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丽华
摘 要:汉字笔形分为单纯笔形和合成笔形两类,具有方向性、求简性、直线性、多样性等特征。在汉字动态的书写过程中,留学生的笔画偏误类型主要表现为笔画方向偏误和笔画连断偏误,笔画连断偏误又可分为该断而连与该连而断两类。留学生汉字笔画习得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笔画形体和笔际关系。就笔画形体来说,合成笔形的偏误率要比单纯笔形高很多;就笔际关系来说,相接笔画的偏误率最高。留学生汉字笔画的习得过程为“未习得→部分习得→完全习得”,习得模式为“同化→异化→适应”。
关键词:汉字;笔画;偏误;习得;中介文字
一、引言
笔画是汉字的基本单位,笔画教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迅速发展,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综观学者们对汉字笔画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笔画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研究。如刘永山(1990)在《汉字笔画的写法及常见错误分析》一文中,认为汉字笔画关系着汉字的正误和形体美,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汉字笔画的规范化和汉字笔画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异性两个问题。费锦昌(1997)在《现代汉字笔画规范刍议》中,对四种汉字教学课本中的笔画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汉字笔画规范提出了具体建议。王汉卫、苏印霞(2012)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笔画》中,以笔画个体使用频率的不平均性和笔画系统的生成性为基础,对汉字笔画进行了“等级划分”,得出对外汉语教学用字笔画32种,教学笔画25种,基础笔画19种。二是对留学生汉字笔画的偏误研究。如施正宇(2000)在《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中,将以母语为拼音文字学生的汉字书写错误作为研究材料,从字形角度入手,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他们的书写错误。张静贤(2004)在《汉字教程》中,将外国留学生易错字275例划分为笔画数目错误、笔画形状错误、笔画关系错误、部件错误、结构错误五类。郭圣林(2008)在《汉字的笔画特点与外国学生汉字笔画偏误》一文中,从笔画的角度分析了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即笔形偏误、笔向偏误、笔际关系偏误、笔画数目偏误等,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虽然目前对汉字笔画习得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研究是从共时的角度对汉字笔画规范、特点及其偏誤进行的静态研究,而很少从历时角度进行动态研究。有鉴于此,笔者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留学生在汉字笔画习得过程中有没有阶段性,先习得哪些笔画,后习得哪些笔画,以此来探究留学生汉字笔画的习得过程及规律,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借鉴。本文拟以本校初级阶段非洲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汉字书写过程中的笔画偏误类型及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其习得过程与模式,以期对汉字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体现考察的全面性,我们从笔画教学常用代表字中抽取了100个汉字,即:“大、十、八、主、口、人、地、月、小、水、你、元、去、良、山、女、弟、我、那、课、了、九、四、没、仍、风、及、专、鼎、凹、凸、吃、妈、这、家、全、都、明、礼、睡、刻、烧、热、行、床、房、根、踢、钱、红、茶、通、想、快、起、喜、窗、找、路、尾、教、篮、脑、病、题、歌、凉、果、上、酸、三、本、休、从、拳、信、预、游、身、最、适、也、好、图、谢、是、客、有、斗、习、同、画、医、回、查、瘦、象、国、申、刀”。这些汉字包括了不同的笔画(点、横、竖、撇、捺、折等)、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笔顺规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构形特征(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笔画数量。为了考察留学生的动态习得过程,我们分两次发放试卷。第一次是大一刚开学,调查对象为刚入学零起点的非洲留学生,问卷发放40份,收回38份,我们称之为数据一;第二次是第一学期结束后,调查对象为同样的学生,这时他们已经学完了一个学期的汉语与汉字课,问卷发放40份,收回39份,我们称之为数据二。
