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癌患者免疫组化与电镜特征及局部血脑屏障变化的临床意义

2019-06-05 03:10邓民强李元红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电镜室温胶质

汪 逵 邓民强 魏 文 周 晗 李元红

脑转移癌又称颅内转移瘤,指原发于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至颅内,颅内肿瘤中有3.5%~10%为脑转移瘤,恶性肿瘤患者中有25%~35%在其患病过程中出现脑转移症[1-2]。脑转移瘤可随时在患者患原发肿瘤的过程中表现出体征和症状,病程较短,病情在发病后呈进行性加重。血脑屏障可以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3],对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正常的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转移的癌组织能够表达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达到形成新生血管组织的目的,但是新生的血管组织因缺乏血脑屏障而会引起血浆成分渗漏[4-5]。脑原发肿瘤与脑转移瘤对于治疗呈现不同的反应,在脑转移癌的治疗中,水溶性药物可取得与患者原发病灶几乎相似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脑转移癌患者电镜特征和免疫组化的探讨,来阐明其局部血脑屏障变化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免疫组化标本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6例脑转移癌患者的标本蜡块,肺癌为原发病14例,其病理类型为:1例腺鳞癌,7例小细胞癌,2例鳞癌,4例腺癌;肝细胞癌为原发病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随机选取16例同时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标本蜡块作为对照,其病理分级为:4例Ⅰ~Ⅱ级,10例Ⅱ~Ⅲ级,2例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

1.1.2 电镜标本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进行脑肿瘤手术切除的患者新鲜标本共6例,其病理类型为:4例脑转移癌,其中1例低分化腺癌,2例肺癌,1例低分化鳞癌;2例脑胶质瘤;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肝细胞癌。所选病例标本的病理分级均为Ⅱ~Ⅲ级。

1.2 实验试剂

主要试剂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鼠抗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鼠抗人GFAP)、S-100蛋白、NF、兔抗人SYN、NF、MBP、FV-Ⅲ、CD34。SP试剂盒均有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3 实验方法

1.3.1 免疫组化法 ①烤片,将石蜡切片在68 ℃的温度下处理20 min;②脱蜡和水化,使用二甲苯溶液将石蜡切片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具体步骤为:二甲苯Ⅰ20 min--二甲苯Ⅱ20 min--浓度为100%酒精溶液Ⅰ20 min--浓度为100%Ⅱ10 min--95% 5 min--80% 5 min--70% 5 min;③阻断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浓度为3%双氧水在37 ℃的温度下孵育10 min,使用PBS重复冲洗5 min,冲洗3次;④抗原修复,将切片置于10 mmol/L的柠檬酸钠缓冲液(PH6.0)中,煮沸(15~20 min,95 ℃),进行20 min以上的自然冷却至室温,PBS冲洗5 min,重复三次清洗;⑤在37 ℃的温度下正常羊血清工作液封闭10 min,倾去勿洗;⑥滴加一抗,在4 ℃温度下孵育,PBS反复冲洗5 min,重复冲洗3次,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在37摄氏度温度下孵育30 min,PBS反复冲洗5 min,重复冲洗3次;⑦滴加辣根过氧化物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工作液,在37 ℃孵育30 min,用PBS重复冲洗5 min,重复3次;⑧H2O2/DAB反应染色,后反复冲洗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用来进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使用迈新公司提供的阳性对照片。

1.3.2 制作电镜标本 ①前固定:首先将手术切除的标本使用浓度为2%的戊二醛在4 ℃的温度下固定2 h,然后每间隔2 h换0.1 M二甲胂酸钠缓冲液固定;②后固定:使用1%浓度的四氧化锇在4 ℃的温度下固定2 h,后每隔15 min使用0.1 M的二甲胂酸钠缓冲液冲洗2次;③脱水: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逐级脱水,(10 min 4 ℃ 30%酒精溶液)-(10 min 4 ℃ 50%酒精溶液)-(10 min 4 ℃ 70%酒精溶液)-(10 min 室温 80%酒精溶液)-(10 min 室温 90%酒精溶液)-(15 min 2次室温100%酒精溶液)-(15 min 2次室温环氧丙烷渗透)-【1 h室温 1∶1(不完全包埋液∶环氧丙烷)渗透】-【1 h 室温2∶1(不完全包埋液∶环氧丙烷)渗透】-(室温过夜万全包埋液渗透);④包埋:(6 h 35 ℃温箱完全包埋液浸泡)-(48 h 60 ℃恒温箱 转移至包埋板);修块后做半薄切片,将切片用甲苯胺染成蓝色,在光镜下选取完整的生长细胞,制备超薄切片,保证切片片厚为50~70 nm,铀铅染色后用型号为JEM-100的电镜观察。

