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肖,邓林琳,聂芳,王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沈阳 110001)
躁动是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症状,指颅脑损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或昏迷转苏醒过程中出现精神运动亢进的一过性状态[1]。躁动可加大脑组织耗氧、增高颅内压、升高血压等,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并可提高脱管、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2]。合理应用镇静药物将躁动患者维持在适度镇静状态,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科于2015年采用美国镇静、镇痛和谵妄指南推荐的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3]评估镇静深度、调节给药速度。本文通过与经验性镇静评估方式相对比,评估应用RASS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进行目标镇静的效果,通过应用最佳的镇静评估方式提高镇静患者的护理质量,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152例颅脑损伤并发躁动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观察组中男51例,女25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 (39.57±5.23) 岁,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 为(9.3±2.7) 分。对照组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 (41.65±3.57) 岁,平均GCS评分为(9.7±2.2) 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GC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分组经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 (1) 颅脑CT显示不需要手术或者已经施行开颅手术后的颅脑损伤伴有躁动的患者; (2)在ICU中持续镇静时间超过48 h; (3) 静脉单纯泵入右美托咪定镇静。排除标准: (1) GCS<7分; (2) 对右美托咪定过敏者; (3) 伴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者; (4) 有长期酗酒史者或有精神疾病病史者;(5) 伴发颅内感染者。
1.2.1 RASS的培训:RASS系统将躁动患者按照具体表现分为-5~+4共10个等级 (表1)。将ICU的护士随机分为2组。护士长对其中一组护士进行RASS培训,在研究开始前2周,参与培训的护士对ICU镇静患者进行RASS的预评估,护士长对预评估的结果进行判定,确保研究开始前所有护士能够熟练掌握此评分系统,以保证研究中对患者的镇静深度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分。另一组护士不接受RASS培训,根据经验对患者的镇静深度进行判定。参与本研究的ICU护士人员固定,对患者镇静深度的评估一致性较高,符合研究要求。
1.2.2 护理方法:当患者出现躁动时,分析躁动原因,积极处理引起患者躁动的各种因素,如气道阻塞、尿潴留、噪音、不适体位等。如果患者躁动不见缓解,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RASS和GCS评分,并及时通知医生,医生根据评分结果及患者状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入镇静。遵医嘱将2 mL右美托咪定融入48 mL 0.9%氯化钠溶液,配制成50 mL浓度为4 μg/mL的混悬液。根据患者体质量,首剂按1 μg/kg于10 min内静推完毕,之后按0.2~1 μg·kg-1·h-1的剂量持续静脉泵入。
表1 RASS系统评分标准
观察组患者由接受培训的护士根据RASS评分标准调节右美托咪定的泵入速度,将患者的镇静深度稳定在-1~+1之间;对照组患者由未接受培训的护士,根据患者临床状态和常规经验调节右美托咪定的泵入速度。持续观察48 h,所有患者每4 h判定1次RASS评分,共12次;每早查房判定1次GCS评分,共2次;记录每例患者48 h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总量。
观察组平均RASS评分 (-0.97±0.3) 高于对照组 (-1.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说明在保证镇静效果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的镇静效果较浅;观察组平均GCS评分 (8.6±0.4) 高于对照组 (8.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说明患者被唤醒后,观察组患者的意识状态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的平均用量分别为(1.56±0.7) 和 (1.87±0.6) mg,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的RASS评分与48 h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总量相关 (r= 0.56,P<0.05),观察组镇静药物的用量低于对照组,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维持脑氧供需平衡[4]。但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和各种诊疗操作产生的医源性刺激都会导致患者躁动,增加大脑氧耗。所以给予颅脑损伤的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不仅能减轻躁动、便于医疗护理,更为重要的是减少大脑的氧耗、保护大脑[5]。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高选择中枢α2受体激动剂,因其能够在镇静、镇痛的同时维持患者意识清醒且无明显呼吸抑制的优势[6],近年来广泛用于我科的躁动患者。
使躁动患者达到理想的镇静深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镇静过浅达不到镇静效果,镇静过深则容易导致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的并发症[7]。新版镇静指南推荐,在控制躁动的基础上,以维持患者较浅的镇静深度为宜[3]。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后都达到了良好的镇静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RASS评分高于对照组;当患者被唤醒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经验性给药镇静的患者相比,根据RASS评分给药的患者镇静深度较浅,唤醒后的意识状态较好,更符合指南提倡的浅镇静原则。此外,观察组患者右美托咪定的用量少于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的总量与RASS评分相关。在保证镇静效果的基础上,右美托咪定用量较少,不仅能降低如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右美托咪定不良反应[8]的发生率,而且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担心患者发生躁动、拔管等不良事件,相当一部分躁动患者的镇静深度过深[9-10]。深度镇静会导致患者咳嗽和排痰能力减弱,影响气道分泌物清除,增加肺部感染机会[11],并且深度镇静的患者不易被唤醒,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本研究发现,应用RASS评分对躁动患者进行目标镇静可以将患者维持在浅镇静状态,患者唤醒后意识状态更好,镇静药物用量更少。不过,虽然镇静深度较浅,在对镇静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仍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规范管理气道。当患者出现心率、呼吸、血压、血氧异常时,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由于镇静患者自主排痰能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我科在护理过程中每2 h对患者进行一次翻身扣背,将床头抬高并湿化气道,对患者进行护理处置前严格洗手,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由于在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是判断患者镇静深度、调节镇静药泵入速度的执行人。因此,护士应掌握并熟练应用RASS评分系统,以提高镇静患者的护理质量。RASS对患者的镇静深度进行了客观、具体的描绘,将镇静深度分为了10个等级且简单易学。我科ICU护士经过培训后均能较快掌握并应用该方法对镇静患者进行客观评分,避免了主观评分导致的误差,为医生对镇静药物的调整提供了依据。RASS评分系统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