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海热贡藏传佛教雕塑的装饰性

2019-06-05 03:58闵庆慈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装饰性藏传佛教形体

闵庆慈

(青海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一、引言

“热贡艺术”发祥于青海黄南铜仁县隆务河流域,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贡艺术体系中的藏传佛教雕塑是传统雕塑中蕴含装饰性特征的突出代表。通过对它的内容形态、造型形式、语言媒介、材料组成等装饰性的解读、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热贡藏传佛教雕塑蕴涵装饰性的形式特征,谙熟装饰性的表现技巧,并且对于艺术造型和形象取舍的运用都是对雕塑装饰性的经典诠释。

二、热贡藏传佛教雕塑形式语言的装饰性

热贡艺术体系下的藏传佛教雕塑,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独立的传承理念、表现形式和语言形态,构架了藏传佛教雕塑特有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取向。它综合运用自身传承的造型法则进行创作,将宗教领悟、情感体验等诸多因素融汇一体,赋予雕塑形象独特的形式语言特点。

(一)概括与提炼

热贡艺术体系下的藏传佛教雕塑注重造型形式的强烈变化,追求大的动势和神秘粗犷形象所产生的强烈节奏。通过概括与提炼将雕塑的某些造型特征,精简成淳朴、粗犷、明晰、内敛的艺术语言。雕塑制作中进行大胆的取舍、概括、凝炼,雕塑素材得以升华、凝结,雕塑形象也表现得更为深刻、简洁。概括与提炼成为藏传佛教雕塑形式语言的重要特点。

(二)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藏传佛教雕塑装饰性的基本要素。藏传佛教雕塑通过线条、纹饰、形体、色彩、材质等造型要素来塑造形象。雕塑造型中衣纹、飘带,形体中线条的交叉、排列、过渡、渐变等形式,完成疏密、虚实、长短、强弱等的呼应关系,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韵律。显明的节奏,起伏的韵律共同增强了藏传佛教雕塑特有的形式语言装饰美感。

(三)夸张与变形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相较于其他佛教雕塑更加具有粗犷豪迈的本性,而较少平和内敛的气质。雕塑中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在每尊雕塑的形体语言中都有迹可循亦或彰视明了。看似随心所欲的造型行为,是将宗教的情感需求、虔诚的心理体验,贯注于雕塑的造型形象之中。宗教情节的表达,大胆浪漫的想象,在夸张与变形中形成超越现实的典型艺术形象。

(四)程式化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因其自身独立、系统的传承体系,构建了其形式语言程式化的特点。藏传佛教雕塑的程式不是因循守旧,而是继承传扬。藏传佛教的程式,例如比例、手法、形象、造型等的程序和规则,都基于类似于《造像量度经》、《画相》等“三经一疏”①式的传承和恪守。在长久的传承和遵循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程式化的形式语言。这样的“程式化”,是藏传佛教雕塑区别于其他佛教雕塑的特点,也是藏传佛教的艺术生命和艺术渊源的体现和表达。

三、热贡藏传佛教雕塑造型形式的装饰性

(一)象征性

象征性,是藏传佛教雕塑审美意象在造型形式上装饰性特点的重要表达方式。藏传佛教雕塑的象征性,通常是通过“八瑞相”、“三宝”等象征性符号或器物来表现,彰显了藏传佛教雕塑的象征性特点。如“八瑞相”的白伞、宝瓶、白螺、金轮等,最初仅是印度佛教的一套贡品,佛教传入藏区逐渐演化成自己特有的象征体系。就像“八辐金轮”,印度佛教传统中仅是释迦牟尼得道时众神敬献的贡物,藏传佛教中象征着“教法传播四方”②。“白螺”最初是也是贡物,藏传佛教则赋予象征“宣讲佛法”③的意蕴。这样的象征性表现在热贡藏传佛教雕塑中也有大量的使用。

(二)适应性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中,适应性在其造型形式的装饰性特征中也有强烈的体现。表现在雕塑本体而言,因势取形、因材施艺,通过其传承的独特雕塑形象,融入艺术家自身的塑造手法和造型技巧,达到特有的雕塑造型形式。雕塑材料的形体本体的“因势取形”亦或是各种宝石的使用的“因材施艺”等,在热贡藏传佛教雕塑中多有出现。

四、热贡藏传佛教雕塑语言媒介的装饰性

(一)雕塑形体的装饰性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题材以各类佛像、菩萨、护法神为主,多饰以飘带、宝石、璎珞等。在继承传统藏传佛教审美追求的同时,又有技艺发展和造型的变化,雕塑的形体更具装饰性。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整体造型凝练概括,又善于细节的把控。雕塑造型动态多开张豁达又饱满刚劲,艺术风格拙朴自然,简洁的格局中又能传情达意。雕塑的体块浑厚饱满,纹饰线条转折微妙严谨,不失律动和节奏。造型在继承传统的程式的同时,多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雕塑的形体更加凝练和概括。灵动、凝重、张扬、含蓄,于洗练的造型之中,彰显了形体语言的节奏韵律。

