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亚 陈慧珍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病种类型较多、病情复杂、病程长、耐药率较高、免疫力较低、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容易发生交叉感染[1]。消化内科患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医院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有必要探讨消化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降低消化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此,本研究对680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80例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确诊为消化内科疾病患者;⑵患者入院时无感染;⑶临床资料较为完整。排除标准:入院时就发生了感染者、有肝肾心脑肺等器质性病变者、临床资料不全者等。所收集的68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64例、未感染组616例。主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消化系统疾病类型、糖尿病、消化系统肿瘤、侵入性操作、使用呼吸机、消化系统手术、联合使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化疗、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 hs-CRP)、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住院时间、住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等。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两组间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8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9.4%(64/68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2例(34.4%)、上呼吸道感染13例(20.3%)、泌尿道感染10例(15.6%)、消化道感染9例(14.1%)、皮肤黏膜感染6例(9.4%)、其他感染4例(6.3%)。
两组间的年龄、合并糖尿病、消化系统肿瘤、侵入性操作、使用呼吸机、消化系统手术、联合使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化疗、血清白蛋白、hs-CRP、住院时间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单因素比较分析[n(%)]
以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为因变量(未感染组=0,感染组=1),将单因素比较有意义的1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采用逐步回归法,纳入标准、剔除标准分别为0.05、0.10。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联合使用抗生素、化疗及血清白蛋白,均为消化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消化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显示,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为主,与王红敏等[4]报道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0.7%及感染部位相近。这说明消化内科患者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应引起医护人员和院感部门的重视。多因素分析显示:
⑴年龄。60以上老年患者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是60岁以下人群的2.015倍。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基础疾病较多,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成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5]。
⑵合并糖尿病。若患者合并糖尿病,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系数高达3.496;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较高,高血糖为机体病原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了病原菌的快速增长;此外,长期高血糖,容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机体菌群失调,造成病原菌感染[6]。
⑶侵入性操作。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是无侵入性操作者的3.144倍;侵入性操作包括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呼吸机机械通气、侵入性检查等[7],如果操作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容易导致病原菌通过侵入性操作而进入到人体内,从而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⑷联合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8],从而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⑸化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较多,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化疗,化疗药物作用于体内,其副作用会使得患者血象不稳定,尤其会使粒细胞缺乏,致使患者免疫力下降,极易诱发感染[9]。
⑹血清白蛋白。恶性肿瘤、化疗、肝硬化等导致血清白蛋白下降[10],使得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针对以上高危因素,应采取如下防控措施:
⑴加强医护人员院感培训,提高院感认知水平。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强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手卫生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其家属、卫生保洁人员等也应进行院感健康教育,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对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安全管理[11]。
⑵加强原发疾病和基础疾病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免疫力较差,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基础疾病,加强营养,合理补充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重视呼吸道管理和预防感染。
⑶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的指征,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严格规范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操作程序,动作要轻柔娴熟,尽量减少操作对皮肤黏膜组织的损伤和缩短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12]。
⑷合理使用抗生素。消化系统疾病常常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尽管抗菌药物可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但是长期滥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机体耐药病原菌的产生,引起体内菌群失调,从而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应严格执行临床抗菌药物管理规范,根据病原菌谱合理选择敏感性抗菌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