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张恒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时光更迭中,仍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吟唱。以此为基础的传承和研究,不仅成为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元素,更成为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探索。
2018年12月17日晚,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首部苗族英雄史诗合唱剧《亚鲁王》在此举行首场演出。这是根据同名苗族英雄史诗改编而成的、贵州省唯一一部用合唱形式反映苗家生活的音乐类剧目。
自从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以来,以活态形式流传于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史诗《亚鲁王》备受关注。它不仅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围绕亚鲁王的传承和发展,更是让“亚鲁王”文化重焕生机。
《亚鲁王》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光更迭,仍然在多个苗族方言区中吟唱。在口口相传的历史传承中,不仅增强了苗族的文化自信,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繁荣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隆冬衣舍呐隆易,达鲁千西打结呐易寒(苗语音译)……”在麻山深处,苗家东郎(歌师)一如既往地吟唱着古老史诗《亚鲁王》,传诵苗人英雄亚鲁带领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
“这部口述的诗化的民族史,还是苗民族精神与生活的历史经典,是其民族文化所达到的历史高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见证。”“无论在历史、民族、地域、文化还是文学方面,都是无可估量的。”在《亚鲁王》(第一部)序言中,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评价。
时间回转到2009年。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下决心一定要理清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这时,乡镇干部用苗文记录的葬礼上唱诵祖先的古老歌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苗学专家杨培德、麻勇斌等人的反复切磋,杨培德为唱诵定名《亚鲁王》,提炼出了麻山苗人唱诵中的《亚鲁王》精髓。
为此,紫云成立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抢救保护工作小组和亚鲁王工作室,对亚鲁王文化进行初步普查统计,摸清流传区域、版本和唱师的基本情况。
随后各方肯定接踵而至。《亚鲁王》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2010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发现亚鲁王”评为中国“六大学术大事件”之一。2011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10819行的《亚鲁王》(第一部),并于2012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出版成果发布会。
此后,亚鲁王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今年1月1日,《安顺市亚鲁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不仅是安顺第一部涉及历史文化保护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更是安顺创制性立法的生动实践。为亚鲁王文化保护立法,开启了亚鲁王非遗文化保护的新篇章。
“亚鲁王对于苗族而言,是祖先、是领袖、是口耳相传的传奇。”去年6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陈兴华,出版了长达50万字、3.8万行的五言体《亚鲁王》史诗汉文版。
在《亚鲁王》史诗汉文版各章节末尾均附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听到相关唱诵录音。这一新形式,可以让远在外地的徒弟对照录音和书学习,实现异地传承。
传承亚鲁王文化根脉,需要创新方式方法,紫云正是通过一系列举措让传承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早在2012年,紫云成立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当年完成1778名东郎的田野调查登记,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同时,先后建立28个亚鲁王文化传习基地,在麻山设立了联系工作站,依据东郎对史诗的掌握情况按区域选取代表性传承人,鼓励老东郎培养下一代新东郎,定期开展传承培训活动。通过举办“千名东郎唱诵史诗亚鲁王大赛”等活动,让东郎们找到了归属感。
“基地和活动直接产生的作用,就是唤醒了更多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村里的歌师开始多收徒弟、多做仪式,而且要用苗族的语言来做仪式。”紫云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说,这几年有数十位歌师去世,但歌师总数不降反增,目前已经接近2000位。
传承和保护《亚鲁王》,最难的工作是翻译。“它没有文字,全是通过唱词来记载,每位唱师会的唱词都不一样,各个地方也有所不同。”如何准确地翻译整理?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蹲点跟踪观察,反复推敲印证唱词。
目前,在杨正江的带领下,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正在积极进行《亚鲁王》第二部的出版工作。第二部规模超过第一部,增加了各个家族的故事,预计有3万多行。
此外,为传承、保护、发展《亚鲁王》,培养苗族民间文化工作人才,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还在宗地镇等乡镇开展亚鲁王文化暨苗文培训教学进校园活动,与县民族高级中学共同建设亚鲁王文化传承基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传承民族文化的激情。
流光溢彩的舞台上,身着铠甲、头戴翎羽牛角头盔的亚鲁王带领着族人一路征战、收复疆土……在格凸河畔的亚鲁王城,每逢节假日都会上演原生态舞台剧《千年亚鲁王》,引得现场游客为之赞叹。
亚鲁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困难在苗语和汉语的转换,困难在思想在传承保护中开发利用,形成亚鲁王文化的文旅产品体系和业态,实现经济更好发展,促进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双丰收。
近年来,紫云抢抓文旅发展机遇,规划建设了面积约1100亩、建筑面积43467平方米的亚鲁王城,涵盖亚鲁王文化博物馆、亚鲁王文化学术研讨中心、亚鲁王陵园、东郎传习所、民族文化产品展示等设施。特别是以亚鲁王城和山地苗家为载体,植入地方特色产品、特色餐饮、民宿客栈、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旅游业态。
随着亚鲁王文化的不断传播,以亚鲁王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图为紫云自治县打造的亚鲁王城。 (杨正超 / 摄)
“亚鲁王城既是紫云非遗传承保护的实体成果,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紫云自治县副县长吴晓敏说,通过文化带动旅游,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此外,紫云还成立了亚鲁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理紫云地域文化符号并加以运用和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元素的积淀和传承。
“让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旅游,让文化产品转型为旅游经济,促进地方旅游业的经济发展。”吴晓敏表示,随着亚鲁王文化的不断传播,以亚鲁王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构建“文化+”的现代发展格局,文化旅游的多重效应正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