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何以如此火爆

2019-06-03 07:51河北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5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河北 江 雪

素材回放

2019年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上映6天票房超20亿,同时也获得了超高的关注度,有观众称其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

电影一开场,便进入宏大叙事,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的星系。电影中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段旅程中。叛逆少年离家出走,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这个为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流浪地球计划”饱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影片拍摄历时4年,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万多件道具……围绕这部电影作品,7000多人的庞大团队倾尽心血,可谓精心打造。

这部国产科幻剧不同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科幻大片,而是另辟蹊径,带着地球一起突围,着重突显了中国人对家园的眷恋与深情。

当然,观众也有不同看法,有些剧情的设计也引发网友争议,但这部电影如此广受关注,其意义已经超出电影本身,也让人们对中国科幻电影和科幻产业的崛起,有了更大期待。

透 视

透视一:《流浪地球》 体现了中国价值

《流浪地球》和诸多西方世界拯救地球的电影不同,体现了我们中华人文精神和价值——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魄。影片符合新时代大背景,传递了中国声音,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国产大片,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价值,不一样的追求和不一样的精神。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行为逻辑。

●锐见

十八大后,党中央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古人曾经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去其史,就是去其文化,没有了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灵魂。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苍蝇蚊子也飞了进来,国外的一些糟粕文化大行其道。更为反常的是,虽然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梦想早已实现,但是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严于律己到苛求的地步,认为外国的月亮总是更圆,认为自己国家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一文不值。

这种极度没有自信的文化现象,到了今天这个新时代,应该休矣。君不见,《流浪地球》《战狼2》《芳华》《红海行动》等国产影片成为“爆款”,走向世界;君不见,《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君不见,《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成为现象级节目;君不见,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君不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建成3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我们的文化已经站起来,也强起来了。

在文化方面,发达国家有的我们迟早都会有,而我们所拥有的悠久文化,他们却永远不会有。这,就是文化自信!

(至秦《从《〈流浪地球〉再次感受文化自信》)

透视二:《流浪地球》体现了家国情怀

面对灾难,以中国人为主导的地球大救援不抛弃不放弃不逃离,选择为“家”而战,选择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这是家国情怀的体现。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它击中了人们的心灵,更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锐见

《流浪地球》打动亿万观众,口碑与票房双赢,在笔者看来绝非偶然。影片讲述了50年后,太阳系面临解体危险,地球联合政府决定开启一个延续千年的移民新太阳系征程的故事。

从精神层面说,无论是牺牲、忍让、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还是执着的亲情纽带、向死而生的勇气;无论是对家园故土的眷恋和珍视,愚公移山一般的执着,还是影片中因为缺乏交流沟通而疏离的父子关系,都有很多现实中的投影。

长久以来,中国的很多电影用带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情节来体现非本土的价值观,从而使电影整体呈现出违和的感觉。《流浪地球》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巧妙,使我们在科幻场景中看到的依旧是纯而又纯的中国人,体会到的依旧是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和道德标准。

在肯定《流浪地球》家国情怀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探索意义。科幻电影起源于欧美,是类型电影中重要的一种。长期以来,大家都觉得中国缺少科幻的土壤,但刘慈欣获雨果奖就表明我们在科幻文学领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在导演郭帆的带领下,《流浪地球》用4年时间证明中国也能拍出一部属于自己的科幻电影。在探索中,《流浪地球》借鉴了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建立一套中国科幻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而最终呈现的影片效果也让西方媒体惊叹中国有能力挑战这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

(张焱《〈流浪地球〉何以动人》)

透视三:《流浪地球》体现了工匠精神

这部历时4年拍摄而成的科幻电影,在大场面特效制作方面完全可以和西方科幻大片相媲美。拍摄一部电影佳作,必然要求高度的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准。作为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从概念设计到服装、道具、化妆、场景、后期特效都要摸索前行。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这群电影人的初心和匠心——正是这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换来影片上映后的好评如潮。

●锐见

《流浪地球》票房与口碑齐飞,主要因为它的精良制作。

刘慈欣原著小说中的科幻设定,成为电影的最大支撑——给地球装上推进器与转向器,把地球带离太阳系,在宇宙中为人类寻找新家园,这确定了电影的“硬核”。

从文本到影像的转换,是一项非常专业而又系统的工作。《流浪地球》的成功之处,在于简单直接地完成了落地工作——把刘慈欣宏大的宇宙观嫁接到成熟的科幻电影制作体系中。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全球化的共享,才是《流浪地球》诞生的最基本保障。

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软硬件方面,比如几乎囊括计算机所有视觉呈现创作艺术的CG技术、3D虚拟摄像机,以及用于电影特效制作的各种软件;二是技术的实现——通过大量技术工种的配合与工时的消耗,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为《流浪地球》点赞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幕后的技术工作者,他们是参与制作这部所谓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重要力量。

近年科幻电影的发展,被融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不再着迷于地球毁灭与末日灾难,而更多借助科幻载体来探讨人性与情感的复杂,这成为科幻片导演追求的创作精神。

《流浪地球》为国产科幻片开创了新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类型的国产电影,会在接下来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

(新京报社论《〈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透视四:《流浪地球》开辟了电影新途径

作为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特效镜头;无论是其呈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还是细节中呈现的质感,都开辟了电影新途径。影片气势恢宏、想象奇特,其“带球跑”的立意也独辟蹊径,为国产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范式。正如影评家戴锦华所评价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它开辟一个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类型化大片的全新时代。

●锐见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清晰可见。甚至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

在《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是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的。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

一部成熟的电影,源于强大的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佳作,在抬高电影创作品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比如,贵州山区中的“中国天眼”,就让人产生强烈的“科学感”;玉兔降落月球背面,激发国人无数关于宇宙的想象。这让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流浪地球》能成为公共话题、激发公共讨论,也意味着这个片子有讨论的价值,更意味着观众对中国科幻有着进一步的期待。对于观众而言,对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少一些意气之争,多一些理性之言;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是捧杀也不是棒杀,这样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金苍《〈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