二、汉字笔画分类与特点
现行的汉字笔画系统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王贵元(2014)认为,“汉字笔画系统发源于隶变产生的战国晚期,迄于西汉末年,字形上主要体现为篆体的改造。东汉时期,汉字横、竖、点、撇、捺、折六种基本笔画形成。南北朝时期,提画和钩画形成,点画范围扩展,此时全部笔画己经形成,此后部分字形的笔画仍有调整。”现行汉字的笔画分类有粗有细,名称也不尽相同。从对外汉字教学的角度出发,张静贤(2004)将汉字的笔形分为两大类:基本笔形和合成笔形。考虑到笔画名称的通用性、一致性与笔画的复杂性,我们在张先生笔形分类的基础上增加“卧钩”,改“横折斜钩”为“横斜钩”,同时将合成笔形根据“折”的数量来划分,每一类又细分为“起笔为横”“起笔为竖”和“起笔为撇”三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汉字笔形分类系统。我们首先将汉字笔形划分为单纯笔形(基本笔形)和合成笔形(复合笔形)两类。单纯笔形是指由单一的点或线构成的笔画,包括“横、竖、撇、点、捺、提”六类;合成笔形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纯笔形复合而成的笔画,主要为“折”类(“钩、提”也属于折类)。再根据根据“折”数量的多少,将合成笔形划分为“单折”“双折”“三折”和“四折”,共26类。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学者们对汉语笔画的研究,我们将汉字笔画的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方向性。“方向性”是指汉字笔画除了“钩”以外,书写方向均为“从上到下”(竖、撇、点、捺)和“从左到右”(横、提),许多学者称之为“趋右性”和“趋下性”。“趋右”和“趋下”的方向性主要是便于右手书写。
第二,求简性。“求简性”是指在“方向性”的基础上,汉字笔画能连则连,以求笔画数量最少,因此才有了复合笔形。如果连在一起违反“方向性”的时候,就要断开书写。
第三,直线性。“直线性”是指汉字笔画主要是“写”出来的,而非“画”出来的,因此多“直笔”和“折笔”,很少“曲笔”。
第四,多样性。“多样性”是指汉字笔画易于变化,如“横”变“提”,“撇”变“点”,“竖”变“竖钩”等。
三、留学生笔画偏误类型
从静态来看,留学生的笔画偏误有“笔画形状偏误”“笔画关系偏误”“笔画数目偏误”等(张静贤,2004;郭圣林,2008),这里不再赘述。从动态的书写过程来看,留学生笔画书写的主要偏误类型为“笔画方向偏误”和“笔画连断偏误”。
(一)笔画方向偏误
如前所述。汉字笔画具有方向性这一显著特征。万业馨(2004)指出:“习用汉字的人都知道汉字笔画的连接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先从上到下再从左到右,二是先从左到右然后再从上到下。”拼音文字虽然大致书写方向也是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但由于拼音文字是线条型的,书写时讲究圆润流畅,对书写方向并没有严格要求。因此,在一些相接相连的笔画中,留学生如果以连贯为主,以画图的方式去书写,就容易发生“逆向”偏误。
逆向偏误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向上书写。如“口、身、窗”等,许多学生把与“竖”相接的“横折(或横折钩)”连为一笔写成,从而使“竖”的笔向变为从下到上;再如“宀”,很多学生把下面的“撇点”“横钩”连成一笔,“点”的书写方向就变成了从下到上。第二类为向左书写。如“良、弟、踢”等字,一些学生把“横折、横”连成一笔,从而使“横”的笔向变为从右到左;类似的错误还有“厂”“瘦”等字,留学生经常把“横、撇”连为一笔,从而使“横”的笔向变为从右到左。
(二)笔画连断偏误
与笔画方向偏误紧密相关的是笔画连断偏误。在“方向性”和“求简性”的共同作用下,汉字笔画产生了连断规则。在汉字书写时,如果相接笔素不违反方向规则,就需连笔写;否则就需分笔写。如“弓”,第一笔素“横”和第二笔素“竖”连笔写不违反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的要求,因此要连笔写;但第三笔素“横”如果也连笔写的话,笔向就成了从右向左,违反了方向规则,所以要分笔写。留学生由于在笔画方向上比较随意,因此经常出现笔画连断偏误,具体可分为该断而连和该连而断两类。
1.该断而连
“该断而连(分笔写为连笔)”是指本来是断开的两笔画或多笔画写成了连在一起的一筆画。主要为相接断笔写为连笔。包括“起笔为横”“起笔为竖”和“起笔为点”三类,这一类型均涉及到笔画方向的偏误。
“起笔为横”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相接“横、竖折”该断而连,如“医”;相接“横、撇”该断而连,如“病、瘦”等;相接“横折、横”该断而连,如“口、良、弟、踢”等;相接“横撇、弯钩”该断而连,如“了”。
