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艺术浅谈

2019-06-06 04:20廖春妹
神州·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价值工艺历史

廖春妹

摘要:刺绣艺术是在中国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门类中最“中国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刺绣艺术的起源发展及价值表现,使人们对中国刺绣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刺绣艺术;历史;发展;价值;工艺

刺绣是我国流传最广泛的民间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古代称“黹”,“针黹”,即按照设计的纹样图形用绣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运针走线刺缀,以刺绣线迹构成纹样图形等。它是一种民间淑女的手工劳作,具有较强的文娱修行特质和艺术观赏价值。

一、刺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刺绣的起源较早,随着古人对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尧舜之时已有刺绣。原始刺绣的用途,本为装饰衣装以代表地位的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到民间。至于刺绣具备的艺术性,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色。目前我国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線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战国时期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

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内蒙古北部地方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业尤为发达;又正值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的消费阶层,刺绣因此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而广泛使用的服饰,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其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此后,刺绣继续发展,在衣、饰、器、用方面不断扩张生活使用范围和层面。此外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刺绣还曾担负过服务宗教的任务。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绘制供养佛像方式,称之为绣佛,在唐朝时期盛极一时。唐、宋刺绣已分化为欣赏性刺绣和实用性刺绣两大类。这两类都各自发展着,欣赏性绣类,由宗教题材转向仿摹古人书画,追求写实、笔意和风韵;实用性绣类,则广泛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使用要求,力求有装饰效果。

宋代是我国刺绣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质量和艺术都是空前的,特别是在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是具有代表性。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明代是我国手工艺业非常发达的时代,承继宋代优良基础的刺绣,顺应时代热烈风气,继续蓬勃昌盛的发展。明代刺绣也表现了多项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鼎盛的时期;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性刺绣作品,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精炼,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性刺绣作品,继承了宋代刺绣工艺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闻名社会的家族和个人。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

二、刺绣艺术的价值

绘画以笔、纸、颜料为工具,用笔和色彩采用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等绘画技巧手段来描绘形象;而刺绣则是以针代笔、以缣素代纸、以丝线代朱墨,用绣针引导丝线在绣底上来回穿刺,运用不同的针法、配线、用色等刺绣技巧手段来塑造形象。由于刺绣所采用的色线具有独特的光泽,所以绣品较之绘画更具质感和光泽的艺术效果。各种针法都可按图案艺术要求搭配使用,使之画面虚实有致,活泼灵动,体现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刺绣艺术的价值进行探讨。

(一)刺绣艺术的绘画性

刺绣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记载,唐代开始就有刺绣表现书画作品,并且还用于绣作佛像,使刺绣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除了佛像外,山水楼阁、花卉禽鸟成为刺绣作品绣面主要题材,其构图活泼、设色明亮。通过平绣的微细针法运用,加以各种色线使用,使刺绣成为一门特殊艺术。刺绣艺术的绘画性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的文绣院掌纂绣,微宋年间又设绣画专科,分类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将书画艺术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立的艺术观赏性绣作。由此可见,刺绣艺术从单一的装饰方式与手段发展成与中国书画艺术相结合的多元艺术表现的形式,即以刺绣的工艺、材料、技术手段来表达绘画的视觉语言,形成了刺绣与书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画绣”。作为画绣,它是绘画艺术的又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说它是以刺绣工艺、材料和技术来表现的绘画性方式,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地表现绣手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意识,是基于工艺中的艺术载体。

尽管自唐宋以来刺绣以字画为范本进行绣作而形成画绣,但它仍与书画作品有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画与绣在工艺技术和技巧手段上的各不相同,其艺术个性也别具特性。实际上刺绣艺术是以画为范本,取其形态、绣其神韵而表现刺绣本有的工艺特质,即把绘画图形纳入刺绣工艺的构思营造之中,并通过特定的刺绣工艺技术创造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在清代著名绣女丁佩所著的《绣谱》一书中就有较清晰的阐述:“刺绣要遵循审理、度势、剪裁、点缀、崇雅和传神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与绘画性不无关系,同时又反映出刺绣自身的艺术特点。

