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言
1月的社融數据出炉,增量达4.6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为逆周期调节增加了一抹亮色。
其中透出了几方面好信号:
一是社融总量触底回升。2019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4%,增速比2018年12月提高0.6个百分点,为2017年7月以来首次反降为升。宽货币的逆周期调节初见效果。
二是分结构看,信贷、企业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分项表现突出。其中,新增贷款3.2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企业债券发行回暖,信用利差有所收窄:2019年1月末,1年、3年、5年期AA级中短期票据信用利差分别为130BP、147BP、198BP,较2018年10月末分别收窄17BP、20BP、2BP。地方债发行更为均衡,在货币政策发力的同时,财政政策也在协同发力。此外,股市政策也更趋积极与亲市场。
三是表外融资调整符合预期,且调整力度似有所放缓。社融数据中,委托贷款降幅缩小,信托贷款由负转正,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更趋柔性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相关政策的效果仍有待巩固。
首先,与稳投资更有直接关联度的中长期企业融资占比没有明显提高。居民信贷的传导链条过长,且有不少时滞。短期融资的波动性和人为调节因素也比较大,且主要用于短期资金周转目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占社融增量的比例目前没有明显提高,今年1月该占比为43.3%,低于去年同期的45.9%,表明稳投资还需要进一步加力。
其次,当前M1和M2同比增速正在经历低于2012年低点的低谷期。2012年4月M1增速在3.1%见底后,之后半年快速回升到10%以上。但目前M2已企稳回升,M1增速却还在下滑,这显示企业活力尚有所欠缺。
再次,企业盈利将惯性下滑一段时间。本轮企业盈利下滑始于2018年二季度,预计2019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仍处于惯性下滑阶段。这表明企业负债包袱仍然较重,没有大的政策配合,企业短期加力投资的难度较大。
最后,外部形势好坏因素参半。中美贸易谈判的整体预期支撑了资本市场回暖,但具有长期性的全球贸易规则谈判过程仍然曲折并具有不确定性。全球货币收紧的节奏放缓,但欧洲增长势头不及预期。
上述错综复杂的因素表明,逆周期调节仍在路上。预期货币政策有进一步适时降准的空间,并辅以结构性措施;财政政策需酝酿更有力度、更有覆盖广度的减税措施;产业政策需要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稳定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扩大教育医疗等服务型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落实竞争中性措施。
责任编辑:宗军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