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看样子”的语用分析

2019-06-05 01:16万佳
现代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功能

万佳

摘  要:作为话语标记,“看样子”在语篇结构上,由“观察对象”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具有篇章连接功能。语用上,“看样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常用于推断和委婉表达,具有元语言功能。该成分经历了一个由动宾短语到话语标记的发展过程,其中结构上的凝固化、语义上的主观化和语法功能上的虚化是“看样子”变成话语标记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看样子;话语标记;功能;形成原因

在现代汉语中,“看样子”可以是一个动宾短语,表示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性观察,如“一个30多岁的老板,看样子倒很憨直”。但是很多情况下,“看样子”还有其他用法。例如:

(1)有人戏称,八一队球路“专克”辽宁队,赢球轻松自如,好似探囊取物。本届决赛赛场,看样子又要成为八一队球员表演的舞台。(《人民日报》,1998-03-25)

(2)一九二五年,林语堂任北京女师大教授兼教务长,同时另任北师大讲师。看样子这些作家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没离开文学,既未经商,也没摆摊卖烧饼。(《人民日报》,1993-01-21)

(3)目前影片的创作以及筹备情况如何,陈凯歌都没有讲,看样子,他是有意为“戛纳”留下伏笔!(《作家文摘》,1993年)

在例(1)~例(3)中,“看样子”已经是一个句法位置比较独立的成分,结构上较为凝固,其中“看”的动作意义已经虚化,“样子”的内涵也发生泛化,不再是指某人的外貌,而是指观察到的某种情况。总体来说,“看样子”已经没有实在的意义,它是一个句法位置相对自由的形式,类似一个插入语,可用于句中,其后引出说话人对自己看到或了解到的某种情况的判断,在会话中起话语标记的作用。

话语标记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是指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它们不会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也不对话语的真值条件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狭义的话语标记主要是针对口语交际而言,广义的还包括书面交际。本文主要讨论口语交际中作为话语标记“看样子”的语篇结构模式、话语功能及形成原因。本文所有用例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一、“看样子”的语篇结构模式

通过检索语料库并对所得的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看样子”所在篇章的语篇结构由特定的话语语义框架构成。这一框架包括“观察对象”和“结论”两个部分(下面分别用字母O、C表示),其中“观察”对象既可以指具体的人或者物,也可以指某件事情。在这两部分组成的话语结构之前,还会出现对说话人注意到的现象的描述,以之作为说话人得出某种结论的依据。这一现象描述有时也不出现在句子中,而是隐含在整个语篇之内。因此,由这两部分构成的话语通常是说话人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推断出描述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最终结论。具体结构模式如下:

(一)看样子+O+C

在这种结构模式中,观察对象O位于“看样子”之后,多指具体的人或物,O一般充当后面句子的主语。例如:

(4)空气十分紧张,楼梯上站了一些公安人员,看样子,我们好像被管了起来。(陶克、任燕军,《大比武备忘录(连载之四)》)

(5)这围墙要倒,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它太老了。看样子,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陆文夫《围墙》)

例(4)中,“看样子”的前面部分是推断依据,观察对象是“我们”,“管了起来”是结论。例(5)中,推断依据是“太老了”,观察对象是“它”,此处代指围墙,结论是“存在至少百年以上的历史”。

(二)O+看样子+C

在这种结构模式中,观察对象O位于“看样子”之前,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也可以指某种情况。例如:

(6)这是我特地要隔壁那洗衣裳的老太婆炖的鸡汤,是乌骨鸡,听说吃了最补,看样子果然有点效。(古龙《天涯明月刀》)

(7)我原本希望你能在我父亲生病的这段时间里跟我同甘苦共患难,看样子是不可能了。你真伤我心了。(六六《双面胶》)

例(6)中,说话人的观察对象是“鸡汤”,结论是“有效”,而作出推断的依据并没有出现在句中,需要根据语篇的具体语境去体会。例(7)中,觀察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你跟我甘苦共患难”这种情况,推断依据也需要在语篇中去理解与揣摩。

二、“看样子”的话语功能

(一)篇章连接功能

我们前面说过,“看样子”具有插入语的性质,虽然插入语在结构上具有可取消性,但是在语用上并非可有可无。具体说来,在语篇组织中,它具有以下两种功能:

