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发展内涵及定位研究

2019-06-03 02:22潘冬肖婧王志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创新

潘冬 肖婧 王志华

[提要] 众创空间作为新常态下扶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解析众创空间的内涵构成,对众创空间建设定位进行探讨,以期为众创空间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创新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众创空间的建设定位、影响因素及其建设路径研究”(编号:2017SJB17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常态下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升级的战略路径与政策选择研究”(编号:15CGL006);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人才项目(2016年)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7日

一、引言

随着新常态时期的到来,过去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增长的模式将很难再适用于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创新驱动发展则成为我国实现向创新型国家建设跨越的重要路径。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起,我国科技创新孵化事业逐步完善,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孵化体系,已经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微创企业成长,实现双创国家建设的保证。根据火炬计划统计数据,2016年底我国众创空间有4,298家、孵化器有3,255家、企业加速器400余家,这些科技服务载体为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7年底,我国众创空间已达到5,739家(纳入火炬计划统计),众创空间总面积超过2,532万平方米,运营收入达到153亿元,吸纳大学生就业超过46万人,创业就业人数超过170万人,有效知识产权数超过15万项。可以说,众创空间已经凸显出其行业规模效应,在吸引外部资本参与的同时,空间也在结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实现空间内企业创新能力和领军能力的双提升。

二、众创空间的内涵

(一)创客空间概述。“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Maker”,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创造与分析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行动者。在新经济时代,创客已成为引领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新助推器。在学界和业界对创客内涵的解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上的内涵将创客理解为以工程化为导向的人,这类人集中在电子、机械、3D打印等领域。广义上的内涵将创客指为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并愿意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人。因此,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创客理解为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并在创新、实践、共享、交流等方面具有相应意识的人即可称为创客。

创客空间是以创客为基础所展现出的全新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主要通过开放物理空间和提供加工设备来为创客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此外组织聚会、开设技术工坊,促进创客之间知识的分享和协作的实现,并为最后创意向产品化的转化提供支撑。

创客空间的构成层面:环境层面强调创客空间是能共享资源,具备一定的分享特征;精神层面强调创客空间不是资源和空间本身,而是一种协作、分享、创造的理念;功能层面的创客空间能促进技能学习和人类知识创新。

(二)众创空间概述。2015年,李克强的新年第一站到访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参观,提出“要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随后,主持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众创空间是指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厂及科技媒体等均是众创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不仅指资源与空间本身,更是一种协作、分享、创造理念,是知识与实践体验的结合。与创客空间相比,众创空间是其高级化的发展形式,更强调创业孵化功能。与孵化器相比,众创空间是其新型的发展形式,更强调创新创业的初期孵化、线上线下的结合等功能和大众参与的低门槛。

三、众创空间建设定位

(一)创新的先行探寻者。众创空间作为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源头之一,在形成DIY特色和汇集各类创新资源的同时,还能利用空间所独有的自主集聚效应,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平台,整合外围创新资源,加强空间与空间、空间与院所、空间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此外,还可推动具有创新意愿的人群之间相互协作,促进科技资源的互动流通,让众创空间成为创新创业的主战场。

(二)双创人才的培育者。众创空间除了是创新及其技术的发源地外,还是双创人才的重要孵化场所。众创空间利用自身的DIY特性让具有双创意识的人员逐步汇集并相互影响,众创空间的管理者在完善的计划和高效的组织调配下提升双创人员的积极性和突破意识。同时,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创业导师和企业管理者开展面向双创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全方位的理念引导,提升其实践操作及相应的管控能力,让众创空间成为社会上创新创业者的重要培育场所。

(三)创新氛围的优化者。众创空间能将相近目标、相同志向的创新创业者汇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创新创业的模式和流程,不断地优化完善众创社区内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定期的交流、宣传和引导来增加空间成员对创新的认知和感悟。同时,积极培育双创文化,打造企业家精神和技术工匠理念,让空间内的成员能在交流中获得对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从而让未来的新参与者在良好的环境下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创新潜力。

(四)创业资源的引导者。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建立离不开资源的持续性投资,众创空间内外环境的打造需要创客们具有积极的共享意识和理念,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彼此的创业经验和创新模式。而这些事务的开展都需要在人才、资金、场地等资源的投入,如此方能让双创活动在良好的环境下得以开展,而环境内的构成可主要归结为资金、设备、交易平台等。

(五)双创活动的试验区。众创空间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新技术和新成果,并积极培养良好的双创人才。这就需要众创空间深化自身的服务模式,打造出“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科研院所+高校+交易平台”的多元服务体系,在创意思想诞生的开始阶段就及时把控并给予保护,等到创意转化为实体并开始步入成熟阶段时进入平台的转换和对财富的索取,这样就能在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的基础上带动成员为了继续从事双创活动的积极性。

三、众创空间的优化

在对典型众创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相关学者对众创空间建设的研究成果,从体系、功能、培训、投融资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优化空间内体系结构。在服务层面以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等为链接平台,加快空间+平台服务合作体系的构建,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在联合地方高校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内的特色学科专业,建立以高校专业扶持,空间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合作式空间平台。

在创新创业层面,众创空间及时跟踪市场上双创主体数量的变化,积极吸引优秀人才的入驻,不同地区可结合自身的条件给予开展,例如不同地域可持续跟进人才计划如苏州可继续推进珠贝计划、无锡可加快太湖人才计划的升级版等。通过这类人才引育计划,强化空间内的创新创业人才基础。

(二)完善空间的服务功能。在普惠服务方面,以当地已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由政府设立的服务中心为载体,通过任务的调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众创空间提供服务供给的渠道,保证给各类初创企业和创新业者能及时获得综合性普惠服务,满足创新创业者在申请、注册、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在专业服务方面,可设立信息情报服务窗口,为有特定要求的创新创业客户提供定点服务,以缓解空间及空间内成员在情报信息搜集和分析上的困局。或者引入有针对地方产业的专业服务机构,帮助空间积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已有的众创空间有机会涉足和学习专业服务内容,并让空间内的创新创业主体能更换地享用这些专业化地服务。

(三)加强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当前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层级的提升优势,让众创空间在信息资源汇集、资源分配、服务对接等方面取得更突显的优势。一是开发线上服务检索项目,将空间的特色优势服务充分展现,实现部分线下服务的线上体验;二是可积极利用已有的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让空间成员通过这些平台实现彼此间的网络链接,在平台内进行信息资源的传递和服務心得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思彦,李正风.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J].科学学研究,2014(12).

[2]谢守美,聂雯,赵文军.深圳图书馆创客空间运行模式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8(16).

[3]曾建勋.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6).

[4]安宇宏.众创空间[J].宏观经济管理,2015(4).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创业创新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