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召杰,刘晓辉
(1.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2.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 南宁 545005)
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1],提出“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是人社部门、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的具体举措。此建议里明确提出要求技工学校探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落实国家宏观政策要求,2017年8月,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作为第一批参与学校,向柳州市人社局申请成为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学校,并将工作实施细则一并上报后获得审批。至此,学校开始正式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中国制造2025》,这一政策的颁布既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目标与要求,又为制造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响应时代的需要,重点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企校双制、工学一体”,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使进入企业的学徒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做学徒的过程岗位技能与薪酬相挂钩的一种新型激励机制,它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2017年开始实施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已在机械装配专业、焊接加工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数控铣工)专业、汽车装配专业精准扶贫一年制两后生毕业生开展新型学徒制实践与探索,参与学生达到500名。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笔者所在的学校寻求了多家合作企业,其中机械装配专业、焊接加工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数控铣工)专业、汽车装配专业分别与方盛车桥(柳州)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贵港市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柳州六和方盛工业有限公司、广西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合作;聘请了50名企业导师,实现了“校企双师联动”培养人才。
围绕校企合作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的目标,基于创新校企共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共同招生招工(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及政策和财政资金的保障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针对性。笔者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分六步进行。
学校和企业共同筹划、共同推进招生招工(徒),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徒)
学校和企业共同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流程
学校和企业共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全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共建课程标准和教材
创新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在三大试点专业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采取“共建、共管、共赢”的原则,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制订管理办法、最后形成工学交替的校企双方共赢互惠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学任务,学徒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由校方负责;学徒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主要由企业负责。
创新校企共建双导师队伍。学校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学徒的指导教师,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学徒的技能导师,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指导工作。为提高学徒的岗位胜任能力,实施多岗轮训模式,师徒比实行“一对三”甚至“一对一”。在管理上,明确导师职责,建立健全导师的选、培、用、考等各类制度,完善了双师制,创新校企共建双导师队伍的管理机制。
创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及考核评价制度。作为企业员工的学徒,一方面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业余时间按计划学习,以便分阶段完成学业。基于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依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学徒采取“工学交替、弹性学分制、导师、课程等四项管理,形成了学校和企业共管、共查和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运行模式和质量监控机制。创新评价模式,建立有学校教师、行业专家和导师以及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制度,评价结果确保客观公平。同时积极联系柳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引入第三方评价,使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相对客观,确保企业新型学徒制评价模式的科学性和多元化。
(1)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应《中国制造2025》时代需要,它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设置与具体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培训项目与生产典型任务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2)机械装配、焊接加工、数控加工(数控铣工)专业以岗定学,开发了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按照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引入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把岗位生产产学融合,完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
(3)校企双方采取“共建、共管、共赢”的原则建章立制,构建政府、学校、企业、职教集团“三级架构、四方联动、企校融合、工学一体”的合作机制[2]。实施学徒教学过程双重管理,企业全程参与学徒班级的培训教学,由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由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操作师傅。通过学校教师经常性与企业的兼职教师、师傅进行研讨,开出符合学徒理论学习及企业特点的校本课程;学徒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更加有效地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破解校企合作难题;
(4)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在对教师和师傅进行考核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教师和师傅并对他们给予各种优先待遇。同时,改革对学徒的评价模式,依托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自我、学徒、企业和社会”四方评价相结合,以能力为核心建立校企行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学徒评价模式,引导学徒向全面职业能力发展。
经过职教集团化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学生(学徒)无论是在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大大得到提升,使其岗位适应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职业院校参与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两后生毕业生,相对于其他非新型学徒制学生,其一次性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率都比较高,其工资待遇也明显占优。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是采取“双导师”的培养模式。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对学徒进行管理和培养,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研讨、相互学习的“双师三互”模式,导师们无论是在专业理论上还是在岗位技能上都有了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8名学校导师成长为校级优秀指导教师、有15名企业导师成长为优秀带教师傅。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的实施过程,学校与4家合作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副院长担任组长,由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教学主要负责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双方在学徒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办法、考核评价体系等各个领域都有深度紧密的合作,形成了“共建、共管、共赢”互惠互利、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利保障,为后续寻求优秀的合作企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国家政宏观层面和地方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的应时颁布背景下,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新形式下人才培养和集团化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发挥了企业的主导作用,促进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的补贴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尚未解决、专业组织机构职责缺位”等问题[3]。据此,应加大扩充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范围,实现“高培训率—高留任率”均衡;强化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协调机构,降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预期风险;建立健全企业新型学徒制绩效评估机制,保证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最终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