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2019-06-05 01:03刘浩春
群众 2019年8期
关键词:长三角江苏高质量

刘浩春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区域发展经历了苏南率先突破、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变,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融入了中国经济的大变革,开启了江苏发展的大转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空间发展规律的重要实践。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鲜明导向,深化、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涵,奋力推进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发展。

把握新要求,切实强化大局意识担当意识

由于受区位条件、资源要素、发展思路等多种因素影响,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发展实践表明,区域发展存在着“低水平均衡—非均衡—协调性均衡”的动态演进过程,从最初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拓展到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各扬所长、区域一体、板块联动、宜居宜业、生活幸福”的良好格局。

着眼国家整体布局,重大战略叠加让优势更加凸显。去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形成全国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多年来保持在1/10上,去年达到10.28%。“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为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更高平台和广阔空间。

着眼江苏现实基础,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江苏尽管有从南到北的梯度发展差异,但协调发展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正在走深走实,三大板块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一系列补短板、强基础、促融合的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特别是促进互联互通、快速流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将在未来3—5年集中建成,区域间交往将迎来重大变革。

着眼发展内在要求,高质量成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江苏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确立了“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六个高质量”发展思路,建立了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评价中,与协调发展相关的指标非常丰富,应当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落实落细。

开展新实践,探索更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已进入一体化全面融合新阶段。当前,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在较高起点上追求更高质量,需要拉高标杆、补齐短板,更高层次推动资源整合和要素互动,加快形成彰显优势、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抓住用好国家重大战略,在开放合作上拓展新空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紧扣“开放+合作”做文章,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促协同,把发展机遇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江苏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更是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对内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双重任务,要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城镇体系、要素市场、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中实现一体化发展。在融入国家战略上,江苏有明确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与沪浙皖建立紧密合作机制、推进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落实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与沿线城市深化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加强项目投资、园区共建、贸易往来,拓展发展新空间。

着力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用,在协调发展上丰富新内涵。围绕重点功能区建设,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点面结合、纵横贯通,加快江苏全域一体化融合。扎实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大力推动长江两岸拥江发展、跨江融合,放大扬子江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使之成为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和全省重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历史文化名城新标杆。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有效集聚发展要素,打造江苏向西开放门户、淮海经济区对外开放枢纽。加快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做好做强生态经济。推进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打造高质量的沿海经济带和高品质的湾区经济。

精心打造开放创新新标杆,在輻射带动上孕育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河北雄安、深圳前海、浙江舟山等接连发力。江苏要强化比较优势,把南北交汇、通江达海的优势发挥得更加立体、更加充分,把科教资源丰富的“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南京集中力量建设江北新区,打造成为深化苏皖联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平台。连云港从深化东西双向合作的战略高度,把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加快从沿海“末梢”变成发展高地。苏南地区培育一批高水准创新载体平台,合力打造以“一纵一横一环”为重点的长三角开放创新体系。

建立新机制,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突出短板

推进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增优势,以新机制、新探索、新成效打造协调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在“一体化”上探新路。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坚持“行政上四个单位、规划上一个版块”,继续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生态环境、市场体系等合作项目建设,健全区域养老服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合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快速流动、密切协作的城市群,在更多“一卡通”“一证通”“一章通”“一网通”中增强“长三角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与中西部地区合作,扎实做好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合作工作,探索新时代省际协作新路径。

在“补短板”上见成效。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差距,又要看到基础设施的梗阻,还要看到民生保障的欠缺。着眼后发先至高质量发展,加大对长江以北各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一批层次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增强发展动能。着眼提升内外联结水平,加快全省机场、港口、高铁、过江通道等建设,着力打通省际“断头路”,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着眼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多渠道增加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收入,抓住机遇改善苏北农村群众住房条件。着眼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加强跨省界重点生态空间保护,打造跨区域绿色生态走廊。

在“影响力”上有突破。区域协调发展,要处理好“各扬所长”和“自主可控”的关系,特别是产业体系。在长三角,江苏扮演的是制造业“秤砣”角色,上海则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总部经济的中心。目前,江苏制造业与上海服务业互为支撑,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合作关系。但到了一定阶段,我们自身的服务业跟不上制造业步伐,在高端人流物流信息流方便性集中上存在短板,将会制约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因此,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更多高端产业、优质项目、总部经济,在“影响力”上要有新突破。苏州、无锡等地率先探索,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在创新上下功夫、在转型上多用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要实现“领跑”。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驻西北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包咏菲

猜你喜欢
长三角江苏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数读江苏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数独江苏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数读江苏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