“起笔为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相接“竖、横折”该断而连,如“课、凹、回、窗、是”等;相接“竖、横折钩”该断而连,如“身、同、有”等;相接“竖、横、竖”该断而连,如“鼎、凸”等;相接“竖折、竖”该断而连,如“画”等。
“起笔为点”主要为相接“点、横钩”该断而连,如“客”等。
2.该连而断
“该连而断(连笔写成分笔)”是指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一笔画写成了断开的两笔画或多笔画。主要为合成笔形写成分笔,包括“起笔为横”“起笔为竖”和“起笔为撇”三类。
“起笔为横”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横折”该连而断,涉及到的汉字有“口、良、弟、四、妈、房、想、起、凸、足、尾、踢、喜、适、酸、睡、目、象、量、属、照”等;“横钩”该连而断,如“你”;“横折钩”该连而断,如“那、明、身、习、同、月、门、节、离”等;“横折折”该连而断,如“凹”;“横折折折”该连而断,如“凸”;“横折折折钩”该连而断,如“仍”;“横折弯钩”该连而断,如“九”;“横撇”该连而断,如“了、礼、通、预”;“横折折撇”该连而断,如“及”;“横撇弯钩”该连而断,如“吃”;“横斜钩”该连而断,如“风、热”等。
“起笔而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竖折”该连而断,如“山、画医”等;“竖折折”该连而断,如“鼎”;“竖折撇”该连而断,如“专”。
“起笔为撇”主要为撇折该连而断,如“流、离”等。
当中间的长竖和长撇同时跟两个及以上的笔画相接相交时,也很容易被认为两笔画而断开。如“果、课、喜、量”等字中间的“竖”该连而断;“拳、象”等字中间的“长撇”该连而断。
四、留学生笔画偏误原因分析
经过我们考察发现,留学生动态书写过程中的笔画偏误主要是受到笔画形体和笔际关系的影响。
(一)笔画形体对笔画偏误的影响
笔画形体主要影响到留学生动态书写过程中的笔画连断偏误,尤其是该连而断,不同笔形的偏误率是不同的,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合成笔形的偏误率要比单纯笔形高很多。在合成笔形内部,首先“折”的数量越多,偏误率越高,即“多折>双折>单折”;再者“起笔为竖”的笔形偏误率最高,“起笔为横”的次之,“起笔为撇”的偏误率最低,即:起笔为竖>起笔为横>起笔为撇。
具体来看,笔画形体的偏误率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偏误率≥50%):横折折>横折折折>竖折折;
第二级(20%≤偏误率<50%):竖折撇>横折折撇>竖折>横折折折钩>横折>横折钩>横撇>横斜钩;
第三级(偏误率<20%):横折弯钩/横撇弯钩>撇折>长撇>横钩>长竖。
由此可见,在留学生的汉字教学中,要多关注双折或多折的合成笔形,因为它们很容易由连笔写为分笔。
(二)笔际关系对笔画偏误的影响
笔际关系是指汉字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通常认为包括相交、相接、相离三种。笔际关系主要影响到笔画方向偏误及笔画连断偏误,尤其是该断而连。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逆笔及该断而连主要发生在端点相接的笔画中,其中,“起笔为竖”的相接笔画偏误率最高,其次是“起笔为点”的,再次是“起笔为横”的。即:起笔为竖的相接笔画>起笔为点的相接笔画>起笔为横的相接笔画。
具体来看,从高到低的等级为:竖+横+竖()>横+竖折(匚)>竖折+竖(凵)>竖+横折()>点+横钩(冖)>竖+横折钩(冂)>横+撇(厂)/横撇+弯钩(了)>横折+横()。
由此可见,在留学生汉字笔画教学中,与相离和相交的笔画比较起来,笔际关系为相接的笔画最容易发生偏误,因为它们经常由分笔写为连笔,同时出现笔画方向的偏误。
五、留学生汉字笔画的习得过程与模式
以上我们主要从共时角度对留学生动态书写过程中的笔画偏误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那么,从历时角度去看,这些偏误类型有无变化?留学生的笔画习得有无阶段性?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留学生汉字笔画的习得过程
本文数据一的调查对象是刚入学零起点的非洲留学生,数据二的调查对象是学习了一个学期基础汉语和汉字的同批学生。我们注意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汉语学习之后,调查对象汉字书写的笔画偏误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从共时角度来看,该连而断的偏误率要高于该断而连与笔向偏误;从历时角度来看,留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汉字的学习后,无论笔画方向偏误还是笔画连断偏误,偏误率都有所下降,而且该断而连与笔向偏误下降比例要高于该连而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留学生先习得汉字笔画的方向规则,后习得连断规则。留学生汉字笔画具体的习得过程可以表示为:未习得(违反方向规则与连断规则)→部分习得(遵守方向规则,违反连断规则)→完全习得(遵守方向规则与连断规则)。
