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琼
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史资源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可见,开发并利用本地文史资源参与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陕西省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腹地,有“民歌之乡”“苗民之乡”“红军之乡”的美誉,文史资源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镇巴本地的文史资源,既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教学活动,拓宽语文的多维空间,又可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担当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镇巴地方文史资源融入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
1.“语言建构”策略
(1)浏览:快速圈点勾画有效点。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如推荐《定远厅志》《镇巴史话》《镇巴民歌总汇》等,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浏览,筛选信息,勾画重点,以达到从“文字——文本——文化”的提升。
(2)略读:同类文自主研析。选择和课文同类的镇巴地方文史资料阅读,可以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例如,学了“赋”这种文体,我们就可以引入镇巴当地文化名人写的《班超赋》《班城赋》《渔渡赋》《虎楼赋》等进行对比阅读。
(3)精读:潜心推敲辨析有料点。例如,讲到“比兴”,就可以让学生在镇巴民歌或者俗语中找到运用这种手法的例子进行分析。
(4)运用:会说会写。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镇巴方言,让他们辨析有无语病;也可以开展故事会,让学生们自己讲述家乡故事,把口头语转化成书面语,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思维提升”策略
(1)预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例如:从“镇巴”这个地名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什么?镇巴的传统民居有何特色?从镇巴的节日风俗可以看出当地人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有外地朋友来镇巴,你做导游该怎么介绍家乡呢?
(2)提供一些镇巴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请学生多角度进行评价,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提高理性批判思维水平。如“班超”“白莲教”“王三春”“拜石头神”等话题,都可引导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同时也可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选择与课内文章类似的某一篇镇巴文史资料,进行比较式阅读,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思维品质。例如,将《后汉书·班超传》《四十异域觅封侯》比较,总结两部作品的共性和个性,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效果各异的深层次原因。
(4)通过推理求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镇巴有“栓马岭”“捞旗河”“晒旗坝”“截曹坝”“九镇坝”等地名,那么三国时的张飞真的在这里打过仗吗?给杨贵妃运荔枝的“荔枝道”经过镇巴吗?
(5)通过阅读名家写家乡的文章,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例如,结合课内写景状物的文章,荐读欣赏《巴山流韵》中对当地奇山异水的描写,再配以图片或视频,感受文字的形象生动。
3.“审美鉴赏”策略
(1)师生共赏经典美文。教师可以在《镇巴史话》或《楮水逸韵》等书中,选择写各乡镇或者各景点的片段,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欣赏,进而激发学生表现和创造家乡美好形象的欲望。
(2)朗读欣赏写家乡的诗文。例如镇巴本地文化公众号《在班城》曾在“赋一首”栏目发过一期巴山林组诗,图文并茂,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品赏朗读,发掘文字的价值和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3)活动展示读史收获。如:讨论本地店铺招牌名的好坏,鉴赏当地各景点楹联的意趣,品读《镇巴史话》交流心得,调研镇巴“茶文化”的历史发展等,激发学生对家乡镇巴的欣赏和热爱。
4.“文化传承”策略
(1)开展主题文化大讲堂。镇巴当地的风土人情很有特色,可以“镇巴民俗大讲堂”的形式分享自己的体验。可荐读《舌尖上的镇巴》《镇巴旧时年俗》《忌戊》等文章。
(2)搭建经典演绎大舞台。镇巴流传的名人故事很多,如张飞、班超沈尹默、王世镗、符先辉、钟明锋、田正军、彭光琴等。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编写剧本,选定角色、演绎剧情,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气节。
(3)开发资源写作大实践。指导学生写出阅读地方文史资料后的感悟和思考,使学生深知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并主动承担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为家鄉代言。《在班城》于2018年底曾经刊发了二十多篇“秀家乡”的学生习作,深受读者好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尽可能多地融入地方文史资料,让课堂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难度深一点、视野宽一点、教学有趣一点,多管齐下,就一定能够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质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