(二)刺绣艺术的审美性

刺绣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种类,其审美性与书画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其在审美品味和向度上,与中国书画审美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书画在审美向度上追求“能、妙、神、逸”四个品级;而刺绣艺术讲求“能、巧、妙、神、逸”五个品级,二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

刺绣艺术由于受到书画的深刻影响,其在艺术审美性上也与其融会贯通。不仅在魏晋隋唐绣制佛像的基础上发展成“画绣”,追求名人书画的神韵风采和笔墨情趣,还在审美评品上参照书画文论提出了刺绣的审美准则。其中以清代道光年间丁佩所著的《绣谱》第六章提出“能、巧、妙、神、逸”五个审美评品层次为明晰阐释。

从《绣谱》中的审美评品划分上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其借鉴了书画艺术的审美理论体系,并在释意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刺绣艺术的针线表现方式不同于书画中的笔墨作画方式,因此其在能、巧、妙、神、逸上的阐释是刺绣工艺特有的艺术审美情趣及工艺的审美意味,是工艺技术艺术化的审美表现。正如《绣谱》所言:“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态,又与才人笔墨,名手丹青同臻其妙”。刺绣艺术的审美性因书画艺术而生,又因其材料,工艺而凸显特色,并因此生成其艺术上的审美品味与意境。

(三)刺绣艺术的工艺性

刺绣之所以能在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关键还在于其特有的工艺性,即工艺制作性、工艺规范和工艺的审美表现。传统刺绣工艺讲究工艺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在《绣谱》中对刺绣的工艺性有较为详细的归结,即刺绣的工艺性包括:“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個方面。

齐是指齐整,即在工艺上要求“如快剪剪成,不使一毫出入”。纹样图形界限分明,针脚齐整,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光是指形态轮廓明快光亮,即在工艺上要求“光与齐相因,丝丝梯比,即不使一毫出入,轮廓自然光粹。”轮廓针脚要齐整,排线要有序,绣面自然光亮照人;直是指平正,即工艺上要求“作书宜直,直始能正。刺绣宜直,直始能平。平如春水,觉精彩之自生。”可见刺绣针法上的直平之功效;匀是指匀称,即工艺上“不匀则不直,不直则不光,相因之弊也。用墨匀则字能有血;用绒匀则绣有肌,是在粗细适均疏密相称而已。”匀的工艺要求是使绣品能达到匀称和谐的效果;薄是指精薄、细薄,它是判断刺绣工艺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坊绣之易于俗者以其厚耳,原则难匀,唯将绒线判成极细之丝绣成倍觉熨贴,无异彩毫轻染,观之高出纨素之上,扪之则复相平,庶称精妙。”刺绣的薄,关键在丝细针匀,因为只有工艺薄细才能生成直、匀、齐、平的绣面熨贴效果,否则前功尽失。顺是指顺畅之意,刺绣中的行针走线尤如文人作字行文一般,字顺则文畅。因此,丝顺品畅也在同理之中,正如《绣谱》中所述:“一丝不顺则气脉全乖,精神相隔。故直则俱直,横则俱横,即使遇有圆折之处,第当以针脚之长短由渐而转,自然成片”。密是指精密、细密,即在行针走线上要求丝丝相扣,精密无缝。“密与薄似乎相反而实为相成,两者均关乎于细,细则能薄,亦唯细始能密。”因此刺绣工艺上的“密”与“细”息息相关,细密始能密实,密实方能平整,平整使之光亮,光亮方可鉴人。

综上所述,刺绣艺术的工艺之道,既有独立的要求和理据,又是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关系。它是评定刺绣工艺水平的准则,也是衡量刺绣工艺规范的指南及标准,体现了刺绣工艺的内在属性及工艺特性。它是承载刺绣艺术形式与特色的主要内因。

三、总结

刺绣艺术作为工艺美术的品种,在我国的形成、创作、生产与发展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灿烂耀目、光彩照人的奇葩。中国民间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代代流传继承的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标志。中国传统刺绣源远流长,是精美、绚丽的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门类,不但装饰和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更是我国民族特性的体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润泽了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灵,丰实了人们的艺术情趣,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并且,在现代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语境下,更为彰显其作为非物质文化艺术价值及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价值工艺历史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历史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