(二)留学生汉字笔画的习得模式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类似,汉字习得对留学生来讲应该属于第二文字习得,即在习得第一文字之后习得的另一种文字,其目标文字是汉字。我们知道,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有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假设”。“中介语”这一概念是由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主要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Rod Ellis,1985;鲁健骥,1984;吕必松,1993)。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产生的: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规则的过度概括化、语言训练的转移、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交际的策略(袁博平,1995)。我们认为,第二文字习得中也有“中介文字”现象,这个中介文字既不同于母语文字,也不同于目标文字,它是从母语文字向目标文字的过渡过程。留学生在汉字笔画习得过程中的部分习得阶段即为中介文字阶段,其汉字笔画的习得模式可以表示为:同化—异化—适应。
1.同化:母语文字负迁移
鲁健骥(1984)指出:“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Rod Ellis(1985)认为,“在二语习得中,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运用第一语言的知识。当第一语言的模式与目标语相匹配时,这种迁移是积极的,叫正迁移;反之,当第一语言的模式与目标语不同时,这种迁移是消极的,叫负迁移。”在学习第二文字时,母语文字也会对第二文字的习得造成干扰,我们称之为“同化”。在汉字笔画的动态书写过程中,同化主要表现为逆笔化,这是由拼音文字的线条圆润性和方向随意性决定的。张静贤(2004)指出:“现代汉字的笔形,除了点以外,大多是直线,很少用弧线。横笔、竖笔当然有直线,折笔和部分钩笔都是由不同方向的直线连接而成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两条或几条直线的连接体。只有撇笔、捺笔和部分钩笔有小小的弧度。而拉丁字母系统的文字,它们的印刷体是由点、直线、弧线构成的;它们的手写体,除了点以外,主要由弧线构成。”郭圣林(2008)认为:“现代汉字与拼音文字在笔形上的这种重大差别,如果没有被拼音文字背景的学习者所了解掌握,就容易产生将汉字笔形比附于学习者母语文字的笔形的错误,其结果往往是化直为曲,‘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拼音文字由于其弧线特征,书写时方向不固定,直線一般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但弧线或顺时针或逆时针,以书写便捷为目的。如字母“a”书写时先逆时针然后从上到下,字母“b”书写时先从上到下,然后顺时针。在母语文字书写规则的影响下,留学生在汉字中遇到封闭或半封闭笔画时,容易一笔写成。如“口”,一些学生先写“竖”,剩下的笔画顺时针一笔完成。类似情况有:竖+横+竖()、横+竖折(匚)、竖折+竖(凵)、竖+横折()、点+横钩(冖)、竖+横折钩(冂)、横+撇(厂)/横撇+弯钩(了)、横折+横()等,很多留学生都是一笔写成。这种逆笔与该断而连的偏误类型就是在母语文字的同化作用下产生的。
2.异化:目标文字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over generalization),也称“规则泛化”,最初为心理学术语,后来被应用于儿童语言习得及第二语言习得中,主要指将已习得的一般规则泛化到不适合的目标语语境中。与拼音文字的线条圆润性和方向随意性不同,汉字具有方块形和方向性特征,留学生在习得汉字时能深切体验到这些不同。为了有意避开母语文字的干扰,向目标文字规则靠拢,当他们初步习得汉字笔画的特征、尚未充分习得连断规则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规则泛化现象,即形成既不同于母语文字、也不同于目标文字的中介文字,认为“汉字就是一笔一画写成的,没有连笔”,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异化”。异化的典型偏误类型就是该连而断,即合成笔形写为分笔,如横折折、横折折折、竖折折、竖折撇、横折折撇、竖折、横折折折钩、横折、横折钩、横撇、横斜钩等,这也是大多数初级阶段留学生所处的阶段。
3.适应:遵守汉字书写规则
留学生在经过同化与异化阶段后,在自己的认真观察和教师的不断指导下,逐渐习得了汉字笔画的方向规则和连断规则,就会进入“适应”阶段,即对目标文字规则的适应。具体表现是笔画方向偏误和笔画连断偏误很少出现,基本能够按照正确的笔画规则书写。当然,要想完全适应是比较困难的,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这也就是二语习得中所讲的“石化(僵化)”现象(鲁健骥,1993;袁博平,1995)。留学生动态书写过程中汉字笔画习得过程与模式如表5所示:
