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玲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94)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传播渠道发生变化,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价值观也进一步多元化。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的需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地位,思政理论课程的学习多以理论为主,课堂缺乏互动性,学习的有效性不高。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技术的革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师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互通信息与进行探讨。利用好新媒体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该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作出探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将来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有句古话说得好“专业有价,素养无价”,一个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某高校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某高校对学生的抽样调查表
结果显示,剧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学习压力巨大,较关注专业学习,无暇顾及其他综合素养。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压力,思想存在较大波动,影响到其专业学习动力下降,奋发成才愿望不高。当前,国际国内都处于剧烈变革时代,这些变革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处在变革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受到这些社会诸因素的影响,思想状况较之以往的大学生更加复杂。加之大众传媒繁荣、自媒体兴起,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多过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等问题,使得其跟不上新形势下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
以往我国的媒体环境形式单一,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简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和普及度大大提升,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学生随时随地都接触着网络当中的多种信息,从不同的网络平台上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受到了削弱。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用单向灌输的方法开展教育,课本内容更新不快,课堂讲授与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新媒体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思路延展的空间,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信息的收集中,学生的思想也在信息繁多的背景下发生了改变。学生思想更活跃,对社会问题也更关注,有自己的见解。思政课若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借助新技术与学生互动,仍把学生当成被动接收者,课程教学就会缺乏吸引力,也适应不了当今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情况下,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是不可能的。长此以往,学生甚至会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要求,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协同推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理论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进一步探讨“以生为本、多元教学、互动共进”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以“互动性强、案例丰富、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的课程体验。首先就需要教师革新教学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探讨中来,实现课堂的互动性。在教师的带动下,革新学生对思政课固有的“大而空”的观念,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课堂教学来看,可以相应地更新教学手段,突出技术优势,采取音视频等多样化的手段来授课。从日常的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来看,可以采取群社区、线上交流、视频签到等手段开展教育管理。尤其是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多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产生了很多社会交往难题。有数据显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普遍在关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便得性和隐私性,采取线上交流与引导的方式,或开设“微咨询”等平台,助力于学生的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9日讲话中指出,要做“看不见的宣传”。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者沿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这种宣传的策略,同样可以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政工作中多采用隐性渗透方法。高校的宣传思想平台,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往有校报、宣传橱窗甚至交互性低的网站等,后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些强交互性、语言体系更活泼的平台兴起,成为年轻人的宠爱。高校要与时俱进开设大学生喜爱的平台,网上网下思想引领相协同。可以校级与二级单位建立起新媒体矩阵,开设“政工助手”“青春学工”“共青团在线”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的信息选题、话语体系、展现形式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贴近、时新话语贴近,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和目标蕴含在所传递的精神产品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流价值观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教育。
由思政课教师、党团骨干、学工队伍等组织的思政人员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创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要是不断提高思政人员队伍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新媒体素养。要从新媒体技术培训、网络信息素养、网络交流技巧、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升思政人员队伍的水平,以保证思政人员能顺利借助新媒体,搭建起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中国进入了“互联网+”应用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如何通过“互联网+”思政、通过对新技术的娴熟运用,达到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目的,值得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