菩萨等雕塑的头、颈、胸往往能够形成极富韵律的动态和曲线,雕塑不强调造型结构、解剖的严谨,而是大胆加强线条的体味和感悟。雕塑整体含蓄自然、体态婉转,装饰浓郁。衣纹疏密曲直有致,交织穿插变化,璎珞、宝石等点缀于雕塑的颈项、肚腑之间,于线条的舒雅间又增添了点状的装饰,舒缓、飘逸中又多有闪烁、迤逦的情趣。

(二)雕塑色彩的装饰性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色彩处理呈现张扬绚丽和深沉稳重的特点。古朴的造型和绚丽风华的色彩相结合,回避了造型体系中程式化造成雕塑语言张力的消弱和稀释,增强了雕塑的凝重、豪迈的情节和温婉、秀逸的景致。整个的雕塑也在赋彩的流韵和设色的风华中,展现了伟岸的气质,绚丽的风情。雕塑中,赋彩的张扬绚丽展现了藏传佛教雕塑粗犷迷人的本色,设色的深沉稳重映射出藏传佛教雕塑伟岸神秘的特质。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色彩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雕塑所使用材质本身所蕴含的色彩装饰,其次是雕塑描绘的装饰色彩。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以传统的金属、木和泥塑为主。对于金属的使用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铸造、锻造等工艺,传统工艺的使用也加强了藏传佛教雕塑的装饰性。藏传佛教雕塑在造型上一直保持传统的粗犷、神秘特色。金属工艺,尤其是铸铜工艺的使用,最大可能的保持了雕塑原有的艺术韵味。铸铜颜色的沉稳和材质的稳定又加强了雕塑粗犷、神秘的特点。朴实的整体色调,区别于彩绘的瑰丽,虽不明快,但沉稳浑厚。铸铜表面颜色的冷暖变化,敷贴在雕塑的造型之上,交织、渗透,共通表现了雕塑的深邃和沧桑。而材质色调中透漏的质感,和雕塑造型朴素的特质,浑然一体又互相衬映,共通彰显了雕塑苍凉、伟岸的风骨。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在铸铜或泥塑等形体之上,又多使用镶嵌的工艺。各色宝石等,如珍珠、琥珀、珊瑚、玛瑙等共通组成雕塑的璎珞、钏镯、项链等,佩戴于雕塑主体之上,装、饰俱全,增添了雕塑的颜色和风味。热贡藏传佛教雕塑,在朴实中也因各色宝石的镶嵌展现了神秘、迷离的光彩。雕塑的主体更加的突出,整体的苍凉温婉,因这些微妙丰富的宝石色彩的点缀和融合,色彩层叠、并列,缓缓的渗透到一个主体之中。简洁苍凉之中,色彩开始凸现、跳跃,整体的色调呈现虚幻迷离的景象。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中,既有朴实无华的单色,也有鲜艳绚丽的彩绘。藏传佛教的每一种色彩都象征一定的宗教意义和佛教哲理,黑、白、红、黄、蓝、绿、青、金,在赋予藏传佛教雕塑特殊象征意义的同时,也使雕塑富含极强的装饰韵味。

热贡藏传佛教雕塑,造型生动,神态妙肖,色彩也有着强烈对比又鲜艳谐调的特点,使得其雕塑艺术呈现强烈的装饰性特征。热贡彩塑可以说是继承、发扬这一艺术特征的典型代表。如这尊“尊胜佛母”像,整体色彩恢宏大气,又不失谐调端庄。雕塑天冠天衣,身色洁白,三面八臂,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其中面白色,慈悲庄严,代表消灾息难;右面黄色,面容微笑,代表增福益寿;左面蓝色,表情微怒,代表降服恶道。整个造型庄严肃穆,色彩柔和、层次分明。祥和的色调、瑰丽的装饰,金、红、蓝、绿、黑、黄……各种颜色又能有序的调和成一个主体,彰显了主体的肃穆、庄严,给人以心灵深处的震撼。

五、结语

雕塑的淳朴气质和装饰的特点,蕴含在热贡艺术体系下的每一件雕塑之中。对其佛教雕塑装饰性的认识和解读,是通过渐进式的发展,新视角的理解和符号化形式的整理,发掘作品深隐于世的价值结构。热贡藏传佛教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的丰富性和表现方式。通过对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思考,分析与提炼并形成新的可行的艺术理念或思维方式,才能够触摸到真正的艺术本质,达到写实塑造和意象表现的高度统一。

注释:

①康·格桑益希.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J].宗教学研究,2007(02):108..

②③(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7,12.

猜你喜欢
装饰性藏传佛教形体
黎洁仪“装饰性泥沽沽”主题创作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论克里姆特的装饰性绘画风格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装饰性镀铬用低纹波可调控高频开关电源设计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鸡霉形体
列车涂装功能性与装饰性及站内导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