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是蜜蜂的2~3倍,浑身覆盖浓密绒毛,趋光性差却授粉效率极高——一只小小的熊蜂会撬动多大的创业项目?90后女孩王艳给出了生动答案。她从对熊蜂一无所知,到带领团队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熊蜂的企业,她经历了5年的时间。不仅如此,她借助熊蜂授粉的机遇,通过农户订单式作业,种出了味道香甜、广受追捧的网红“粉柿”。
最初决定养蜂时,身边同学都觉得王艳“病得不轻”。
2013年,王艳在山东财经大学广告专业读大四,不出意外,她应该和班里同学一样选择出入写字楼,开始广告人生涯。然而,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在王艳眼中没有足够“挑战性”,她渴望在一片新天地中有所作为。
恰逢2012年,山东财经大学报送的熊蜂养殖项目荣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王艳找到了方向。一年后,山东丰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王艳成为最初5个创始人之一。
据了解,熊蜂是业界公认的最佳授粉昆虫之一。熊蜂也因其个头大、飞翔能力强,能够在弱光以及风雨等恶劣条件进行采集任务等特点,成为当今世界授粉效果和商业利润最好的蜂种,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养殖熊蜂成了王艳跃跃欲试的目标。
创业计划书从纸面走下来真正落地,起步之艰辛,还是给了从未接触过昆虫养殖的年轻人们当头一棒。
第一步便是和熊蜂“亲密接触”,熟悉其习性、生长规律,孵育出更多熊蜂。团队技术指导老师门传喜从新疆带回了2000多只熊蜂蜂王,公司在济南远郊一座村子里租了800多平方米的半地下室作为蜂房,王艳和同事索性就吃住在蜂房旁边的两间屋子里。
不同于蜜蜂蜇人一次后会死去,一只熊蜂蜇人后不仅不会死,还能反复蛰无数次。刚开始不了解熊蜂习性,王艳和同事尽管身着防蜂服和水鞋、戴着胶皮手套,仍很难提防熊蜂从缝隙处的一次次意外“袭击”。最厉害的一次,王艳被蜇到了脚踝,足足一个多礼拜才消肿下地。
除了提防被蜇,还得精心侍弄熊蜂饮食。这是一种对食物异常挑剔的昆虫,按一定比例搅拌好的糖水和花粉必须捏成圆形才合它的胃口,否则其他形状会影响其产卵率。有一阵儿,王艳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小昆虫捏上千个糖球,晚上回去后累得倒头就睡。
据了解,一只熊蜂蜂王第二个月会产出60~70只工蜂,第三个月时会产出雄蜂,随后产出上百只蜂王,此时即可进入交尾阶段。为避免刺激熊蜂,只有在深夜11点,王艳和同事才能工作,蹑手蹑脚走进蜂房,抓出交完尾的蜂王将其冷冻起来,随时根据订单情况将其唤醒。
整整一年,王艳和同事“藏”在僻静的村庄里,最长时一个月没有出门。从对熊蜂一无所知到最终成功孵出8万只新蜂王,看着当初的蜂王发展为一个个蜂群,王艳满心成就感,“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喜悦”。
成功养殖仅是第一步,获得农户认可更为关键。在熊蜂推广过程中,王艳和同事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
在设施大棚种植番茄,由于缺少授粉昆虫,番茄无法完成正常的授粉过程,传统的种植方式需要人工进行授粉,这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熊蜂是茄科类作物唯一授粉的昆虫,能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双手。于是,王艳团队尝试联系济南某县种植西红柿大棚的农户,但即便是免费赠送,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不少大棚种植户是中老年人,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根本不愿尝试。”王艳回忆,勉强接受的农户发现这些熊蜂一进大棚就死,对此纷纷抱怨。
之前充满活力的一箱箱熊蜂怎么说死就死呢?这让王艳百思不得其解。一次次的仔细观察,王艳最终找出答案:原来这些农户使用农药较多,特别是歇棚灭虫时使用了“一棵一片”等高毒农药,这些农药正是杀死熊蜂的罪魁祸首。蜜蜂对农药的敏感度很高,95%以上的农药都对其有剧毒,因此采用蜜蜂授粉就不能打农药。
这一发现倒逼王艳团队从单纯的养殖环节进入西红柿种植领域,2015年起开始尝试双向拉动的新的商业模式。
“我们公司的两个拳头产品是熊蜂和‘粉柿’,两个产品对应的目标客户分别是农户和消费者,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拉动西红柿的销售,使得农户的西红柿好卖了,进一步拉动熊蜂的销售;另一方面通过优质农户的示范拉动再次拉动更多农户使用熊蜂,实现熊蜂市场的快速发展。”王艳介绍。
实践证明,使用熊蜂给西红柿授粉省工省时,同时可提高西红柿品质,不仅种子多而且溶汁多,每个大棚可增产10%~20%,增收1.3万元左右。
2016年,王艳注册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门销售用熊蜂授粉的西红柿,尝试通过包装“网红”的方式加以包装,特意取名为“粉柿”,“粉”取自熊蜂授粉之意,同时也因果实偏粉色而得名。
“人家才不是普普通通的西红柿。”这句宣传语加之能让人找到“小时候味道”的口感,随着互联网传播赢得越来越多的粉丝。不仅如此,团队还参加了“赢在中国”系列活动,柳传志、马云等都对可口的“粉柿”赞不绝口。
如今,公司已在济阳、泰安、临淄、高青等地签约30个大棚,2017年夏天起,“粉柿”实现全年不断供,年销售量达10万公斤。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营养可口的网红“粉柿”背后是王艳团队苛刻的自定标准。
为了种出真正健康安全的西红柿,王艳团队从定植、施肥、浇水、授粉、用药等各个环节无不精心把关,在“粉柿”上市前还请第三方进行50项农药残留物检测,完全合格后方可上市,“这也意味着并非所有熊蜂授粉的‘粉柿’都符合条件”。
那些带疤、颜值不高的“粉柿”怎么办?王艳团队正在尝试进行产品深加工,将签约农户的非标准果实加工成意面酱、番茄酱等衍生产品。
即使这样,目前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货源不足。2018年起,公司在山西、贵州两省新增签约大棚100亩进行扩产。
王艳介绍,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丰富适合熊蜂授粉的显花作物,如蓝莓、茄子、黄瓜、辣椒,努力做成“粉柿”的全国性行业标准,同时更加专注于熊蜂的养殖与推广。
从最初从网上搜集各地农业基地挨个打电话推销,到如今浙江、上海等农业部门以及全国不少大的农业基地主动上门订购熊蜂,王艳亲历了熊蜂授粉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对王燕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她介绍,目前,国内授粉用熊蜂多进口自荷兰、比利时等国,从国内市场看,国产熊蜂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这一领域堪称蓝海,这给了她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