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学 王 翠
教育学家克林伯格说,所有的教学,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语文教学,融合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对话、共同提升和人格平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这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要实现基于对话与交流的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仅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更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认知体验。然而,师生“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充分的利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的文本,包含了童话、童谣、寓言、儿歌、故事等或贴近生活或来源生活的素材,都是精心编裁的优秀范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工具。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阅读教学工作的起点和最终归宿。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囿于陈规,认为教材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反复围绕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学生盯紧教材,反复体悟和诵读。这样的课堂,教师没有创新,学生兴趣了然。然而,“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生活素材的重要载体,教材应该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应该要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本身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中。
田汉教授认为: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符号为文本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连续提问、是否提问、自问自答;学生的抢先回答、随意乱答和没有回答;教师针对学生评价的简单机械、粗暴否定和不置可否……这样的课堂中,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课堂氛围荡然无存,良好的师生“对话”无迹可寻。
身为一线教师,笔者也在不停摸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地做到师生“对话”,如何让师生有效“对话”,“对话”理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得以体现呢?
奥地利学者巴姆贝尔格说:“阅读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联想,想象,评价等。”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素材、习得阅读方法、获得审美体验等,都是阅读教学的职责。传统的师生之间的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急需解构,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等变“无话”亟待张口。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作为对话的主要角色之一,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的对话意识、积极的组织理念和良好的教学把控能力都对对话起到了关键作用。
课堂“无话”表现在无“对话”,无“对话”又直接导致了学生无“话”,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让“对话”展开,让学生有话可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荷花》时,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想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我们刚刚学习过了,这句写出了荷叶的——
生:数量极多、长势极盛。
师:在这样密的荷叶中长出来的荷花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生:生机勃勃。
师:是啊,充满了生机。
生:也充满了活力。
师:如果让你给“冒”换一个字,你会换什么?
生:冲出来。
师:头伸得老长了。
生:探出来。
师:要看看这个世界了。
生:钻出来。
师:像小春笋一样。
生:露出来。
师:说得真生动。你现在感受到这些白荷花冒出来的心情了吗?
生:我觉得白荷花迫不及待想开了。
生:我觉得白荷花特别急切。
师:那你们觉得白荷花这么急切地冒出来是想干什么?是想看看什么?还是想跟谁说些什么?
(生思考片刻)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是啊,世界这么美,真想看一眼。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想尽情地展示自己。
师:世界很美,我也很美。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想让游人看到自己美丽的面孔。
师:白荷花们会不会想说些什么?
生:白荷花可能会说“来啊,看看我有多美啊!”
生:白荷花可能会说“看啊,这个夏天太美了!”
生:白荷花可能会说“我要赶紧出来给这个夏天添彩”。
生:白荷花可能会说“我要在这阵阵微风中翩翩起舞”。
师:多美的白荷花,多有活力的白荷花,请你们读出它们的生机来。
(生齐读课文)
……
在此片段中,教师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分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能主动结合文本,进行生本对话;教师有效引导,超越文本却不脱离文本,学生通过想象、练习说话等活动,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体会,师生充分享受“对话”带来的乐趣。相较于传统的“满堂问”“积压问”,此片段中的“问”螺旋上升,环环相扣,有效地让师生享受“对话”,享受“教学相长”中的技艺切磋,而相互信赖、互相平等、充分被认可的氛围也让师生获得心灵的共鸣。有效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师生良好“对话”开展的一把利刃。
有效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问要及时,问题要精心设计,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要有深度、有探究性,要注意提问反馈的及时,要把握提问的时机等。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就是最佳提问时机。这时提问能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上下求索。《学记》中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问易者,后其节目。不善问者反之。”所以,提问不仅要善问,还要善待问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在师生“对话”中正确合理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不可过于机械或者置之不理。“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达者反此。”不论是提问还是解答,都要认真细致,要能做到随机应变。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提问。
“对话”是充满乐趣的,是精彩纷呈的,是心灵舒展的,是美意恣肆的。
当然,有效提问的范畴远不止于此,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可估量,师生“对话”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教师的引导、积极实践以及自我展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新课程强调的平等对话,在多数的课堂中依然是无法实现或者鲜有成效的,与新课标理念背道而驰的没有平等和共融的对话依然是存在的。语文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学问,提问也是一门值得一究再究的学问。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写道:“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我们期待充满活力的阅读教学,我们期待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我们期待教师的不断思索,我们一样期待,“对话”教学让师生真正有效“对话”,有效提问让师生“对话”务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