1.3.3 结果判定标准 使用400倍视野在光镜下对每张切片随机选取100个目标结构细胞,按照阳性细胞比率和染色强度统计,结果阳性细胞或无染色>10%为阳性,阳性细胞和无染色≤10%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内数据用t检验,组间对比应用one-way anova分析,若方差不符合比较要求则用组组对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结果

2.1.1 FV-Ⅲ和CD34的表达 脑转移癌组和脑胶质瘤组中,CD34和FV-Ⅲ均有丰富的表达,其表达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组织中均建立有新生血管。如表1。

表1 FV-Ⅲ和CD34的表达(例,%)

2.1.2 GFAP、S-100、NSE、NF、MBP和SYN的表达 在脑胶质瘤组织中,GFAP、S-100、NSE、NF、MBP和SYN均强烈表达,但是在脑转移癌组中,几乎不表达GFAP、S-100、NSE、NF、MBP和SYN,提示脑转移癌中没有胶质膜成分,即没有形成血脑屏障的最基本的结构。几种标志物的表达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2种组织中神经组织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例,%)

2.2 电镜扫描结果

电镜扫描结果表明,脑胶质瘤小血管出现明显增生,血管周隙出现明显胶质细胞终足包绕,内皮细胞出现部分变性,肥大且出现少量胶原纤维,下基底膜样物质显著增多。脑转移癌患者内皮细胞连结松紧不一,纤细疏松,部分间隙扩大,常见空泡变性,基底膜不均一且较薄,与胶质瘤相比毛细血管密度略少,毛细血管周围无胶质细胞终足,瘤细胞之间出现淋巴细胞浸润。

3 讨论

脑转移癌在恶性肿瘤其他器官转移中仅次于肝转移和肺转移,占第3位[6-7]。研究表明,转移的癌组织常表达大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形成新生血管组织,导致血浆成分渗漏。脑转移病情严重,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患者若不积极接受治疗,生存期只有4周左右。血脑屏障束缚了化疗治疗脑转移癌的确立,有研究表明化疗对原发病灶和脑转移有相似的疗效,提示血脑屏障在脑转移癌组织中可能遭到部分破坏,但是未见更详细的研究[8-10]。

研究表明,血脑屏障有以下特点:①毛细血管基膜是连续的;②毛细血管中其内衣细胞连接紧密;③毛细血管基膜外有胶质膜,胶质膜有胶质细胞终足形成。本实验得出S-100、NF、SYN、GFAP、NSE和MBP能够标志神经胶质细胞的微丝结构或终丝结构的标志物,其中GFAP可维持和形成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此类成分决定着血脑屏障中是否存在胶质膜成分[11-12]。本研究表明,FV-Ⅲ和CD34在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组织中均有丰富表达,表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组织中都具有供血血管。基本上S-100、NF、SYN、GFAP、和MBP在脑转移癌组织中无表达,但是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强烈,表明胶质膜成分在脑转移癌组织中不存在,即脑转移癌间质中,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包绕的胶质膜在其血管壁周围无表达;NSE的部分表达与血脑屏障没有关系,只与原发病小细胞癌基本一致[13-16]。电镜观察表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在脑转移癌中连接不均一,还会出现炎性改变或空泡变性,不存在胶质细胞终足,基底膜在血管周围很薄。微小血管在肝转移病例中表达为窦样结构,表明其原发病灶与转移瘤血管特点相同,具有中枢神经的特点。上述结论表明,脑转移癌没有在其演变成转移灶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血脑屏障。

综上所述,在脑转移癌组织中,构成血脑屏障的基本物质神经胶质膜缺乏,血管内皮连接不紧密,即其组织中无完整的血脑屏障。

猜你喜欢
电镜室温胶质
基于测试大数据建立电子显微镜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室温过高加剧低血压?不准确
室温采集装置及供热二级管网智能化改造
药品保存细解读
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新兴技术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NGF steersm icroglia toward a neu rop rotective phenotype
柔和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修复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影响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的室温磷光传感应用的研究进展
超微结构电镜在垂体腺瘤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