1.衔接与连贯

从语篇组织上来看,“看样子”实际上充当了一种衔接手段,它连接了前后两个语言片段,使篇章的结构更为连贯、自然。如果删除“看样子”这一成分,虽然不会影响命题的真值,但是前后语言片段就会缺乏有效衔接,“看样子”后面的内容会显得比较突兀。由此可知,“看样子”作为话语标记,能直接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产生影响。例如:

(8)贺玉梅苦笑:我昨天晚上找他了,他说给试试。看样子,他不想给使劲的,谁让你说他坏话来着。(谈歌《大厂》)

例(8)中,如果把“看样子”去掉,整句话在意思上并没有改变,但是语流明显受到阻碍,句子前后片段显得不连贯、不顺畅。

何自然(2006)认为,“如果话语中某一部分的理解需要以另一个结构部分为前提,这就形成了一种衔接关系”。也就是说,虽然人们可以根据话语的表面特征去识别各种衔接因素,然而这种因素实际上体现的是两个话语之间所隐含的命题内容关系。在“看样子”出现的语篇中,它前面往往会有一段作为推断依据的内容描述,实际上,从内容描述到结论产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逻辑衔接关系。如果去掉“看样子”,这种隐含的逻辑关系就无法得到凸显。在一定程度上说,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看样子”,主要是引导听话人明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同时也对听话人需要推导的连贯关系的范围进行制约,从而作出最佳关联的推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看样子”本身虽然不能产生意义,但它实际上对话语的衔接和连贯产生了内在影响。

2.语用照应

1977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Herbert Clark率先提出“照应”这一概念。“照应”指的是根据某个显性结构对其所隐含的指称对象进行推理的过程。我们发现,“看样子”在话语中也具有语用照应的作用,这种照应作用来源于这一结构的本身特点。“看样子”一开始是个动宾式短语,其中“样子”指外表,它的语义在整个结构中比较凸显,具有一定的指代作用。此时说话人在进行推理过程中,主要依据对象的外表,用于描述外表的内容就和“样子”形成了一定的语用照应。随着“看样子”的结构凝固化和话语标记化,原本表示动作的“看”逐渐虚化,表示具体外貌的“样子”也被投射到抽象事物上,用来指称某种现象、局势或情况。也就是说,即使是“看样子”成为话语标记后,“样子”原本具有的推理指称对象的照应功能依然存在。因此,“看样子”在话语中作为一个显性结构使得指称对象的可及性程度很高。例如:

(9)“租给我行不行,晚上搬去用,白天送回来。”陈蔼卿想马上拿到摄影机。“你以为日本人是吃素的?得了得了,别的东西,您要什么,给钱就卖。惟独这个,免谈免谈。我不愿意烧香惹鬼叫。”这当儿,后面有电话铃响,老板去接电话,磨蹭了半个小时,才重新走出店堂。旧货老板说:“大小姐,您还没走哇。看样子您是非要这架摄影机不可了……好吧,我豁出来生意不做了,成全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9-24)

(10)在全国闻名的45万吨大芳烃的中央控制室里,制革车间的青年女工张弦兴奋地说:“我进厂快六年了,这是第一次赶上元旦值夜班,没想到碰到这么多公司领导来给我们贺新年,真是好激动、好激动哟!”他们攥着递过来的慰问信、贺卡,不约而同地按响自行车铃声,表示回敬。一位老职工满意地说:“看样子今年又开了个好头,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错不了。”(《人民日报》,1994-01-03)

在例(9)中,说话人推断“大小姐”非要这架摄像机不可,却没有明确告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由于“看样子”原本所具有的指代作用触发了一种关联(往往是向前关联),即便在这段话语中关联成分并没有出现,我们在语篇中也可寻求到“样子”的关联成分,即与推断结果相关的推断依据。因此,这个推断依据和“看样子”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照应。在例(10)中,正是在“看样子”触发的关联作用下,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说话人“今年又开了个好头”的推断依据,即前文描述的公司领导给员工贺新年、员工积极回敬的现象。这种推断依据和结论之间事实上就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照应。

