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其中的母亲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人物,其独特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这篇小说的特点,本论文从民间伦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受到传统道德影响下的母亲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生命观。

关键词:《王嫂》;母亲;民间伦理;生命观

作者简介:李昀筱(1995-),女,彝族,云南石屏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女性并且肯定、赞美女性的品德作品数量颇多的一位作家。《萧萧》、《三三》、《王嫂》、《扇陀》、《阿黑小史》、《菜园》等等,有的可以从题目直接看出所写的对象是女性,有的则是侧面描写女性。在这些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女性有知识分子、有钱人家的太太、农村妇女等等,年龄的跨度也从十多岁的少女到几十岁的年迈老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在沈从文笔下将其置身于广阔的民间社会语境下,利用民间文化来刻画人物事件。对于不同身份的女性作家有各自不同的眼光看待,有的是理性的审视,有的则是对其大加赞美和美化,这些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构成了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在各类女性鲜活的生命历程中作家展示出当下中国女性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面貌。《王嫂》中所描写的女性则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在小说中王嫂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时表现出的生命观念深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伦理道德的影响,透过王嫂一家人的生活和命运看出中国农村妇女身上既有朴实善良的一面同时又是麻木和奴性的。

一、母亲形象

沈从文惯用的田园牧歌式的塑造手法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也有所体现,虽然小说的环境背景不再是那个大家所熟悉的湘西世界,但是也是处在同是西南偏远地区的云南昆明,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依旧是一个相对淳朴,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和城市文明所影响的地方,百姓依旧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是在平凡中也有着杂音—战争。在小说中王嫂家的家庭构造是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儿和儿子,“从家庭伦理关系的角度来审视,女性在家庭伦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夫妻关系看,女性不仅是丈夫事业的主帮手,还是丈夫人格的塑造者。从长幼关系角度看,女性不仅是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依靠,是子女人生品格的第一教师,也是密切家庭关系的关键纽带”。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女性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小说中的王嫂是一个单身的母亲,从头到尾没有提及过王嫂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为什么没有和妻子儿女在一起生活。一个单亲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更何况是在一个战争年代。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母亲是勤劳善良和坚忍不拔的代言人,她们富于了牺牲精神,总是甘愿为家庭和子女奉献一生。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了隐忍、坚强、朴实的传统品质。母亲不仅是被赞美和歌颂的对象,也是人们心目中‘神的化身。”[1]不仅仅是在这一篇小说中的母亲得到了沈从文的肯定,作家笔下其他作品里的母亲也得到赞美。小说的开篇写王嫂女儿来时的场景鲜活明亮,“年纪十八岁,眼睛明明亮亮的。梳着一饼大大的发髻。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神气”,女儿年轻美丽的形象塑造也是王嫂母亲形象的一个反衬,既可以让人们想象出王嫂年轻时候也许也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同时作为母亲也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母亲,自己一手带大的女儿在人前获得好评也是对母亲最好的肯定,作者在其中包含了对女性形象,不管是年轻少女还是妇女的一方面美好品质的赞美。对人如此对待动物乃至身边的小事都十分热心,“这家里同别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些生物在家中各有一个地位。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在这个家庭当中,虽然王嫂并不是这家的主人或者说女主人,但是在她能力所能及的负责范围内,她就是主人,而作为照看好家里的鸡鸭狗就是传统中国社会里一个农村妇女应该做到责任。就像前文说到过的家庭伦理里关系一样,这些观念早已深入王嫂的内心,有许多读者认为这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出的是王嫂这个农村妇女尊重生命,对待生命的平等,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王嫂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而做出的行为,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则是积极的一方面,是好的影响。但是通读完整篇小说之后会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好的,还有麻木和愚昧的一面。

