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黄明建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覃淋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累计共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31.79万人,全部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初冬的清晨,从贵阳出发沿高速公路前往黔西南。汽车在一道道青山绿水间风驰而行,绿野平畴、峰壑坝寨映入眼帘。这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风情浓郁,但与之对应的却是:不少地方生态脆弱,土地瘠薄,条件艰苦,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近年来,全省各级人社部门打出一套就业扶贫“组合拳”,确保到2020年帮扶100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走进兴义市洒金社区服务中心,只见社区党工委、人社、民政、扶贫、住建、物业管理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铭牌上岗,党建工作制度、办事流程、宣传材料、LED滚动就业和信息提示屏等一应俱全,办事区域人来人往、秩序井然。
2018年刚毕业的大学生黄芳是社区工作人员之一。为照顾身体不好的妈妈,她毕业后回到家乡,人社部门安排她成为新市民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一名协管员。“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但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还能方便照顾家里。”黄芳高兴地说。
洒金安置点是黔西南州最大的跨区域安置点。自2016年以来,先后安置了普安、晴隆、望谟及兴义市各乡镇(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4165户19701人,其中,贫困户有3245户14784人。
搬得出,留得住。为了确保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兴义市委、市政府以居住区为中心,周边规划了手工产业园区、教育园区、旅游景区和医疗康养区等服务项目,完善了居、产、学、旅、医等配套设施,实现了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就学、就医、就业。
“我们引进了较大配套的成衣企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众只要愿意都可以到企业就业。同时,我们还将新市民的培训就业信息纳入系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他们在家门口或APP上就能及时查询到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和适合自己的岗位信息。”兴义市人社局副局长鲁辉说。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则是不同的“搬法”。阿妹戚托小镇所处的三宝彝族乡,地处滇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境内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生产条件差,贫困发生率57.9%,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晴隆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个艰难而勇敢的决定——整乡搬迁。
搬出来,换个活法。现在,阿妹戚托小镇同步配套建设社区商业、游客接待中心、祠堂、民宿酒店、工坊街、小吃街、酒吧街,亭、塔、鼓楼、风雨廊桥、山门,演艺广场、停车场、小微创业园区,以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8000名彝族群众将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新家园里谱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已入住安置点852个,完成121.01万人的搬迁。已搬迁入住劳动力40.16万人,就业19.21万人,全部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入冬后的毕节,寒意袭人。在七星关区人社局的每个服务窗口候坐椅子上,都悄悄地添置上了棉质的座套,十分贴心。“这是我们胡大为局长特意安排添上去的,怕群众来办事坐着冷。”工作人员口中的胡大为是人社系统机关派驻的扶贫女干部,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引进外贸企业华耀服装到碧海阳光新城。偌大的厂区里并排着一个个生产车间,大批的搬迁群众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有30%的工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38岁的杨品就是人社部门推荐过来做工的,现在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当初给我们推荐工作时,是胡局长开着自己的车拉着我们来企业了解情况。现在生活安心了,房子也宽敞了。人社部门给我们宣传政策,还给我们送岗位,真的是太感谢他们了。”
挂任大方县人社局副局长的省人社厅干部李小沙同样没有闲着。为了让当地贫困户实现增收,李小沙和大方县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出谋划策。“李小沙来人社局挂职后,为我们解读了人社厅的最新政策和规定,给我们提供指导,大家心里都有底,工作效率提高了许多。”大方县人社局办公室主任李陶称赞道。
…………
2018年1月,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选派76名优秀干部,组成9支就业扶贫工作队到脱贫攻坚一线挂职,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76名干部从贫困劳动力培训、易地搬迁就业帮扶、贫困人口大病医保等方面推动工作,让“资金、政策、人才”向贫困地区汇集。同时,持续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计划用2到3年时间,健全劳务协作有效机制,在东部及发达城市建立省、市、县劳务协作工作站,确保到2020年帮扶100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76名干部真帮实扶,为地方发展争取资金,跑项目,出主意,推动了各地就业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人社扶贫干部和群众心连心,我们没有什么困难和任务克服不了。人社部门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她们服务,引导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省人社厅选派的76名干部同当地人社部门一起,想方设法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增收。图为关岭自治县下良寨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内,贫困户们正在制作零钱包。(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覃淋 / 摄)
产业、就业扶贫是脱贫之本,是安国之基、脱贫之要。为了如期脱贫,人社部门承担了以就业创业为要旨的社会经济工作事务,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积极引导和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条件的村布局设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建设就业扶贫车间372个,共吸纳就业1.7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7137人。
建设就业扶贫基地。按照实事求是、择优推荐、公平公正的原则,创建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引导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目前,全省创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477个,吸纳就业12.4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63万人。
建设劳务公司。通过在全省县级建立劳务公司(或分公司),进一步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培训意愿等,收集整理省外和县外企业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特点的岗位信息,实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意愿与岗位信息的精准匹配,促进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输出就业。目前,全省县以上均建立劳务公司,实现了省和对口帮扶城市区域劳务合作网络化,促进就业13.8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5万人。
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就业扶贫工作重点,通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服务,实现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确保搬迁劳动力家庭至少“一户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安置点已基本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累计共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31.79万人,成果显著。
“家底清、底数明、决心定是就业扶贫的关键所在,只要齐心协力,就业扶贫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