(二)元语言功能

“元语言”是波兰逻辑学家Tarski为解决“说谎者悖论”而提出来的概念,它是与“对象语言”相对而言的,是谈论对象语言的语言。元语言这一术语虽然来自逻辑学,但是它引发了语言学家从更广泛的角度对语言符号在不同层次上的意义进行探讨。从语用层面来看,这种元语言就表现为“元话语”。人类的话语可分为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其中,基本话语表达概念意义,是话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元话语表达的是程序性意义,它具体体现为一些不参与话题的词、短语和小句,是一种发话人用以表示对命题内容和对受话人态度的显性语言手段,它影响着受话人对主要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看样子”就是一种“元话语”。它作为一种语用结构体,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说话人是如何影响或制约话语之间的信息关系,或通过该信息表达说话人的某种认知态度。这种关系和态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表推断

如前所述,“看样子”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是一种推断关系,说话人在前面部分描述某种现象或告知某种情况,后面部分据此得出自己的推论。“看样子”起初作为一个动宾短语,“看”的动作性和视觉性很强。随着“看”的虚化,原来表观感的视觉性过程逐渐向非视觉性过程转变,此时,认知主体在获取信息时已经掺入了自身的背景知识,而不像原先那样具有客观性,这样一来就在选择上体现出一定的个人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说话人在观察到某一现象时,往往无法作出绝对的客观判断,也无法得出确定的认知结果,也就是說,其结论只能是推断。例如:

(11)推开屋门一开,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小的厨房堆满了杂物,只能容下一人。她忙着去烧茶,记者不能看她带着孩子一个人忙,便跟着走向厨房。此时,一种清清冷冷的感觉袭上记者的心头。看样子,她已好久没真正做过饭了,或者说,煤气供应已经停止。(《人民日报》,1994-05-15)

在例(11)中,虽然“看样子”后面带有“已”“真正”等词语,但它表示的依旧是推论,只不过是说话人在主观上加强了确定程度。

2.委婉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说,“看样子”实际上体现了认知主体对依据客观情况而获知结果的不确定,说话人主要是借助这一话语方式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从“看样子”常常和“可能”“好像”“似乎”“大概”等词共现,不难看出这种不确定性及委婉的表达方式。例如:

(12)赫鲁晓夫接着说,艾森豪威尔总统邀请我到他们国家访问,并且他本人也表示愿意到苏联来访问,这一点他作得很明智,这不仅说明他有远见,而且也说明,美国人民渴望和平。赫鲁晓夫说,政府首脑会议看样子可能在今年秋天或者冬天举行。(《人民日报》,1959-10-09)

(13)[李玉和机警地制止王连举讲话,观察四周。]王连举:老李,鬼子的岗哨,今天布置得很严密,看样子好象有什么事!(《红灯记》)

(14)有时一支雄蝶会落在地上的小土包上,看样子似乎是饱餐之后要消遣一下,其实,那是在耐心地等待雌蝶。(伊·阿基木什金《动物的语言》)

从例(12)~(14)可以看出,“看样子”具有委婉表达的功能。这种委婉表达能够避免在对认知结果认识不足情况下盲目做出绝对化的判断,这样既可以维护到自己的面子,也体现出必要的礼貌原则。

三、“看样子”的形成原因

(一)结构的凝固化

我们知道,“看样子”本来是一个动宾式的短语,“样子”指具体的神情、外貌,是“看”的对象,“看”前可以加上修饰词,“看”与“样子”的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例如:

(15)看他的样子似乎有些面熟,一时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刘流《烈火金刚》)

(16)兴奋过的王晓燕摸着道静冰冷的手,看着她憔悴的脸,担忧地说:“看你的样子多难看,准是好几天不吃东西了。(杨沫《青春之歌》)

(17)王文炳在同志会里干过事,并且是罗会长的红人,自然是革命党人无疑。那个褚啸天,就不特别介绍,光看样子便是一个革命党人。(《人民日报》,1961-10-08)

在例(15)~(17)中,“看”的动作义颇为明显,“看”前面可以受副词修饰,如例(17)“光看样子”。同时,“看”与“样子”中间也可以加入所有格“你的”“他的”。由此可见,此时的“看样子”结构还比较自由。

(18)他心里想:这黑大汉看样子有些气力,俺得让他尝尝厉害才行!(李文澄《努尔哈赤》)

