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惑之
春风拂面,大地染绿。日前读到“两条”消息,令人欣慰,喜上眉梢,引发思考。
一则消息从《民营经济内参》获悉,实际是转载《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国家42所一流高校相继公布了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人们对已经公布的30余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民营企业超过国营企业成为就业新高地,不少高校毕业生平均年薪超过10万元;用人单位超九成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表示高兴。
另一则是《北京晚报》的消息: 一年一度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共有212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充分展现了北京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新成效。最吸引眼球的是,在212项获奖成果中,有80后、90后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近九成,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这两则消息之所以读来让人欣慰,是因为有三大“亮点”:一是“民企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民营经济的大舞台吸引“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再是“科技才俊年轻人挑大梁”,薪火传承后继有人,“40岁以下科技人才占比近半壁江山”。三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崭露头角”,寓意“独角兽”诞生之希望。
清人吴伟业《自叹》诗中留下箴言,“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不无遗憾的是,当下力求“入仕”的读书人仍然肝火炽烈,唯有一些服务半百的“公家人”“耳顺”之年“致仕”后方有悔意,然而悔之晚矣!多年来高烧不退的公务员热,甚至爆出“硕士生为了进编制而争相报考环卫工之类的传闻,着实令人费解,刺痛“国人”的神经。体制内的“铁饭碗”就那样有魔力吗?一袭官员的着装就那样让人羡慕吗?这让我想起了中关村诞生的“用友”——“误尽才智盼晋升,笑别仕途王文京。巧思软件为用友,赢得声名亚洲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武”。还是到基层去,经风雨,见世面,接地气,知民情,才能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就业报告”给人一个惊喜——近几年,随着第三产业尤其是个中的服务业发展,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悄然变化。华为、京东、腾讯、阿里、小米等大型民营企业成为名校毕业生最为青睐的职场选择。例如,东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任职人数最多的是“华为”公司,就业人数263人;武汉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名第一的也是“华为”,多达211人。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年签约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在分别统计的毕业生国企就业率和民企就业率的19所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的国企就业率超过了民企就业率,其他高校的民企就业率均比国企就业率高,有些高校的民企就业率甚至是国企就业率的2倍之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完善,国企和民企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翼,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又何必分“国企”“民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观念之转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民营不仅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而且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好消息:在总计212项获奖成果中,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这些科研硕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最值得关注的是,有“80后”、“90后”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近九成。若细分析,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44岁,“不惑”年齡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占比高达45%,青年科技人才已然成为科技创新建设中重要支撑力量。据悉,获奖成果中由企业主持完成的达到87项,占比41%,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一大亮点个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崭露头角”。须知,中小微企业多是“民企”。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