二、民间伦理下的生命观

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乐者,通伦理者也。伦理一般指一系列指导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民间伦理道德就是一种在历史发展中,思想的进步与变化中,文化的互相影响下逐渐构建起来的成为体系的制度,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教化,制约着广大基层社会大众。虽然在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的民族具体的民间伦理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和差异,但是不能否认民间伦理在各个地方对其长期生活的大众有着强大的制约力。这种制约和规范的过度强大可能会造成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的麻木,有时候也会抹杀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王嫂所生活的地方是不算发达的城镇,尤其是在四十年代还未发展成为大城市,在小说中的王嫂可看出以及脱离了乡下的农村生活,到了有钱人家做工,因为从小说中所描写的场景可以看出王嫂已经不再是围着农田干活的农村妇女,身边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都已经改变,但是仍然没有改变的是深深烙印在王嫂思想当中的伦理道德。

一直以来学界给予沈从文的评价大都是温和的评判,笔下塑造的环境和人物都是带有人性的美好和自然淳朴的一面。在民间伦理影响下的王嫂也有温和的一面,但是这种“温和”的背后却可以看出人性的愚昧和麻木。前文说到王嫂身上的生命观是平等的,而对于女儿的死王嫂的表现是这样写的“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晕来说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她相信八字。”即使后来提到自己已经去世的女儿也是眼眶湿润,躲在房中哭过一会但是也未曾影响到王嫂的生活,仿佛真的就如她自己所说的八个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简单质朴的生命观贯穿着王嫂的一生,她也将此观念带给女儿和儿子,也包括作为知识分子的邻居金教授。受到民间伦理影响的生命观对王嫂的精神状态有着极强的制约力,女儿的死,战争的残害让无数生命消亡在王嫂看来都是所谓的“命”。当王嫂得知儿子在轰炸中侥幸逃生之后惊喜之外对儿子也责备,但是儿子对待生死的乐观态度和想要参军的心态王嫂是支持的态度。在对待同样是自己的两个孩子的生命上,还是显示出些许的不同。女子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嫁做人妻,生儿育女,最后的死亡也只能是叹息和可怜最终归因于命运,因为母亲也是一个传统的受到民间伦理影响的人,王嫂在城市生活那么久依然没有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如果当时她接受新思想,女儿没有很早嫁人而去上学,也学最后的结局会有所改变,所以女儿的死从一方面来说,是受到伦理道德传统思想的影响,麻木了王嫂何女儿,她们都认为嫁人生孩子是理所当然也是应该必须这样做的事。王嫂对待儿子和女儿的区别在小说中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也是有所差异的。

在王嫂看来死亡不是一件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因为她相信的八个字一直是她生命观的体现。死亡对于王嫂来说是迟早会来的事情,而她所做的无疑是在等待死亡,民间类似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观念的话还有很多,例如“阎王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五更天”一类的话,都是民间的大众对于死亡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未知的死亡做不了任何的改变,有焦虑和不安但是更多的则是淡然和平静。沈从文与其他乡土作家相比更加深刻的地方就在于此,表面温和平淡的叙述,人物也充满了善良,但是在这些平淡的背后是作者理性审视民间文化民间伦理给大众带来的根深蒂固的伤害,这些伤害不仅仅是一个人也不仅仅是一代人。

综上所述,《王嫂》这篇小说完成了一个母亲形象的塑造,王嫂身上可以看到一位传统中国农村妇女的纯良敦厚,对身边所有生命的平等看待。但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强大的民间伦理对她的言行思想起到制约和规范,王嫂身上所体现的温情是一种麻木的温情,民间伦理就如同“软暴力”,带给了她敦厚老实的同时也蚕食了人性中的激情,过度规范行为使得生活在这些民进伦理,传统道德下的人变成失去灵魂的躯壳,这是最痛心的悲剧。

注释:

[1]何秀萍. 民间伦理视角下的人物塑造—沈从文与萧红小说人物之比较[D].暨南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章绍嗣.人性之美的張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6):97-101.

[2]贺宾.论民间伦理的特征[J].中州学刊,2006(02):122-125.

[3]何秀萍. 民间伦理视角下的人物塑造—沈从文与萧红小说人物之比较[D].暨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生命观母亲
母亲的债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给母亲的信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因为真实,所以痛苦
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