(19)龙小云眼珠子一转,突然拉住了他的衣袖,悄声道:“那人看样子很凶恶,大叔还是莫要跟他去吧。”(古龙《小李飞刀》)

(20)你看这位畜主笑逐颜开,得意洋洋,看样子他的这头毛驴今天准能卖个好价钱。(《人民日报》,1994-06-02)

(21)她坐在一辆轮椅上,着深蓝色学生服,胖胖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样子不过十岁左右。(《人民日报》,1996-05-21)

在例(18)~(21)中,“看”的动作性已经开始减弱,但“看”和“样子”之间仍然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例(18)和例(19)中的陈述对象可以移到“看”和“样子”之间,变为“看这黑大汉有些力气”、“看那人样子很凶恶”,句子意思基本不受影响。不过,与动宾式短语相比来说,此时“看样子”的结合要更为紧密,而且已经表现出推理意味,具有重新分析的可能。随着“看”的进一步虚化和“样子”所指对象的抽象化,两者在结构上已密不可分,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意义上也成为一个整体。这时“看样子”已经变为一个话语标记,用于表示推断。例如:

(22)有关专家认为,在袭击者被找到之前,这些攻击看样子还不会停止。(《人民日报》,2000-02-14)

(23)杜妮说,这笔业务不算大,上午有位客户一下买进786246日元,也是存入活期,看样子准备近期再相机行事。不过,大多数客户还是愿意要美元。(《人民日报》,1995-10-04)

(二)语义的主观化

如前所述,“看”和“样子”本来有各自的语义,它们组成动宾短语后也具有实在的语义,表示认知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性观察。由于“看”的动作义的虚化和“样子”所指对象的泛化,“看样子”在观察特征上从视觉性特征变为一种非视觉性特征,它不再是一种客观的认知,而是表示一种主观的推断。

众所周知,语言具有主观性,而“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说,“看样子”就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结构形式。我们知道,认知主体通过视觉和非视觉手段获得信息,这些信息中有的是表面现象,有的则与认知主体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不同的认知主体获得信息的内容和数量都有所差异,由此而言,“看样子”认知主体获得信息的过程是存在着主观化倾向的。“看样子”中的说话人再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推理和判断,语篇的最终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就使得“看样子”与主观性认知结果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看样子”在语义上能够主观化的主要基础。

语言主观化的另一表现是经历了相应的演变过程。E.C.Traugott认为,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信念和态度”(沈家煊,2001)。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看样子”的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同时,在“看样子”语篇中,为了能正确理解其前后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信息接收者就必须运用语用推理,“看样子”则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条实用而便捷的线索,而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就促成了“看样子”从表示语法意义向表示语用功能的转变。也就是说,该短语原有的客观认知语义渐渐减弱,而主观意义则逐步加强,篇章功能和語用功能也越发凸显,最终变成一种表达主观性的话语标记。

(三)语法功能的虚化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话语标记的来源是词汇化、语法化,还是具有其特殊的形成机制,仍然没有定论,但是就“看样子”这一短语来说,它还是符合一般的词汇化规律的。董秀芳(2007)认为:“由词汇化形成话语标记的过程是话语中经常连用成分的组块化和一体化,其意义是话语隐含义的规约化……在句法上都有一个辖域扩大的过程,在语义上都包含词汇意义虚化、主观化这样一些过程。”其实,“看样子”就是“由词汇化形成话语标记”的典型案例。一旦“看”表示观察的意义淡化、几乎不表示动作范畴特征时,“看样子”就完成了词汇化过程。此时它的结构凝固、定型,已经组块化和一体化。它在句中的位置(可出现在句首或句中)相对自由,变成了一个话语标记,在句中不做任何句法成分。同时,“看样子”的整体辖域扩大,在话语中具有衔接功能,主要起标示命题关系的程序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4]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5]刘琉.从视觉性差异看“看来”、“看似”与“看样子”的异同[J].汉语学习,2011,(1).

[6]廖开敏.试析近义词群“看来”“看起来”“看样子”“看上去”[J].社会科学家,2006(S2).

[7]施仁娟.基于元话语能力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李潇辰,向明友,杨国萍.“话语标记”正名[J].中国外语,2015,(5).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2IN1厨房漏斗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