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前提

2019-06-04 01:06刘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政治体制党的领导生产力

刘伟

[摘要]众多马列经典作家大都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实际的,并从各种角度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但实践已经证明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程度不尽相同,这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需要方法论前提。因此,大力推动生产力变革,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生产力;政治体制;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5-010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4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通过革命实践形成全新的群众观,确认了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的思想。因此,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理念就成了贯穿马克思群众观始终的一条主线。其后的众多马列经典作家也从各种角度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如火如荼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群众史观的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和更加宽广的实践范围。可以说,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历程就是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中国具体实际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的历程。但值得思考的是,实践已经证明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程度不尽相同,这表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具有一定方法论前提。

一、大力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生产力,并促使其水平日益提高,但成就的取得必须受到既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对此,马克思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原始社会产生不了机械化大生产,封建社会诞生不出按需分配,条件的限制束缚了再生产的规模,限制了生产实验和技术改造的水平,因而也抑制了人们对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渴望,这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微不足道的。从总体上说,所有的人民群众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改造并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使自身创造能力与日俱增,继而又竭尽所能地在新的生产力水平范围内再度发挥出这种创造能力。即便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立足于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之上来发挥自己的创造作用。

实际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是一个单凭主观愿望和热情随意作为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适合生产力水平的由低级到高级、从弱到强、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每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势必会压抑和束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恩格斯说:“人民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是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这里,“现实关系”就表示现有的生产关系。通常而言,当社会历史阶段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时,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特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部历史性活动不过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消极被动的生产,其成为自然和社会主人的需要因缺乏现实可能性而受到压抑,甚至低落为零。正是这种社会现实,迫使广大人民群众内心充满摆脱剥削、压迫和奴役,摆脱非人地位的渴望,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最终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压迫和剥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将生产力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得以满足后,成为自然和社会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现实性活动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这些又都成为他们创造历史的内在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通过每一个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历史不过就是人民群众通过发展和改善生产力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同生产力的发展一样,永无止境,不可穷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已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变革使科技和教育成为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仍旧应该是我们目前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寻求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为科技发展提供驱动力量,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是推进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群众能否得以被承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他们创造和改造历史的程度大小,实际上受历史发展和政治体制演进的影响很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的创造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此,马克思说:“在古代罗马,阶级斗争只是享有特权的少数人内部进行,只是在自由富人和自由穷人之间进行,而从事生产的广大民众即奴隶则不过是为这些斗争充当消极的舞台支柱。”因为当广大群众处于被剥削受压迫的屈从地位时,是没有办法成为历史主人的,此时的劳动人民即便身份不一,但无不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低位,以被动的姿态来参与历史创造。中国情况更是如此,毛泽东曾说:“中国历代的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制度之下,没有人身的自由,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普通民众在这种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尚且不能掌握,还何谈创造历史?孙中山先生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甚至在遗嘱中也提到“必须唤起民众”,这充分说明在当时,沉睡中的民众仍然没有,或者说仍然没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去。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推翻了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在民主、自由、博爱的掩盖下把一切劳动者从政治奴役中“解放”出来,但其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体制却异化了劳动者的劳动,甚至撕开了笼罩在封建伦理道德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依然不能控制自己的劳动过程,仍旧是消极的、被迫的劳动者,其全部的创造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镣铐下围绕着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运转。只要工人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他们在历史活动中的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地发挥。

但是到了近現代,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展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地位日益得到壮大和提高,并最终依靠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翻身,上升为统治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和压迫,以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直到这时社会才为人民群众创造性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真正开启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阶段。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不断完善经济和政治制度,以确保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还并没有完全实现,依然会受到许多制度的束缚,因此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更好地创造历史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条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探索已经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所要坚持的原则和框架,例如要把经济建设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心,要把人民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统领文化融合和制度创新,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等。实践证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竞争优势的有机统一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所要继续关注的重点。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马克思讲“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人,是历史的一分子,以实践活动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从现实角度而言,每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不尽相同,既有进步和反动之分,也有大小之别。过去我们不是把杰出人物看作是群众中的一员,就是把英雄与群众相对立,或片面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或片面强调群众的基础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辩证的考查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给予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地位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如果从“创造历史”的概念出发,不得不承认相比于普通群众,杰出人物都是历史创造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革命性的创造者,因而也更具有开拓创新性、积极能动性和历史进步性。因此,应区别于一般群众而给杰出人物的创造活动予以充分的肯定。“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但是,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无不是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恩格斯评价马克思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这说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绝对不容小视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成为杰出人物和精英政治的代表,她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总能够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预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而成为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还在于其能够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要求,以核心和旗帜的作用为群众指明斗争方向和前进道路;成为群众实践的引导者,团结群众,把群众的自发性上升为自觉性,为历史发展和历史任务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群众路线的正确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努力奋斗,锐意改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祖国大地一片繁荣,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以继续巩固,目前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国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强大、卓越的领导力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即便GDP位于世界前列,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无论如何努力,也会不可避免地带上旧时代的痕迹,在其具体制度还没有足够完善时,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也会严重妨碍人民群众的各种创造活动。因此,我们更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最广大人民身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这过程中,要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方法,牢固树立群众意识,一方面高度重视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党的旗帜、核心作用,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党的领导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