六、结语
本文将汉字笔形划分为单纯笔形和合成笔形两类,汉字笔画具有方向性、求简性、直线性、多样性等特征。在汉字动态的书写过程中,留学生的笔画偏误类型主要为笔画方向偏误和笔画连断偏误,其中,笔画连断偏误又包括该断而连和该连而断两类。留学生汉字笔画偏误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笔画形体和笔际关系。就笔画形体来说,合成笔形的偏误率要比单纯笔形高很多,其偏误率等级为:多折>双折>单折,起笔为竖>起笔为横>起笔为撇;就笔际关系而言,相接笔画的偏误率最高,其偏误率等级为:起笔为竖的相接笔画>起笔为点的相接笔画>起笔为横的相接笔画。从共时角度来看,该连而断的偏误率要高于该断而连与笔向偏误;从历时角度来看,留学生先习得汉字笔画的方向规则,后习得连断规则,其习得过程为:未习得(违反方向规则与连断规则)→部分习得(遵守方向规则,违反连断规则)→完全习得(遵守方向规则与连断规则),其习得模式为:同化(母语文字负迁移)→异化(目标文字过度概括)→适应(遵守汉字书写规则)。
我们还希望通过上文的论述,能对今后的汉字笔画教学带来一些启示。第一,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汉字教学时要遵循留学生的习得规律,分阶段循序渐进。在第一学期要加强单纯笔形和笔画方向的教学,应告知学生汉字笔画的书写方向一般是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的,不要反方向书写,重点关注相接笔画。在第二学期要重点关注合成笔形和连断规则的教学,要对折类、钩类、弯类和折钩类的笔画进行书写示范,让学生不断模仿,习得连断规则。第二,注重学生的书写练习。汉字书写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不是简单的听听课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对受母语文字干扰的旧有书写习惯的纠正,更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第三,健全过程评价机制。汉字书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汉字书写的评价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不仅要在期末测试中通过成绩掌握留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更要在每一节课上观察学生的书写习惯,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费锦昌.现代汉字笔画规范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2]郭圣林.汉字的笔画特点与外国学生汉字笔画偏误[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4).
[3]刘永山.汉字笔画的写法及常见错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0,(1).
[4]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5]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4,(4).
[6]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2).
[7]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4).
[8]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9]王贵元.汉字笔画系统形成的过程与机制[J].语言科学,2014,(5).
[10]王汉卫,苏印霞.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笔画[J].世界汉语教学,2012,(2).
[11]王建勤.中介語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12]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5,(4).
[13]张静贤.汉字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14]张熙昌.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
[15]Catherine J.Doughty & Michael H.Long.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16]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7]Susan M.Gass & 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