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讲述人类的过去,《我是个怪圈》揭示人类的“自我”是什么。它尝试为人类心智建模,用无数的“怪圈”构成人的意识和自我。
这是认知神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的续作,是作者侯世达对心智建模及跨学科领域思考30年的答案。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当我们开口说:“我……”,其实伴随着很多连锁反应。我是什么?从哪里来?我的恐惧与梦想、希望与哀伤、观念与信仰、乡愁与怜悯是真实存在的,抑或仅仅是种表象?我和你是否是决然分离的?《我是个怪圈》认为,人类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且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大脑。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例如想法、希望、意识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这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
在《我是个怪圈》中,侯世达讲述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从一个纸盒中取出叠在一起、压得很紧的100封信,但突然之间,感觉到手指之间似乎有个玻璃球,而当把信都从纸盒中拿出来逐封检查,却并没有玻璃球存在。原来玻璃球并不真的存在,信封的V字形的顶点,形状和触感给了他这种错觉。“我”就像这个立方体、这个玻璃球一样,也是在怪圈分层纠缠中的那个幻觉,但它真实无比。
诸如此类,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很多分层结构。一般来讲,人们通常将这些层次结构称为自我指涉结构,把自指和“我”与世界理解联系起来的理论称为自指理论。侯世达将自指理论引入主流的知识文化体系中,而且他最早使用这个分层的自指结构,形成“我”,通过音乐、艺术、数学、哲学、个人体验等各种形式,来探讨和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有人说,这本书与《自私的基因》里谈到的“意识来源于生物机器对外界的模拟最终模拟到了自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之间的联系如何,留给读者自己评判。就《我是个怪圈》而言,它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本烧脑著作,甚至在文章结语处留下“总结一下本文提到的各种理论”。
这个总结之中提到的理论,是不是文章提到的理论?这是一个自指结构。
名家推荐:
侯世达认为自己的思想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为了把《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的主旨以更加清楚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创作了《我是个怪圈》。
——凯文·凯利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进化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